什么是肠瘘?
肠管与体表间的异常通道。肠内容物经此外流称之为肠外瘘,肠管与其他空腔脏器相通为肠内瘘。
肠瘘是以肠内容物漏出肠外至腹腔或切口外为特点的一种疾病,是腹部外科危重症疾病之一。肠瘘易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营养不良、感染、败血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因其病程长、迁延不愈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痛苦和经济负担。
如何对临床上肠瘘高危患者进行有效的诊疗,成为成功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口服造影剂行全消化道造影和经腹壁瘘口行消化道造影,是诊断肠瘘的有效手段,常可明确是否存在肠瘘,肠瘘的部位与数量,瘘口的大小,瘘口与皮肤的距离,瘘口是否伴有脓腔以及瘘口的引流情况,同时还可明确瘘口远,近端肠管是否通畅,如果是唇状瘘,在明确瘘口近端肠管的情况后,还可经瘘口向远端肠管注入造影剂进行检查。
肠瘘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根据肠瘘的不同类型和病理生理情况,采取有效的营养支持,抗感染,减少肠液分泌,封堵瘘管,维持内环境稳定,促进瘘管愈合以及选择性手术治疗等综合措施,以提高早期治愈率。
1.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是高流量肠瘘的严重并发症,也是肠瘘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肠瘘所致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比较复杂,形式多种多样,并且贯穿整个病程和治疗过程中,随瘘流量的改变,感染控制程度的不同,紊乱的程度也会发生改变,在肠瘘的治疗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2.营养支持:肠瘘患者营养支持的目的是改善营养状况和适当的胃肠功能休息,有效的营养支持不仅使患者营养状况改善,促进合成代谢,而且增强机体免疫力,使感染易于控制,提高肠瘘的治愈率,营养支持基本方法包括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两种,但所用的营养成分组成和具体途径可以多种。
3.控制感染:肠瘘病人的感染主要是肠液外溢至腹腔形成的腹腔感染,以及来自静脉导管和肠道细菌易位,这种感染一般由多种病原菌引起,反复发生,加上患者常常同时存在营养障碍,免疫功能低下等问题,感染控制比较困难。
4.瘘口瘘管的处理:瘘口(瘘管)是肠瘘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关闭瘘口是肠瘘治愈的目标,因此,瘘口的处理是肠瘘治疗中的重点,在这方面,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影像介入技术的应用,使肠瘘瘘口(瘘管)的处理更加有效,基本方法是采取吸引和封堵。
5.手术治疗:肠瘘手术治疗的适应证:随着非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的提高,肠瘘的手术治疗适应证明显减少,但在下列情况下,应考虑手术治疗:为控制感染而行脓肿手术引流或者腹腔造口引流;为补充营养而行空肠造口术;为控制肠瘘并发的胃肠道或腹腔大出血而行相应的手术;肠瘘经非手术治疗后不愈合,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无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等禁忌证。
治疗上要有一支由外科为主体,加上ICU、心内科、呼吸内科、介入科等科室医生组成的多学科协作组,护理上也要求有技术过硬、不怕辛苦的团队才能完成肠瘘病人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