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不少厂家在生产、宣传、推广透皮贴技术,想跟大家深入交流一下,到底使用后效果如何?欢迎大家跟帖讨论,并且投票!
透皮贴技术指可贴于皮肤上,药物经皮肤吸收产生全身作用或局部治疗作用的薄片状制剂。特点无肝脏首过效应,不受胃排空速率等影响,生物利用度高;使用方便,无疼痛,可随时撤消或中断治疗;给药剂量准确,吸收面积固定,血药浓度稳定;无松香等增黏剂,对皮肤刺激性小;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宝宝着凉腹泻,亚宝的丁桂儿脐贴在肚脐上一贴就放心了;成人痔疮发作,用荣昌肛泰贴在肚脐上来一贴效果也好多了……虽然病都不在脐部,但不少药物都是通过肚脐来发挥药效的、、、、诸如此类的文章到处可见!
为什么有些药物会选择在肚脐下药?这是因为肚脐在人体的焦点位置,是一个非常好的药物吸收途径。脐也就是神阙穴,是人体上下、左右、阴阳相交之处,也是全身气血聚集调节的焦点。 古代的脐疗法正是利用肚脐的特殊位置,从肚脐入手治疗胃肠病、妇科病等多种疾病。而且人体脐部的表皮角质层很薄,脐下还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并且局部有凹陷,有利于药物长时间存放。通过肚脐给药,可以让药物直接从脐部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病灶,药物吸收效果比较好。 再加上解决了孩子打针吃药困难,肛门部位用药不便等难题,贴肚脐这种内病外治的方法,具有独特的用药优势。肚脐上贴药一天只需贴一次,由于采用了透皮、缓释等现代高新制药技术,贴脐药可缓慢均匀地释放药物成分,可持久而有效发挥药物功效。
脐贴能治病吗?肚脐通向哪里?肚脐是完整的,随着新生儿期脐残端的脱落,原来为胎儿提供营养的脐血管都逐渐闭锁废用了,变成一些没有功能的索带了,创面愈合后肚脐也被皮肤所覆盖,脐窝自然不再和肚子里或别处相通。封闭的腹壁才能为肚子里提供无菌的环境,避免内脏受到感染,所以肚脐哪里也不通。 也有人说,既然不通,为什么抠肚脐会痛呢?肚脐里面也是有皮肤的,皮肤里也都有神经的,别说抠肚脐会痛,你抠肚皮其他部位也会痛的,只是脐窝里相对隐蔽,平时很少被触碰,偶尔刺激一下可能会相对更敏感。
脐贴能治病吗?脐贴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医疗产品,贴脐贴能治疗腹泻?看过上一个问题其实应该知道了答案,肚脐是完整封闭的,哪里也不通,如果和肠子相通那就是需要手术的脐肠瘘了,先不说药物本身的效果如何,能透过皮肤进入血液的药物也很少,何况肠子和肚皮也并不是粘在一起的,即便进了血液也是要通过血液循环才能进入肠子,如果贴肚脐有用那贴别处皮肤也一样会有用。 很多人也会说:我孩子贴了真的就好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肠炎很多是因为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这本来就是一种自限性的疾病,到了一周基本自己都会好,跟贴不贴东西一点关系也没有,真是个菌痢看看能不能贴好,有心的话可以去研究一下这些产品说明书,厂家都挺聪明的。 贴肚脐治肠炎好歹还只隔着一层肚皮,还有贴肚脐治痔疮的,不进入血液,从肚脐到肛门,这药效是不是得有点空间穿越能力啊?但和“三伏贴“这样宣称有“冬病夏治”的时空穿越能力的产品相比,脐贴算谦逊的了。
肚脐会着凉吗?肚脐或肚子会着凉的观念国内很普遍,有些地区还要给孩子戴个肚兜来保护肚脐。“着凉”是俗称,并没有这样一种疾病,大家说着凉很多时候指的是感冒,而感冒只有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之分,无论哪种感冒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的主要症状也是在呼吸道。虽然有些医生,尤其是中医会说“胃肠型感冒”,而事实这并不是一种规范的诊断,而是一种中西医结合的诊断,往往是把一些胃肠炎诊断为胃肠型感冒了,这种诊断也仅见于国内,科学上并不存在肚子着凉之说。 但很多人说肚子着凉就会拉肚子,这种可能性存在吗?气温变化期间,腹泻的孩子确实会增多,但要注意的是,不光是气温下降期间会增多,在气温上升期间增多得更明显。[1]气温下降也并不一定是温度本身给孩子带来的影响,而是轮状病毒感染机会增大,所以轮状病毒肠炎也有秋季腹泻之说,[2]而气温上升容易让食物变质增加食物中毒的风险,腹泻的孩子也会增多。 人体的不同部位的体温是会有差异的,但仅限于体表温度,而体内温度,尤其是腹腔内的温度基本是人体的中心温度。人的体温是受到下丘脑的体温中枢所控制的,除非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的环境下,中心体温是不会下降的,在寒冷天气大家自然不会把肚子露在外面,在常温下暴露肚脐自然不可能让中心体温下降,也不太可能改变肠管的温度和蠕动。如果肚脐真的一受凉就要拉肚子,那穿比基尼下海的人怎么办呢?那整天穿露脐装的女孩还不得随身带着手纸? 当然受穿衣习惯的影响,躯体相对长期暴露在外的颜面和四肢来说对低温可能更敏感,所以哪怕夏天,大部分人睡觉时都会盖住胸腹部,但就此认为肚子没盖住就会着凉是没有依据的。当然也没有直接的实验证实或证伪过这种说法,只要孩子不觉得难受,反正穿个肚兜也不至于造成什么危害,对这种行为我的态度是爱穿不穿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