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连见几个患者,在家某一天肚子痛,甚至开始发烧,在家附近的卫生院查了B超是阑尾炎,也自觉症状不算重,就干脆输个十天八天的消炎针,但是好了没多久又开始腹痛、发热,反反复复。在省城工作的子女心急,就把病人送到了我们这里。
这个时候,扫个CT,结果却令人有些焦虑:明显的回盲部占位,可见强化。再去做个肠镜,病理等了几天报了个:结肠癌。
令人惋惜。但好在发现及时,完善术前准备,按照结肠癌手术。
毕竟发现和处理的都挺及时的,家属紧张之余也松了口气。
但是回头想想,难道之前的阑尾炎是误诊了么,B超是瞎报的么?
其实不止这些,更有之前见到的病人,当时患有阑尾炎,也很果断的做了阑尾炎切除术,那些操刀的外科医生,打开腹腔,也确实看到了肿胀的阑尾,阑尾炎无疑!但是没多久,还是因为腹部不适,就诊我科,确诊了结肠癌。
这是误诊治了么?
先别着急跳起来责备,其实真相是,在临床,很多结肠癌的初期表现,还真的和急性阑尾炎发作的症状,特别相似。
结肠是段很长很长的肠子,小肠续着盲肠,盲肠又是结肠的起始,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段,几乎在每段,都有发生癌变的可能,这就是我们统称,也常说的结肠癌。可以看着下图感受下:
特别强调了盲肠,是因为阑尾就是这小段肠管的附庸,就是因为如此,阑尾和结肠的关系,就显得特别近,特别是出了问题的时候,“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再加上阑尾炎是大夫遇到腹痛病人时必须要考虑排除的疾病,所以B超去看看阑尾,绝对是没毛病。下图就是强调了下阑尾的位置:
对比两个图看看,阑尾和结肠,真的是大哥和小弟的关系。
但是发现了是阑尾的问题,也对症处理卓有成效时(保守时输液能缓解症状,手术时探查也可见发炎肿胀的阑尾),谁能想到,“小弟出了问题,原来是大哥出事儿了!”
那么结肠癌为什么会引起急性阑尾炎发作呢?
原因有多种,比如发生结肠癌后刺激结肠使结肠节段性收缩加强,导致结肠癌病变上段的结肠腔内压力升高。当肠腔内压力持续升高时,这种压力差最为显着,可致阑尾引流不畅,从而发生急性阑尾炎。由于结肠癌引起免疫功能减退,也可使抗感染能力降低。阑尾壁含丰富的淋巴组织,本身又是一个退化器官,容易成为病菌突破口,招致细菌入侵,引起感染。这也是结肠癌易发生阑尾炎的原因。想想两者位置关系,这边风吹草动,那边岂能安然无恙,也就很好理解为什么病症相关又容易忽略本质问题。
阑尾炎诊断起来不难,但是性质单纯不单纯,就是套路所在了。
所以对于我们外科医生而言,倘若有典型的阑尾炎表现,手术中也发现确有阑尾炎症,最好也探查下附近肠管,那些结肠癌病变离阑尾较远术中也没有探查到以致发生遗漏,导致贻误最佳诊治时机。往往到再次手术探查发现结肠癌时,病变已属晚期,失去了根治机会。就可惜了。
倘若条件允许,还是尽可能考虑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且不说创口小,相对伤口感染、不愈这些问题发生几率要低一些,腔镜视野下的腹腔脏器探查,是不是也更容易更有把握一些呢。对腹腔镜想详细了解的可以戳戳这个链接了解下我组的腔镜手术开展情况:大夫总挂在嘴边的“微创”“腔镜”,是肚子上打几个洞做能手术了么?
此外,也要再啰嗦提提,凡年龄超过40岁的患者在发现自己的右下腹疼痛时,若此前有过腹部隐痛、便秘或黑便病史的,应警惕有结肠癌与阑尾炎并存的可能。这样的患者不要忽略进行大便潜血试验、癌胚抗原、B超、CT、结肠镜等项目的检查,以明确诊断。阑尾切除后,患者也应定期进行这些项目的检查。其中应把大便潜血试验列在首位。这样做有助于早期发现结肠癌。
所以总的来说,患者阑尾切除后,如果出现以下症状时,应警惕结肠癌的存在:
a、阑尾切除后患者仍觉腹痛、腹胀且持续发热而又可能不是感染所致;
b、阑尾切除后,患者的腹痛加剧,出现了肠梗阻的症状和体征而又可能不是肠粘连所致;
c、术后切口长期不愈合,且流脓或形成瘘管;
d、术后患者的贫血症状不断加重、大便形状和排便习惯有明显改变、持续或断续便血。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问题,倘若不局限在阑尾炎的相关症状上,这些反常症状,是不是也是蛮典型的结肠癌的特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