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想这大概是家风对一个人所带来的影响最贴切的说法。
近日,南宁铁路局工会在全局女职工中开展以“书香铁路,家风家教”为主题的读书活动,通过阅读《阅读与家风》、《阅读与家教》等书籍,开展读书征文、书画阅读、表演阅读,家书征集及读书成果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旨在引导广大职工勤读好书,弘扬家庭美德,营造良好家风。经过评比,我局民警参赛文章《我和妈妈的阅读时光》、《婚姻的自我审视》分获二、三等获奖,书画作品《陪伴》、《关心群众关爱家人》、《晨读》等10个作品获得优秀奖。征文作品《我和妈妈的阅读时光》杨柳臻
知乎上曾讨论过一个话题:人为什么要读书?其中有个答案令我印象深刻:“当你看到夕阳余晖、孤雁翱翔时,你脑海里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槽,太好看了’。这就是读书的理由。”
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我对这个世界最初的认识,便来自于年幼时妈妈一句一句的朗读。
我妈,一个社区主任,一位常年爱好给辖区居民播放露天电影、举办免费借阅活动的中老年文艺妇女,最遗憾她的女儿和她因为代际而产生的对阅读的不同见解无法调和。可是,在她成为赵雷歌里“笑脸中眼旁已有几道波纹”的三十岁的女人之前,当我牙牙学语时,妈妈还是个文艺青年,她安安静静地坐在书房,读一本普希金诗选,或者索尔仁尼琴的《日瓦戈医生》,就这样带我走进了她的阅读时光。
五岁那年,妈妈把我送到了市艺术馆学习国画,顺带在图书馆办了儿童借阅证。我的书画生涯正式开始。那时我字还没认全,只能捧着妈妈买回的小人书看连环画,等妈妈下班后,拽着她的衣角,撒娇让她念出来,她一边念书里的故事,我一边画,犹记得那时傍晚阳光正好。
等我逐渐独立阅读后,妈妈就不再给我压岁钱。大年初一,别的小孩兴高采烈地从家中长辈手里领到期盼许久的利是,我则被妈妈提溜到新华书店挑书去了。当然,我也没客气,看上的书凡有精装典藏版就决不买普通印刷版,成套搬回家。她就站在一旁,没阻拦,也没对我说过“别买贵的”这样的话。那时候,我最喜欢的,是妈妈看的杂志,封面上有笑容驯顺的日本女人,穿着色彩柔和的针织衫,内容不外乎是讲家居布置或者棒针织法,这些杂志像她,总是笑眯眯的,和画报上一样温柔。
我妈会对我耳提面命,让我多读书,但又不限制我读杂书,以至于《欧也妮葛朗台》《麦克白》《悲惨世界》这些略显晦涩的书籍在我八九岁时就被囫囵吞枣看了个遍。阅读面广,想法自然和同龄小朋友们不一样。小学作文写泼水节,我在试卷上写:“周总理曾经穿着泰国人民的服装,和他们一起欢度泼水节。但是,在水资源如此缺乏的今天,我相信周总理在九泉之下也是不希望他们这样浪费水的。”老师打电话来,希望我能少看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我妈说:“没事,批判性思维。”老师气急败坏地挂断电话。
妈妈摸摸我的头,告诉我,多读书挺好的。
你无法从中得到标准答案,却可以通过不断的思考和追问,剔除掉大部分由于填鸭教育而根植脑海的“理所应当”。
我也不总是那么听话,年纪小性子野,不爱呆坐着。为了出去玩,不看书,我总有说不完的借口、用不完的理由。
我说:“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又凄凉冬又冷,收拾书包过新年。”
“岁数添,泪涟涟,一事无成又一年。”妈妈把打油诗接上,“连打油诗都记不全,还出去玩?”
可我不服,梗着脖子反驳:“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我就不读书。”妈妈对着叛逆期的孩子,摇摇头。
其实,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很残酷。我看不到妈妈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样子,在我成长的路上,只看到她的衰颓,她的固执和她落后于时代的经验。幸运的是,我们共享一个书房,共享一段阅读时光,我们还有很多共同阅读过的故事和回忆,这使得青春期与更年期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拥有了一个调和的可能。彷佛多年不见,忽然抬头发现对方在平行的航道上,没有一方被远远甩在后面,我们因年岁而产生的隔阂被无缝续上,我们彼此间的依恋从未中断。
后来,家里阅读的主力变成了我。我手握零花钱,不再是那个受限于妈妈偏好诗集和俄罗斯文学而不能尽兴阅读的小姑娘。我读的书越来越杂,也开始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我读着手中的文字,像个局外人旁观书里的生老病死,爱恨离别,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垂落的疑虑头发、意义不明的微笑、手指交叉、高跟鞋踏在青石板路上登登作响。
可是妈妈却不同了,她不再读夜读普希金的诗选,不再因为裴多菲的“我就用你的血写下/我的爱情和我的天鹅歌”而落泪。她说,少年时读书,像抬头辨识星座,和现在的心境不一样。少年读书,读书恰似江湖行;老来读书,读书变作读生死。密密匝匝的文章,纸缝里明白写着“无常”二字。妈妈在书里,度过了百样人生,得到了成长。
我错过了我妈妈的最盛年,却因为阅读,参与了她中年之后的成长,我们像是同时航行的船,两艘船有时离得近得可以抓住对方,我们时而望向彼此,擦肩而过的时候,在内心向对方挥手致意。
终于,妈妈翻着我新买的文集,在评价“没什么事就瞎感悟,像二两牛肉面加半斤香菜”时,我能笑着回答:“是啊,现在所谓的小确幸同质化太严重了。”我们心灵已经相通。
我一路成长,像在沙漠里行走,因为阅读,我看见了妈妈留下的纸条,不是水和食物,也不是酒,没有任何用处,但我知道她也曾在同一片沙漠里徘徊不解,我坐下来,和妈妈一道,度过了一段属于我们的阅读时光。
《致我可爱的“毛阿姨”》李心语
亲爱的毛阿姨:
也许你觉得我矫情的毛病又犯了,明明就在你的身后,看着你围着灶台忙碌的身影,我不但没有上前搭把手,反而一个激灵,想用最传统的方式给你写封信,说说我平日里不会说的“正经话”。
对于“毛阿姨”这个称谓,你并不像其他父母那般说我没规矩,反而是欣然接受。我有时候喜欢在朋友圈晒你的时候,倒是朋友们好奇“毛阿姨”是谁?当他们知道“毛阿姨”是你——我亲妈的时候,他们很惊讶,觉得我居然可以没大没小;更让他们不可思议的是我和你朋友般的相处模式。可是,这样的和谐,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这是我们母女之间的秘密。对于你的背影,我已经习以为常,可是最近就莫名的有感触,所以决定悄悄写下来,放在你的床头告诉你。
以前怨你太过严格,如今才会感谢你。大学毕业前,我总觉得我是个没有童年的人,每当同龄人聊到这部动画片,那本漫画的时候,我不是在补课,就是在去上兴趣班的路上;再大些时,就是要“德智体美劳”、三好学生、学生干部……可似乎从来都是事与愿违,补的数学永远是最差的,学的特长都是半桶水,与你的愿望和期盼常常是背道而驰。但也许应验了“技多不压身”,现在每当单位有个演讲比赛、读书活动之类的,我也不会怯场,假模假样的参与其中,偶尔还有所收获。渐渐的,我开始理解你对我从小到大的管教,正如歌曲《听妈妈的话》唱到“…为什么我跑得比别人快,飞得比别人高?…妈妈的辛苦,不让你看见”是因为你让我强大,即使有一天你不在身边,我也可以通过你“逼”我学会的知识、技能保护自己,让我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顺利些,也终于理解了你常说的“吃苦的人吃半辈子苦,不吃苦的人吃一辈子苦”。我由衷谢谢你我的毛阿姨。
以前怨你过分要强,方才懂生活不易。不曾想,你居然在人民网发表了文章《家有女儿是“警花”》,这既是惊喜,又是鼓励。你在文中写到“女儿刚到黎塘由于水土不服,腹泻、感冒、加上新工作适应期,连续两个月都没回家休过假期。在一个周日我乘坐了一个多小时火车到黎塘看望她,看着面容疲惫的女儿,着实心疼。而她却宽慰我…作为女孩,她略显单薄的身体干着‘男人们的活’…我自豪我有一个勇于承担、无所畏惧的女儿,再也不是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小姑娘了。”我不敢想,也从没有想过,在要强的你眼里,我被认可了,我长大了。小时候我一直埋怨你和爸爸。你们俩总是说为了这个家、为了我,初中就把我寄放在了姥姥家,而后就是高中、大学的住校,那十年里,我们的沟通是极少的,隔阂也随之变大。我不能理解你们,为什么要去考行业的各种资格证,为什么要注册评标专家,为什么白癜风的早期症状白癜风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