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向我推荐了《读库》。“它是什么书?”我问友人。他略作沉思,很认真地回答我:“一本好看的书。”这答案让我笑起来,不是废话么,至少给个定义让我了解下有没有必要读它呀。于是他随手塞给我年第一期《读库》。由张立宪主编的《读库》自年发行以来,获得了很多读者的支持。确切地说,它不是一本书,是一套书,或者是一套双月“刊”。封面和装帧设计都非常简洁,三百来页,内容以纪实中篇为主,刚好消遣一个周末。
1《第五次迁徙》的作者是一位摄影师,他到汶川地震过后的龙溪乡夕格羌寨,和羌民们共同经历了灾害过后的迁徙。根据释比贵生的讲述,夕格的羌族人此前经历过四次迁徙,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和文化。这个不通公路的小村寨,几年前才有电视机,他们对外界生活的了解,大多来自这个播放各种影像的黑匣子。汶川地震中夕格只死了一个村民,但考虑到余震的危险,政府还是安排了安置区,让村民们举家迁离。离别是沉重的,作者和羌民们一起生活的日子里,看见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动物的爱护、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而这些,都将随着离别的临近不得不舍弃。耕种了数代人的土地,舍弃后必将荒芜;耕地的犏牛能听懂贵生唱歌,在被贱卖前双目含泪;祭祀用的古老法器,不知将安放何处……也有村民不想迁离。贵生做他思想工作:“大家都走了,夕格更没希望通公路了,你儿子儿孙都跟你爬坡上坎过日子啊?你看你的女儿杨丽,长得好乖!你叫她留在这儿变野人?大家都走了,乡上把电给你一断,你一家人天天打黑猫啊?大家都走了,人烟一稀少,野物就凶,你不怕老熊把你一家给吃了啊?”那村民听完就同意迁了。这一段话,道出了许多无奈。就算没有地震,村民们离开山村走向城市也是必然的趋势,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为了后代的出路,他们现有的弱势文化生活圈必将失守,地震只是加了一把催化剂,让这日子提早到来而已。全球化和城市化,侵蚀着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本文就像一篇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向我们展示了变迁中的少数民族,读来平淡却真挚,引起许多感慨。
2《两败俱伤》讲述的是一场医疗事故引起的法律纠纷,涉及当今最热烈讨论的医闹问题。主人公刘文智在年6月因阑尾炎手术后产生肠瘘,医院治疗不当导致。自年起,刘文智向区级人民法院起诉,由于不服判决结果,双方多次对簿公堂,而市医学会和省医学会对于手术是否属医疗事故的判定居然完全相反,患者又申请了司法鉴定。这起漫长的诉讼,历经四次鉴定、六次裁判、七年等待,逼走多名涉案医生,而刘文智也因为上访过程的种种纠结患上双向情感障碍住进了精神病院。最终,只得到一个令医患双方都不满意的判决结果。作者以刘文智这起医患纠纷为引子,核心却是讨论医患纠纷与法律不完善之间的关联。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医学并非尽善尽美,法律亦非滴水不漏,当医学迷局遭遇法学困境,我们能否收获期待中的正义?”在医疗纠纷的处理过程中,司法鉴定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怎样的关系?在本案的审理过程中,为何用到举证责任倒置、推定过错等完全不同的法律思维?抽丝剥茧分析至最后,作者感叹:“很多时候把患者逼疯的不是医疗中的失误,而是漫长的、没有希望的维权诉讼。”希望逐渐完善的法律,可以重塑医患之间的信任,在疑人偷斧的故事中,找到那把丢失的斧子。
3《支边去》大约是根据访谈整理而成的回忆录,讲述上世纪60年代十万上海青年到新疆支边的历史事件。由于之前对这段历史了解甚少,读来饶有兴致。怀着军人梦、边疆梦的上海青年们不顾家人阻拦,满怀热情来到新疆,却发现北疆的环境并不像《军垦战歌》和《边疆处处赛江南》宣传片里那样充满浪漫情怀。没有吃过苦的半大娃们在边疆的广袤天地里磨练自己,极其艰难地适应环境——修水库、挖大渠、排盐碱、挑粪、种水稻……他们和这片土地一起成长,给当地人带去了上海的文明,却由于物资匮乏,连草纸都要托人从上海往里带。80、90后的我们也许很难想象那种为革命事业投身的热情——一声号召,就不顾一切地去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新疆结了婚,扎下根,再没有回上海生活。
4张五常的《求学奇遇记》在这期是一个亮点。先生虽自幼聪慧,学术上却属于大器晚成,因为生命的前二十年在战乱中颠簸,极具个性的他不受管教,幼年并未在读书上发力。但这看似“浪费”的前二十年,却为他后来的学术、摄影等成就打下至为重要的基础——“拿沙的没有学校的日子对我后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其一是,因为没有纸笔,我在晚上跟一位也是逃难到那里的八股先生背诵古文与诗词,不知何解,但遗传了母亲过耳不忘的本领,背很多,是今天写中文的本钱了。其二也说过,因为染上疟疾,有几个月妈妈要我每天下午到山间走,对夕阳的光的变化有研究,是今天搞摄影艺术的本钱了。其三是妈妈知道她有的不足以养活所有孩子,让我背着一位桂林医生曾说不可能活下去的三岁妹妹,到田野走,希望能找到些什么可以养活自己。废田的零碎农植,山溪的小鱼与虾,原野的不知名的小动物,生火烤煮后皆可吃。妹妹今天还活着。……后来写《佃农理论》时,我对中国农业资料的处理驾轻就熟……拿沙的经历,使我参考这些资料时得到自己记忆的印证。”他在太宁街二十七号的际遇就更加神奇了,和他辩论文学的是诗人舒巷城,和他谈论戏曲艺术的是粤曲作家王照泉,和他踢足球的是后来的国脚黄文华,和他打乒乓球的是后来的世界冠军容国团,和他下象棋的是后来代表香港出赛的神童徐道光……多像《午夜巴黎》里面的场景!但这些人没有一个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了不起的武艺都是自己想出来的法门。所以张先生告诫后生:“我的秘方是先学创作然后求学,不是先求学然后尝试创作……无钱求学就有这样的好处,你要逼着自己想出来。这是创作,不一定比专业训练的好,但没有成见的左右,新意来得容易。”也许先生其人和其文风一样,犀利、豪迈、恃才自傲,有喜欢他学术论著的可以拿此文当茶余饭后的闲读,文中自有发人深省处。
看到这里,也许大家对《读库》的内容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它既有个人经历的回顾、时代变迁的记录、历史事件的分析,也有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专项知识的介绍以及亲历事件的讲述。它的内容包罗万象,着眼点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它倡导纪实,所发表的内容不包括虚构小说。它是一扇门,打开后看见一花一世界。对我而言,《读库》易读、有趣,且不失深度。它的作用更像一个引子,吸引我进行更广泛的阅读。比如看完《求学奇遇记》,我去找了《佃农理论》来看;阅读《万神殿堂》(03),被文中介绍的大量雅典、罗马建筑吸引,转而求索于《罗马建筑史》……阅读的乐趣大抵就在于,你会不断被吸引至别处,至更深处,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中篇的内容不长,任何琐碎时间都可以读完,适合随时开卷,也随时放下。如果你还在犹豫该选什么书来阅读,拾起一本《读库》应该没有错。
邀稿「辰读」编辑部诚邀优质稿件。如果您乐于将您的文章与更多读者分享,但凡诚意之作,北辰皆愿竭己所能,与青年共享。如有意愿,请直接在订阅号留言与我们联系,或发邮件至officialpolaris-youth.org。北辰青年扫一扫下面的儿童白癜风治疗方法西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