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女,60岁,临夏市,初诊,年6月23日
:少腹部隐痛伴全身怕冷怕冷10余年。下腹部怕冷,天气凉时胃脘部位隐隐不适,食欲差,消瘦乏力,失眠耳鸣,腹胀不大便,曾因阑尾炎手术(30年前)、卵巢囊肿、肠梗阻手术治疗,以后胃肠功能逐渐减弱,消化功能差,蠕动功能差,体重减轻。
:下腹部冰凉怕冷,腹部隐隐作痛,消瘦乏力。贫血貌,颜面微黄,舌质红,舌苔薄白,舌下静脉曲张紫滞,脉沉细无力。血压:90/60mmhg。
:慢性胃炎,胃肠综合征,低血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脾肾阳虚,寒凝血瘀,气血亏虚。
:补肾健脾,温阳活血。
:黄芪建中汤、四磨饮子加减。
:黄芪50g,桂枝10g,白芍20g,炙甘草20g,生姜10g,大枣6g,饴糖20g,川椒6g,附子6g,干姜6g,细辛6g,天台乌10g,槟榔10g,沉香3g,人参20g。水煎服,一日一剂,14剂。
二诊年7月8日。服药后大便有力,便次少,食欲增强,下腹部冰凉感及隐痛明显减轻。自觉有热气从小腹部往上升。精神差,疲乏无力,头晕。小腹部隐痛实为长期的遗留的腹腔慢性炎症。效不更方,上方附子15克、细辛6克、炙甘草30克、黄芪60克、桂枝20克。在剂量上调整加强温阳健脾作用。三诊年7月31日。服药后下腹部冰凉感及隐痛明显减轻。腰部发热,疲乏无力好转,头晕耳鸣,食欲差,左下腹部隐痛,胃脘不舒服。舌质红,舌苔薄白,舌下脉络曲张紫滞,脉沉细。
:肾虚精亏,中焦虚寒,寒凝血瘀。
:以温中散寒,活血化瘀,健脾补气。
:以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黄芪60g,桂枝10g,白芍20g,太子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20g,陈皮6g,半夏6g,木香10g,砂仁6g,枳实10g,白芍20g,元胡15g,川楝子15g,乌贼骨15g。
水煎服,一日一剂。7剂。
四诊年8月8日。左下腹部疼痛减轻,大便干。上方加生大黄6g。20剂。五诊年9月27日。其余均好转,头昏头响,属于老年性脑动脉硬化的表现,在上方中加入川芎、红花、黄精、枸杞子活血化瘀,补肾滋阴治疗。10剂。六诊年12月19日。头昏头响好转,腹部后腰部怕冷减轻,消化功能好,精神食欲好。有时胸闷气短。舌质红,舌苔薄白,有裂纹。脉弦细。
:属于心脾两虚
:归脾汤加减。
:太子参15g,生黄芪30g,白术10g,当归10g,远志10g,木香10g,龙眼肉10g,炒枣仁20g,石菖蒲10g,丹参20g,檀香3g,元胡10g,菟丝子10g,枸杞子10g,黑附片6g,炙甘草10g,山萸肉30g,蜂蜜60毫升。水煎服。服用一月后诸证痊愈。
病机分析患者经历三次手术导致机体免疫力逐年下降,人体阳气逐步减少,胃肠功能紊乱,消化功能减退,营养吸收较差,出现了低血压、慢性胃炎。小腹部冰凉和隐痛是本病的特点,脾肾阳虚和寒凝血瘀是病理基础,以补肾健脾,温阳活血治疗。黄芪建中汤益气健脾,附子理中汤温中散寒,健脾运化;四磨饮子理气健脾补气,促进胃肠功能蠕动,增强了脾胃消化功能。当归、白芍活血养血,木香、槟榔、枳实行气止痛;元胡、川楝子活血化瘀止痛;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此九味药行气活血,消炎止痛,共同改善了胃肠道的炎症,促进了消化吸收功能。当归、黄芪、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益气健脾生血很好的改善了营养气血,提高了免疫力。“正气内存则邪不可干”,辅助正气是治病之本。黑附片、枸杞子、山萸肉、菟丝子补肾温阳。脾肾坚固,寒邪去,正气存,从而改善了体质使病情向愈。展文国,男,副主任医师。甘肃省中医药学会省肿瘤专业委员,中西医结合内科专业委员,裴正学教授入室弟子。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发稿50余篇,评为年度中国中医药报“优秀通讯员”。并被甘肃省卫生厅定为裴教授学术思想继承人。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病、消化疾病、妇科病等常见病的中西医结合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