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护士资格考试教学课程第三章第八

八、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1.病因、病理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阑尾管腔阻塞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病因,引起阻塞的原因有阑尾壁内淋巴小结增生、粪石、异物、炎性狭窄、寄生虫、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其次细菌入侵是阑尾炎的另一病因。

主要病理类型有:①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病变只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有少量渗出物,临床症状和体征较轻。②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病变扩展致阑尾壁各层并有小脓肿形成,表面覆以脓性渗出物,可形成局限性腹膜炎。③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阑尾腔内积脓,压力不断升高致阑尾壁血液循环障碍,容易发生穿孔,穿孔如未被包裹可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④阑尾周围脓肿,急性阑尾炎化脓、坏疽、穿孔的过程较慢时,大网膜将阑尾包裹并粘连形成炎性肿块或阑尾周围脓肿。急性阑尾炎最严重的病理类型是坏疽型。

急性阑尾炎的转归:炎症消退、炎症局限和炎症扩散。

.临床表现

(1)症状:阑尾炎的典型症状是转移性右下腹痛,疼痛多开始于脐周或上腹部;数小时后疼痛转移并局限于右下腹。急性阑尾炎腹痛起始于脐周或上腹的机制是阑尾的神经由交感神经纤维经腹腔丛和内脏小神经传入,由于其传入脊髓节段在第10、11胸节,所以急性阑尾炎发病初期,常表现为该脊神经所分布区域的脐周牵涉痛。急性阑尾炎时右下腹痛产生的机制是炎症刺激壁腹膜。胃肠道反应主要有轻度厌食、恶心呕吐等,有些病人可有腹泻或便秘。全身表现有乏力、胃脘部或脐周不适,炎症发展可有发热、脉速等表现。如发生门静脉炎时出现寒战高热和轻度黄疸,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腹痛与炎症的严重程度并不一定平行,有时阑尾穿孔后,由于腔内压力降低,自觉的腹痛反而消失或缓解,之后腹痛突然加重,范围扩大。

()体征:右下腹麦氏点固定压痛,是急性阑尾炎的重要体征。如阑尾炎症扩散,疼痛范围也随之扩大,但仍以阑尾部位压痛最为明显。阑尾化脓、坏疽时,有腹肌紧张、反跳痛,腹膜刺激征是另一重要体征,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可无腹肌紧张,如腹膜刺激征范围扩大,说明阑尾发生穿孔。阑尾穿孔和阑尾周围脓肿形成时右下腹可触及包块。

.其他检查

(1)结肠充气试验:病人仰卧位,先用右手压迫左下腹部,再用左手反复挤压近侧结肠,结肠内积气可传至盲肠和阑尾,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

()腰大肌试验:病人左侧卧位,将右大腿向后过伸,腰大肌紧张,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提示阑尾位置较深,炎症波及腰大肌。

()闭孔内肌试验:病人仰卧位,使右髋及右膝均屈曲,然后被动向内旋转,若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

(4)直肠指诊:盆腔阑尾炎症时,直肠右前壁有压痛。若盆腔积脓时,压痛更明显,有波动感。

4.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片可见盲肠扩张和气液平面。

5.治疗要点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急性阑屋炎的治疗首选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早期单纯性阑尾炎或有手术禁忌证者,包括禁食但不必胃肠减压、补液、应用抗生素治疗等。阑尾周围脓肿先使用抗生素控制症状,一般个月后行手术切除阑尾。

6.护理问题①疼痛与阑尾炎症刺激腹膜有关。②体温过高与阑尾炎症有关。③潜在并发症:切口感染、腹腔脓肿等。

7.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减轻病人的焦虑情绪。②定时监测生命体征、腹部症状和体征,一般禁用镇痛药,以免掩盖病情。③避免增加肠内压力和腹壁张力,采用半卧位,缓解疼痛。④疾病观察期间,输液、应用抗生素,禁食但不必胃肠减压,禁服泻药及灌肠,以免导致阑尾穿孔或炎症扩散。

()术后护理

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②全麻术后清醒或硬膜外麻醉术后6小时改为半卧位,减少切口疼痛,利于呼吸和引流。

⑨切口敷料有渗血渗液及时更换,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引流管保持通畅,避免受压、打折和阻塞。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④术后禁食,肠功能恢复后逐渐改为经口进食,术后l周内禁食牛奶等易腹胀的食物。

⑤术后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发生。

⑥鼓励病人早期活动,促进肠蠕动恢复,减少肠粘连发生。

⑦观察并发症的发生。a.腹腔内出血:常发生在术后4小时内,表现为腹痛、腹胀、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或腹腔引流管引流出血性液体。病人立即平卧,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并做好紧急手术止血的准备。b.切口感染: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术后~天体温升高,切口红、肿、热、痛。遵医嘱给予抗生素、理疗等。c.腹腔脓肿:多见于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术后。表现为术后5~7天体温升高或下降后又升高,有腹痛、腹胀、腹部压痛、腹肌紧张或腹部包块,常发生于盆腔、膈下、肠间隙等处。d.粘连性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完全性肠梗阻者应手术治疗。e.肠瘘。

8.健康教育手术后病人应摄入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防止发生肠粘连。阑尾周围脓肿病人出院后个月,再次住院做阑尾切除术。

附:围手术期病人的护理(一)概述

1.围手术期的概念围手术期也称手术全期(术前、术中及术后),指护士从迎接病人进入外科病房到病人术后痊愈回家这段时期。根据时间的不同分为手术前期、手术中期和手术后期。外科护士在围手术期的重要职责包括术前全面评估病人的身心状况、使病人具备良好身心条件、确保病人安全、配合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帮助病人尽快康复。病人入院后,从决定手术治疗起至进入到手术室时为止,这一期间称为手术前期。

.手术分类按手术的时限分类如下。

(1)择期手术:手术时间对治疗效果影响不大,有充分时间完善各项术前准备,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如一般的良性肿瘤切除术及腹股沟疝修补术等。

()限期手术:手术时间虽然可以选择,但不宜延迟过久,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好术前准备,如各种恶性肿瘤根治术等。

()急症手术:对于危及生命的疾病,需在最短时间内完善必要的准备,争分夺秒地进行紧急手术,以挽救病人生命,例如:脾破裂、肝破裂、腹腔内大血管破裂等。按手术的目的分为诊断性手术、治疗性手术、姑息性手术和美容手术。

(二)手术前病人的护理

1.护理评估①一般资料。②既往史及健康状况。③病人心理状况。④询问亲属对手术的看法是否支持、关心程度及经济承受能力。⑤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重要脏器功能。

.护理措施

(1)心理准备:手术前最有效的方法是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增强病人的控制感。进行术前教育,安排病人参加娱乐活动都可以达到较好效果。

()环境准备:病房温度应保持在18~℃,婴儿室、手术室、产房等室温调高至~4℃,相对湿度50%~60%。

()身体准备:帮助病人完善各种检查。

(4)皮肤准备:手术备皮原则上应超出切口范围四周各15cm以上。

(5)呼吸道准备:戒烟、练习深呼吸、咳嗽咳痰、控制炎症等。

(6)胃肠道准备:目的是减少麻醉引起的呕吐及误吸,也可以预防消化道手术中的污染。①禁食禁饮。必要时胃肠减压。术前8~1小时禁食,术前4~6小时开始禁止饮水。肠道手术前天起进少渣饮食,口服肠道不吸收抗生素,行清洁灌肠,术前l~天改流食。对幽门梗阻病人,术前洗胃。一般对局麻下的小手术,如脓性指头炎切开引流术,可以不必术前禁食。②灌肠。除急诊手术病人严禁灌肠外,普通病人于术前晚常规用0.1%~0.%肥皂水灌肠1次或使用开塞露,肠道手术时需清洁肠腔。⑨胃肠减压,放置胃管或肠管,一般在术日晨放置。④排便练习。

(7)其他:增加机体抵抗力,加强营养,促进休息和睡眠。练习手术和术后体位。施行大、中手术者,术前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术晨测量生命体征,若病人体温(8.5℃)、血压升高或女性病人月经来潮,及时通知医师,必要时延期手术。排尽尿液,估计手术时间长或拟行盆腔手术者,应留置导尿,以免术中误伤。

(三)手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

1.生命体征的观察术后病人体温会略有升高,但一般低于8℃,1~天后恢复正常体温。

.术后病人卧位

(1)全麻未清醒病人,应去枕平卧且使头偏向-侧至清醒。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去枕平卧6~8小时,以防止因脑脊液外渗致头痛;硬脊膜外阻滞麻醉平卧4~6小时。

()麻醉清醒,前提条件是血压平稳后,颈、胸、腹部手术病人一般可取半坐卧位,以利于呼吸和血液循环,减轻腹部张力,使腹腔渗出物流注盆腔,避免形成膈下脓肿。

(4)颅脑手术后,抬高床头15o~0o。,以利于脑部静脉回流。

(5)脊柱或臀部手术后,可俯卧或仰卧。

(6)休克病人头部和躯干抬高0o~0o、下肢各抬高15o~0o(休克体位)。

.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护

(1)维持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

()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和水电平衡:给予静脉补液。

()重建正常饮食:局麻下实施手术,体表或肢体的手术,全身反应较轻者,术后即可进食;蛛网膜下隙阻滞和硬脊膜外腔阻滞者,非胃肠道手术,术后~6小时即可进食;胃肠道手术,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开始进水、少量流食,逐步过渡到半流食、普食。

(4)活动:一般情况下原则上应该早期床上活动,并尽早离床活动。早期活动有利于增加肺活量,减少肺部并发症,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减少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所致深鼓脉血栓形成,有利于肠道和膀胱功能恢复,减少腹胀和尿潴留的发生。术后早期活动的目的不包括减轻伤口疼痛及预防术后出血。但是,有休克、心力衰竭、严重感染、出血、极度衰弱或实施特殊的制动措施的病人,特别是门静脉分流术、肝叶切除术等手术的病人,术后易导致出血,不宜早期下床活动。

(5)引流管的护理:妥善固定;保持通畅;每日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术后橡皮管引流放置的时间一般为~天。胃肠减压管拔管的可靠指针为:胃肠道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即可拔出。

4.常见不适的护理

(1.)伤口疼痛:术后4小时内伤口疼痛最明显,~天后逐渐减轻。护理措施有解释伤口疼痛的规律,取得病人配合;根据疼痛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分散病人的注意力;遵医嘱给予镇静、镇痛药;注意在病人疼痛开始时给予镇痛药效果好。

()恶心、呕吐:常见的原因是麻醉反应。护理措施有注意病人的体位,防止呕吐误吸;观察并记录呕吐的次数、呕吐物的颜色、性质和量,加强口腔护理;遵医嘱给予镇静、止吐、解痉药物,也可行针灸治疗;若持续不止,应查明原因,注意有无水、电解质紊乱,急性胃扩张,胃肠道梗阻等,处理原发病。

()腹胀:腹部手术后因胃肠蠕动受抑制,气体滞留在胃肠道内而引起腹胀。护理措施有协助病人多翻身,早期下床活动;酌情禁食,胃肠减压,肛管排气;腹部热敷;针灸内关、合谷及足三里等穴位;非胃肠道手术,可用新斯的明肌内注射(新斯的明为拟胆碱药中的抗胆碱酯酶药,针对腹气涨和尿潴留,新斯的明能兴奋胃肠平滑肌和膀胱逼尿肌,用于治疗术后胃肠、膀胱平滑肌麻痹引起的腹气胀和尿潴留);低血钾或腹膜炎者,遵医嘱处理。

(4)尿潴留:尿潴留多发生在腰麻以及盆腔、肛门、会阴部手术后或因环境改变引起。原因有麻醉反应、切口疼痛、不习惯在床上排尿或不习惯在病房排尿。护理措施有提供安静隐蔽的环境,安定病人情绪;变换体位,病情允许可协助坐起或下床排尿;采用诱导排尿法;遵医嘱采用针灸、电兴奋治疗;以上措施无效时,在无菌操作下导尿。

(5)呃逆:原因为神经中枢或膈肌直接受刺激,大多为暂时性,手术后早期发生者,可压迫眶上缘、抽吸胃内积气和积液、短时间内吸入二氧化碳、给予镇静或解痉药物等。如果上腹部术后出现顽固性呃逆,应警惕吻合口或十二指肠残端瘘导致的膈下感染,并采取相应措施。

5.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

(1)内出血:常发生在术后1~天,特别是术后数小时内。常由于缝合不当、线结滑脱、凝血功能障碍、活动过大或局部感染所致。护理措施有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手术切口及引流液性质等情况,如有明显异常,及时通知主管医师;给病人平卧位、吸氧,遵医嘱输液、输血,使用止血药物等;积极做好再次手术止血的准备。

()肺部感染:常发生在胸部、腹部大手术后。

预防:①术前锻炼深呼吸,戒烟及治疗原有的支气管炎或慢性肺部感染。②全麻手术拔管前吸净支气管内分泌物。③术后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和口腔分泌物的误吸。④胸、腹带包扎松紧适宜,避免限制呼吸的固定或绑扎。⑤鼓励病人深呼吸咳嗽、体位排痰或给予药物化痰,以利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处理:协助病人翻身、拍背及体位排痰,以解除支气管阻塞,使不张的肺重新膨胀;鼓励病人自行咳嗽排痰;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全身或局部抗生素治疗。

()消化道并发症:除恶心、呕吐、腹胀等不适外,可发生急性胃扩张、肠梗阻等。护理措施有有效胃肠减压;术后禁食、半卧位、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术后~4天仍无肠蠕动,遵医嘱给予开塞露、肛管排气或灌肠。

(4)泌尿系统并发症:术后长期卧床排尿不畅而引起泌尿系统的感染和结石。护理措施有术前训练床上排尿;因疼痛引起排尿不畅者适当止痛;鼓励病人多饮水;导尿或留置导尿的病人要严格无菌操作;观察尿液并及时送检。

(5)切口并发症

①切口感染:常发生在术后~5天。切口有局部红肿、疼痛加剧或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等典型表现。护理措施有:观察切口情况,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局部理疗;严格无菌操作,必要时拆除缝线引流,定时换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加强病人营养支持。

③切口裂开:多见于腹部及肢体邻近关节处。常发生于腹部手术后1周左右。主要原因为年老体弱、营养不良、腹胀、缝合技术缺陷及突然增加腹压(咳嗽、呕吐、起床及大小便等)。预防在于术前改善营养状况;术中认真缝合,使用减张缝线,不用重复消毒的缝线;在麻醉良好、腹壁松弛的条件下缝合;切口外使用腹带或胸带包扎;术后延缓拆线时间,预防感染,避免腹压增加,稳定病人情绪。切口部分裂开,用蝶形胶布固定伤口,并以腹带加压包扎。切口全层裂开,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切口及脱出脏器,与医师联系立即送往手术室重新缝合。切不可将脱出脏器回纳腹腔,以免引起腹腔感染。

(6)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栓性静脉炎:多因术后长期卧床,同时下肢静脉多次输注高渗液体和刺激性药物等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最容易栓塞的器官是肺。护理措施有停止患肢静脉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硫酸镁湿热敷,配合理疗和全身性抗生素治疗;禁忌局部按摩,以防血栓脱落。

?

赞赏

长按







































首席权威白癜风专家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权威



转载请注明:http://www.zyaoxing.com/cwcr/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