炁针对人体功能的调节作用

一、炁针疗法调节神经系统功能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前者即脑和脊髓,后者有脑神经和脊神经。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高度统一的整体,能够适应内外环境的多种变化,神经系统在这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人体功能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其中神经调节是人体内最主要的调节方式,故神经系统是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调节系统。炁针可对各系统功能发挥调整效应,在探讨其作用原理时,发现神经调节是实现针灸调整机体功能的主要作用途径。同时,针感、循经感传的形成、针刺镇痛的机制等也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

(一)炁针疗法对受损周围神经功能的调节

临床实践表明,采用炁针疗法刺激神经干表面,可提高该神经的兴奋性,使其支配的肌肉收缩增强,此效应在停针后仍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之久,可使兴奋性进一步提高。用平补平泻法针刺地仓、颊车、阳白、下关、合谷等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鼻炎、口眼歪斜、耳鸣耳聋。肌电图观察表明,针刺能使原有的病理改变的肌电图随临床症状的好转而好转,使失去神经支配的肌纤维重新获得神经支配,使病损的神经功能逐渐得以恢复,这可能与炁针的消炎镇痛和促进神经纤维再生等作用有关。

(二)炁针疗法对脊髓损伤功能的调节

临床观察炁针疗法治疗80例外伤性截瘫患者的疗效,有效率为8.%,基本治愈率为15·2%。穴位选择以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也有取督脉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等穴施以电针治疗的报道。研究表明,针刺可促进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显著提高受损脊髓局部的血流量,改善损伤部位的循环和组织新陈代谢。

(三)炁针疗法对大脑皮质功能的调节作用

1.对条件反射活动的调整条件反射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质。

2.对运动从属时值的调整时值是反映组织兴奋性大小的生理指标之一。

.对大脑皮质生物电活动的调整脑电图反映大脑皮质的自发电活动,其节律与

大脑皮质下结构有关。

.对大脑皮层局部血流量的调节。

二、炁针疗法调节消化系统功能

消化系统在人体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除消化吸收后的食物残渣。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是一条从口腔到粗细不等的管道,自上而下依次为口腔、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消化腺包括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两种,大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外,成为独立的消化器官,其分泌的消化液经导管流入消化管腔内,如大唾液腺、胰和肝;小消化腺分布于消化管壁内,位于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如胃腺和肠腺等。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分解食物的各种消化酶。食物的消化有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方式。机械性消化是通过消化道肌肉的收缩运动将食物磨碎,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其向前推进的过程。化学性消化是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中的消化酶分别对蛋白质、脂肪、糖类进行化学分解,使之成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正常生理情况下,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是同时进行和密切配合的一个过程。食物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人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消化和吸收是两个密切联系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摄取。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机体对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中医认为脾胃功能失常主要是由于七情刺激,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或由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损伤脾胃;或禀赋不足,脾胃素虚,饮食稍有不甚则运化失常。临床通常以疏肝理气、温中散寒、健脾益胃之法进行治疗,炁针疗法通常采用太冲、足三里、太白、公孙、中脘、脾俞、胃俞等穴来调补脾胃、补益气血。

临床研究表明,炁针疗法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显示,炁针疗法对消化系统的功能具有良好的全面调节作用,它表现在对唾液的分泌、食管的运动及胃、肝、胆、胰、肠等功能活动均有调节作用。

(一)炁针疗法对唾液分泌的调节

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显示,针刺机体的某些穴位可调节唾液分泌的量及成分。如针刺颊车、足三里等穴,可使脾虚流涎的患者唾液分泌量减少。针刺健康人足三里穴可增加唾液淀粉酶的含量。针刺犬的“足三里”穴,并建立食物条件反射后,再针刺胃经其他穴位,大多有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但针刺膀胱经穴时,很少引起分泌,甚至针刺与“足三里”穴邻近的“阳陵泉”穴(胆经)也不引起唾液分泌。

临床观察中还发现,炁针疗法对唾液成分及唾液分泌量的影响存在着个体差异,同时与穴位和针刺手法有一定的关系。如针麻研究中发现胃大部切除术病人经电针诱导后,针麻效果优良者,其唾液淀粉酶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针麻效果差者,其唾液酶的含量下降。临床观察中发现,针刺人中、承浆、心俞、内关、脾俞、足三里等穴,可使脾胃虚寒型与虚实夹杂型胃溃疡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明显升高;肝气犯胃型者不显著。对健康人针刺足三里穴,拇指向前唾液淀粉酶含量升高明显;前后捻转则不明显。总之,目前研究显示,胃经腧穴对唾液的分泌影响明显,以局部颊车穴和胃的下合穴足三里穴最为显著。

(二)炁针疗法对食管运动的调节

临床观察发现,针刺对食管的运动有调节作用。如对5例已确诊为食道癌的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发现针刺具有缓解多数患者吞咽困难的作用,有效率达82.9%,多数为一次见效。虽然这种效应常因肿瘤的生长而不能持久,但它可以提示针刺对食管的运动有影响。对食道癌患者用钡餐透视、摄片观察针刺前后食道运动情况,发现针刺后食道增宽,肿瘤部位上下段的食道蠕动增强,钡剂通过肿瘤处的狭窄部位时速加快;对健康人利用x线观察发现,针刺天突、膻中、谷、巨阙等穴,其食道内径增宽。

(三)炁针疗法对胃功能的调节

1.炁针疗法对胃运动的调节作用

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显示,炁针疗法对胃的运动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在生理情况下,针刺健康人(即无胃肠器质性疾病)足三里穴对胃的张力、胃蠕动频率、波幅和胃的排空时间都有影响。动物实验中针刺犬的“足三里”穴,显示无论在空腹、喂食物后、清醒或轻度麻醉时,都可出现胃的运动增强。表明生理情况下,针刺足三里穴能增加胃的运动,促进胃的排空。在病理情况下,胃的运动功能发生障碍,如临床上出现的胃痉挛疼痛、呕吐、胃下垂等各种病症,针刺足三里、梁丘、中脘等穴能解除胃痉挛,缓解疼痛,防止呕吐,能增强胃下垂患者胃的张力,促进胃的运动。在耳穴的研究中发现,针刺耳穴的“胃”区可促进胃的蠕动,改善由于胃的张力减低或胃扩张等引起的胃排空功能障碍。为观察炁针对人体胃运动的调节,研究者通过x线钡餐透视观察发现,针刺手三里、上廉、下廉、商阳等穴可使胃的蠕动增强,而针刺足三里、隐白、大都、中脘、合谷等穴可使胃的蠕动减缓。有人用x线重复多相摄影法证实,针刺足三里穴可使胃蠕动波幅降低,针刺合谷穴则使之升高。有人灸脾俞、足三里穴可引起胃的运动增强,灸曲池则使胃的蠕动弛缓。针刺梁丘穴能调节胃的运动,而针刺梁丘旁非穴位点则无作用。用x线观察针刺对胃动力的影响,证明足三里穴的效应远比非胃经穴明显。以上结果说明不同腧穴对胃运动功能的影响不完全相同。目前的研究资料显示,足三里穴对胃的运动调节最为显著。

2.炁针疗法对胃分泌功能的调节

胃液由胃酸、胃酶和粘液蛋白组成。胃液的分泌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研究表明,炁针疗法对胃液的分泌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如慢性胃炎患者胃液酸度下降时,针刺可使胃液分泌增加;对酸度增高者,针刺可使之降低。如有人以针刺激中脘、足三里等穴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经过6周治疗后观察显示,炁针疗法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酸分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使胃酸的分泌趋于正常。针刺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等穴可使消化不良患儿原来偏低的胃总酸度、游离酸度、胃蛋白酶等恢复正常;针剌四缝穴可使营养不良患儿胃蛋白酶活性升高,使胃酸度偏高者下降,偏低者升高。以上结果说明,针刺对胃酸分泌过多者有抑制作用,对分泌不足者有兴奋作用。关于腧穴特性的研究,有人报道针刺中脘、足三里穴具有促进胃液分泌的作用,针刺公孙、内关、梁丘等穴则抑制胃酸的分泌。

(四)炁针疗法对肝脏功能的调节

临床观察显示,炁针疗法对某些肝脏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它可改善肝的功能和肝病的临床体征。如针刺能促使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恢复,降低黄疸指数和血清谷丙转氨酶。艾灸膈俞、肝俞、脾俞、期门等穴也能使慢性肝炎病人自觉症状有所改善。动物实验证明,针刺动物“足三里”、“太冲”穴,能减轻四氯化碳中毒引起的肝损害,对肝有保护作用。病理组织学方面的研究证明,炁针治疗动物的“期门”穴对动物药源性早期肝硬变有一定的疗效。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证明,炁针是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及利胆效应,达到对肝脏功能的调整作用,特别是通过利胆作用达到对肝脏疾病的治疗。另外,用同位素血管内注射法发现,炁针治疗不同的穴位对肝血流量有不同的影响。针刺慢性肝炎患者右阳陵泉、章门穴可使肝脏血管阻力紧张度降低,充盈度增大,肝血流量增多,肝微循环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肝微循环的改善对肝细胞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针刺还可促使肝细胞内物质代谢。在大鼠实验中发现,针刺可增强肝细胞的功能活动,如糖原密聚,胆小管及血窦下间隙扩张,高尔基体发达等,从超微结构变化分析显示肝细胞的合成率增加。

(五)炁针疗法对胆囊功能的调节

临床观察证明,炁针疗法具有显著的调节胆囊功能,并可促使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如用x线观察或超声波探测发现,针刺健康人阳陵泉穴时,75.7%的胆囊影像明显缩小。对胆囊、胆道造瘘患者进行针刺,大多数于针后15分钟胆汁流量明显增加,作用高峰在针后0分钟左右。电针胆总管引流患者的丘墟、阳陵泉、日月等穴,针后0分钟可见胆总管出现明显的规律性收缩,促使胆道造影剂通过奥狄括约肌而进入十二指肠。用静脉胆道造影与定时连续摄片的方法或测定胆总管压力变化的方法以及动物实验都证明,针刺能促进胆总管的运动和降低奥狄括约肌张力的作用。如给机体注射吗啡造成胆总管压力升高后,针刺太冲等穴可使压力迅速降低,如在注射吗啡前针刺,则可阻止吗啡的效应。以上结果说明针刺对胆囊、胆总管的运动具有调节作用。

(六)炁针疗法对胰腺功能的调节

针刺对胰腺的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临床观察中发现,针刺四缝穴治疗蛔虫患者时,其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的含量均有增加。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针刺家兔的“四缝”穴可使胰液的分泌量明显增加。

四缝穴除了治疗小儿疳积、百日咳外,其治疗范围在逐渐扩大。如胃脘痛、腹痛、腹胀、咽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呃逆、中暑、发热、感冒哮喘、小儿惊风等症均有奇效。还有人发现可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疖肿、痛风、月经不调等症。

取穴及操作疗法

(1)取穴:第2、、、5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点取之。

(2)消毒:穴位用安尔碘,针具高压消毒。

()针具:三棱针或25mm毫针或5、6号注射针头。

()操作:为缓解疼痛,在穴位上下用绳捆紧,用安尔碘消毒后,押手扶住手指,刺手快速点刺。点刺深浅根据年龄、体质决定,刺后用双手挤出少许血液或淋巴液即可。如遇高热者可多挤出些血液直至血液变红为止。一般1周2次,重者可每日1~2次。治疗5~7次为一疗程。

选用四缝穴,屡用屡验,疗效显著,且操作简单,值得推广。针刺时发现,单用中央一处,疗效不如用三处明显。

发现四缝穴确有健脾行气、活血消瘀止痛、调节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等功效。值得注意的是:消毒一定要严密,如有出血倾向或血液病患者禁刺四缝穴。

(七)炁针疗法对肠道功能的调节

炁针疗法对肠道运动的调节

临床实验观察显示,炁针疗法对胃肠道的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炁针对高张力、运动亢进的肠道运动有抑制作用,能解除病理性肠道痉挛;对低张力、运动弛缓的肠道有兴奋作用,可促使肠道运动。临床上炁针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选用天枢、上巨虚穴后,以肠鸣音作为肠运动的观察指标,观察到针刺后1~分钟内,肠鸣音就有明显变化,有的减弱,有的增强;但于针刺15~0分钟后,肠鸣音则显著降低。有人针刺急慢性肠炎、菌痢患者的足三里穴,对针刺前后2分钟肠鸣音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显示针刺足三里穴可使其肠鸣音增强。对蛔虫性肠梗阻和部分性肠梗阻患者针刺其四缝穴,发现针刺可使病人的肠管扩张,肠道痉挛解除,肠蠕动大多加快,排空加速。针刺急性阑尾炎患者双侧足三里、阑尾等穴后有81.8%例次的肠鸣音增强,起针后仍有增强者为6.6%例次。对健康人针刺中脘穴,可使肠鸣音亢进,x线显示空肠运动增强,钡餐移动迅速。还有人观察了5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和5例健康人,发现针刺足三里穴对病人和健康人均以肠鸣音减弱为主。针刺正常人中脘穴,当小肠蠕动原处于较弱或中等度状态时,针刺增强其运动的作用就明显;若小肠蠕动原处于较强状态时,则不明显。临床上利用炁针疗法对肠道的调节作用,选用足三里穴来预防腹部手术后的腹胀有显著疗效。

2.炁针疗法对肠道分泌及吸收功能的调节

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炁针对小肠的分泌、吸收功能也有显著的影响。如在有小肠瘘的犬身上进行实验观察时发现,针刺“公孙”穴能引起小肠液的分泌增加,同时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率也显著增高,但针刺“曲泽”穴时,则无此效应。这说明针刺对小肠分泌及吸收的影响存在着穴位特异性。

针刺能够明显改变肠道对水分的吸收作用,从而改变大便中水分的含量,既可使便秘患者的干燥粪便变得湿软,又可使菌痢、肠炎患者的稀便恢复正常。

.炁针疗法对阑尾运动的调节

临床研究表明,炁针疗法可治疗各型阑尾炎,炁针治疗阑尾炎的机制可能与促进阑尾运动和阑尾腔内潴留物的排空有关。当阑尾有粘连或粪石阻塞等情况时,阑尾的运动和排空受限,炁针的疗效差。用x线片的动态变化观察针刺对正常无胃肠器质性病变的健康人阑尾变化的影响,发现针刺阑尾穴、足三里、曲池等穴后,阑尾蠕动明显增强,张力增高,管腔变小。对回盲部或阑尾有粘连的慢性病例,针后2小时内阑尾腔内钡剂仍充盈如故,而正常人阑尾腔内的钡剂于针刺后2小时只存留少许。阑尾腔内粪石多而大者,针刺不易促进阑尾排空。有人手术时直接观察,也看到针刺后阑尾呈蚯蚓样蠕动或同时有摆动。动物实验观察也证明,针刺家兔的阑尾穴、足三里穴后,阑尾的充血和蠕动明显增强。

神经系统在消化系统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炁针疗法对机体的刺激信息通过周围神经传人到中枢神经系统,经过中枢神经系统再将信息经传出神经传到消化系统的不同器官,达到对消化系统的调节作用。目前对胃肠运动和胆汁分泌与排泄调节的机理研究较多,主要认为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果。

未完待续......

温馨提醒长按







































补骨脂注射液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个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yaoxing.com/cwzz/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