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南北极地区是世界上最严寒的地带之一,但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这些极寒地带正在发生变化,其中一个变化就是南北极地区的气温上升速度比较快,甚至比地球很多地区都要快得多。
伴随着南北极地区的气温不断上升,这些极寒地带的冰川、冻土层融化速度也加快了。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显示,在年到年期间,南极冰盖损失亿吨冰川、格陵兰冰盖损失亿吨冰川、青藏高原损失亿吨冰川。这些冰川的消失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海平面的上升。
而北极地区虽然没有这样厚厚的冰盖,但是有面积巨大的冻土层,一样面临着加快融化速度的问题。北极冻土层下,埋藏着各种碳物质,包括甲烷气体、史前生物残骸等,除此之外还可能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史前微生物、史前病毒。伴随着冻土层的融化,这些曾经被冻土层冻结着的物质就可能会重见天日。此前,我们看到很多关于北极地区不断出现史前生物残骸的情况。
年5月,俄罗斯北极的亚马尔半岛出现了一只猛犸象尸体,科学家对其进行分析后,确认它生活在距今大约年前,并将这只猛犸象尸体命名为Lyuba。
年9月,有人在西伯利亚发现了一只洞穴狮的尸体,科学家研究后确认它生活在距今大约3万年前。
年8月,科学家在西伯利亚的雅库特发现了一只小马木乃伊,经过研究后,研究人员认为它死亡时间已经有差不多4万年了。
随着北极地区冻土层不断融化,类似这样的死亡时间已经有上万年的史前生物残骸不断出现。虽然这些史前生物死亡时间很久了,普遍都超过上万年时间,但是由于此前一直被冻土层冻结着,相当于被一个天然的冰箱冻结着,所以这些史前生物残骸基本上都没有被微生物分解掉,而是保存得比较完整,有一些史前生物残骸的胃里的食物都还没被分解掉。
或“释放”北极僵尸病毒
如果北极地区冻土层融化,仅仅是让这些史前生物残骸重见天日,问题可能还不是非常大。
科学家可以研究这些史前生物残骸了解到距今几万年前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但是实际的情况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因为冻土层下埋藏着的不仅仅是史前生物残骸,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史前微生物甚至是病毒。
有报道称,科学家警告称,那些被北极冻土层冻结着的古老病毒可能会因为气候变暖而被释放出来。
在年,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遗传学家让-米歇尔·克拉弗里领导的科学家团队就从西伯利亚分理出了活病毒,这些病毒曾经在永久冻土层中冻结了几千年时间。去年的一些研究表明,西伯利亚7个不同的地点存在几种不同的病毒株,其中有一种病毒株已经有4.85万年的历史,这些病毒株可以感染人工培养的细胞。
克拉弗里表示,随着气候变暖,北极地区海冰不断消失,到时候西伯利亚的航运、交通、工业都会得到发展,大量采矿业也会大力发展,到时候冻土层深处的石油、矿石会被开发出来。所以他们担心,那些原本被冻土层冻结着的病原体可能会因此被释放出来。
不过,我们也不必要过度担心这一个问题,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病毒都会引起疾病,而且北极地区人烟稀少,人类接触到这些远古病毒的概率非常低。
人类该怎么办?
从这些情况的根源来看,气候变暖是最主要的因素,而气候变暖是我们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消耗大量化石燃料、释放温室气体到大气中导致的。如果想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一个问题,可以从减少碳排放入手。
事实上,这些年,我们人类已经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应对气候变暖的问题,包括大量发展清洁能源,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等,这些能源对环境的影响不像化石燃料那么大。从理论上来说,只要这些清洁能源的占比越来越高,我们对化石燃料依赖程度不断下降,释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不断减少,气候变暖的问题还是有可能得到缓解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大量推进植树造林。因为仅仅从源头减少碳排放,是没法高效缓解气候变暖的趋势的,因为在过去一两百年时间内,我们已经消耗大量化石燃料,释放大量温室气体,所以我们还需要想办法降低此前已经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而植树造林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就会消耗大量温室气体。
在这两方面,我们国家做得其实非常好,在年,我国完成造林、种草改良1.25亿亩,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万亩。在年,全世界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其中我国的贡献超过了50%,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清洁能源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