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大量核辐射会诱发基因突变,生物畸形。而电影工作者,很早就在大银幕上对此进行了警告和预言。出生德国的罗兰·艾默里奇,是好莱坞一线导演中最爱对人类提出“警告”的人之一。早在年,科幻片《独立日》就于大银幕上雄心勃勃展示了外星文明如何突然“降临”,打破人类安稳的生活。年的《后天》,又警告人们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气候异变的极端情况有多剧烈——明天之后,地球将再也不是你熟悉的那颗蓝色星球。年的《》,更是纤毫毕现地展现了在大自然的咆哮下,人类文明就像一个笑话。关于核辐射,艾默里奇同样祭出了警告——年版本的《哥斯拉》。一艘日本捕鲸巨轮遭到不明生物袭击,顷刻沉入海底。几天后,在纽约市的码头,一个老头正在钓鱼,甩钩坐下刚喝口老酒,就有鱼上钩。还是个大家伙。然后他鱼竿被扯掉。水面突然像小山一样隆起,逼近,炸裂。一头巨型怪物从海底钻出。走路动静能颠起汽车。一脚下去,就是个单间配套的大小。看脸,像是恐龙,但其实它是只太平洋里的蜥蜴。蜥蜴会长这么大个?98版《哥斯拉》上映后备受争议,因为它在“哥斯拉”系列中属于相当异类的存在。和原作设定的远古巨兽不同,艾默里奇将《哥斯拉》设置为核辐射后的变异怪物,回归了传统好莱坞怪兽电影体系。这版《哥斯拉》,“哥总”的原型就是来自太平洋真实存在的“海鬣蜥”。按影片中的设定:是法国人在太平洋偷偷进行核试验,结果核辐射导致一枚海鬣蜥卵发生变异,生出了巨型怪物哥斯拉。其实电影《哥斯拉》男主角刚一出场时,就正在切尔诺贝利挖蚯蚓研究,因为他发现这里的蚯蚓比其他地方长的更大。尽管有电影艺术的夸张表达,但事实上,现实中切尔诺贝利一直流传着辐射变异生物的传说。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第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酿成了人类史上最严重的一场环境灾难。连续爆炸引发的大火,将大量高能辐射物质弹射到大气层中,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广岛原子弹的倍。爆炸点30公里半径范围内都被划作成隔离区,附近的普里皮亚季市,整座城市被废弃掉。乌克兰传奇球星舍甫琴科就曾心有余悸的回忆到:当年年仅10岁的他,在父亲带领下连夜逃离距离切尔诺贝利仅公里的老家。年,有人航拍切尔诺贝利遗址,这里寂静的就像一座鬼城。年3月11日因海啸引发的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是和切尔诺贝利同为7级的严重核事故。泄露发生后,福岛县接受过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中,有10%复发并再次接受手术。日本作为人类有史以来唯一遭受过核武器打击的国家,国民一直对“核”留有阴影。年本多猪四郎执导了影史第一部《哥斯拉》电影。故事很简单,讲述的是受核辐射污染的巨型怪兽哥斯拉,对人类展开疯狂报复反击。此时距离二战结束不到10年,这头“哥斯拉”其实就是“核恐怖”在日本人心中的外延和具象。颇有祭奠和警醒的意味。此后历代哥斯拉,均打上了“核”烙印。甚至还“进化”出可以发射热辐射的品种。不过,随着时代变迁,核能也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被广泛利用。于是后来出场的哥斯拉逐渐也演变成保卫人类和其他邪恶巨兽搏斗的正义使者。在环球影业的重启版《哥斯拉》系列电影中,同样延续了这样的设定。唯有年艾默里奇捣鼓的这版,从内核上最接近年的初代版本,充满了对人类的嘲讽和警告意味。98版《哥斯拉》后半段,因为引入了无数小哥斯拉,突然切换到惊悚类型片,影片顿时有了恐怖元素,颇有B级怪兽电影的味道。我们看到艾默里奇把哥斯拉产卵的老巢,安排在了纽约尼克斯队的主场麦迪逊广场花园。纽约,90年代人类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彼时人类工业文明的代表之城。尼克斯队无疑又是纽约人的心头好。看见没,越是充满了“文明”的地方就越危险。而片中那个关于哥斯拉无性繁殖的设定,一年可以从枚蛋孵化出4万怪兽,几何倍数增长,几年之后人类灭亡。更是一种对核辐射蔓延破坏的隐喻——哥斯拉源自人类核试验,最后它将埋葬整个人类文明。“哥斯拉”是电影艺术夸张创造的产物,的确,即便是核辐射也弄不出这样夸张的灭世巨兽。但这部充满“恐怖元素”的电影对核辐射的警告与反思,却一点也不夸张。人类的无知就像癌细胞一样,如果不珍惜我们的地球,或许《哥斯拉》背后隐喻的死亡和灭绝就不再是一个银幕艺术这么简单。文/红猪看电影编辑部:发条橙汁(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zyaoxing.com/cwzz/11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