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概念,不同的文化和时代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和想象。在中国,鬼的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而多彩的表现形式。下面,我就为你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对鬼的理解,以及鬼怪文化的光辉与灿烂。
什么是鬼。在中国古代,鬼的含义大致有三种:一是指人死后的灵魂。这是最常见也最普遍的理解。古人认为“鬼,归也”,人死为鬼,指人回到原来的地方。《礼记·祭法》说:“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这里的五代指唐(尧)、虞(舜)、夏、商和周。由此可见,死人即为鬼的概念已经存在很久了。
二是指超乎自然的妖怪。这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存在,通常有着奇形怪状或者特殊能力。《庄子·达生》中有一个故事,说齐桓公在路上遇到了一个恶鬼,吓得生了一场大病。《山海经》中也记载了许多奇异的鬼物,如罔象、夔、委蛇等。
三是指形状怪异之生物。这是一种对于外来或未知生物的称呼,通常带有贬义或敌意。《论衡·订鬼篇》引用了《山海经》中的一段话:“北方有鬼国…又言:国,人物之党也。”《山海经》又说:“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可见,一只眼睛的怪人们被称为“鬼”,而他们所聚居的地方,被称为鬼国。
那么,鬼这个概念是怎么诞生的呢?我们可以推测,它可能与葬礼或陪葬品有关。在没有“人死化为鬼”的思想时,人们认为死了就是不复存在了。所以最开始时是没有葬礼或陪葬品的。当人们认为亲友死后依旧存在,只不过化为鬼后。便会为死者建造死后的居室,并在居室中放置鬼在另一个世界所用之物品。《易传·系辞传》中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这是古代对于葬礼未兴之时最好的记载。
对于葬礼与陪葬品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贾兰坡先生在研究山顶洞人时说道:“在人的尸骨周围有赤铁矿粉末分布,证明当时已有了埋葬。埋葬说明当时有了‘死后生活’的观念,比较复杂的上层建筑萌芽了。”由此可见,或许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鬼的观念就已经诞生。而且,在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八十多处瓮棺葬中,都发现了在瓮棺底部或别处存在一个直径0.8~2厘米的小孔,目前普遍认为这是用来供死者鬼魂出入的。可见,鬼的起源,大概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这段时间内。
鬼魂形象的变化鬼魂形成之初,并不是给人恐怖的印象。远古之时崇拜祖先,所以当时的人们虽然称死去的先祖为鬼,但依旧举行种种祭祀典礼,希望与先人得以沟通。《礼记·祭法》中说:“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乐以迎来,哀以送往。”人们希望像春回大地般见到死去的亲人,怀着快乐的心情去迎接鬼魂,再怀着悲痛的心情去送别鬼魂。
商周时期,有祭尸之礼。这个尸,并非是死者的尸体,而是类似于主持祭祀典礼的人或主角。人们通过祭尸来求得与先人的交流。可见,鬼魂之形象,在最开始还是像亲人一样慈祥和蔼的。
那为什么到了后世,鬼魂又变成了可怕的模样呢?这是因为到了春秋时期,厉鬼的形象出现了。《日知录》中说:“尸礼废而像事兴,盖在战国之时矣。”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繁杂的祭尸礼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彼时的人们,虽然依旧尊敬先祖,称先祖为“鬼”,但却诞生出了另一种恶鬼的形象。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还有称先人为鬼的习俗。《国语·鲁语》中记载,夏父弗忌要把鲁僖公的位次升到鲁闵公之前,展禽骂他这是犯了鬼道。其次,当时的人认为,并非寿终正寝的人,死后将化为厉鬼。《东周列国志》(明清小说)第一章便是“周宣王闻谣轻杀,杜大夫化厉鸣冤”。在这里面杜大夫就变化成了可怕的厉鬼。《左传·昭公七年》记载,晋候“梦黄熊入于寝门”,问“其何厉鬼也?”故而厉鬼之形象,大概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诞生的。那么,厉鬼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从《列子·汤问》中找到一些线索。《列子·汤问》中说:“夫鬼者,人之所恶也。人之所恶者,其形必恶;其形必恶者,其声必惊;其声必惊者,其气必凶。”可见,厉鬼的形象是与人相反的,是人所不愿见到的。它们的形态丑陋可怖,声音刺耳惊悚,气息阴冷凶恶。
厉鬼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动荡和人心不安有关。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杀戮无数。许多人死于非命,或者无人收殓。这些死者的灵魂无法安息,就变成了怨气冲天的厉鬼。《庄子·逍遥游》中说:“夫万物尽有本末,始生者死也;死者生也。”这是一种对于生死轮回的哲学思考。但是,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生死轮回并不是那么平等和公正的。有些人能够安享寿命,有些人却遭受横死。这就造成了一种不平衡和不公正的感觉。《庄子·秋水》中说:“夫生也者,有以为乐也;夫乐也者,有以为苦也。”这是一种对于生活痛苦的感慨。但是,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生活痛苦并不是那么均等和共享的。有些人能够享受富贵,有些人却遭受贫困。这就造成了一种不满足和不幸福的感觉。
这些不平衡、不公正、不满足、不幸福的感觉,就转化为了对于厉鬼的恐惧和厌恶。厉鬼成了人们心中的阴影和噩梦。《庄子·天下》中说:“夫鬼神之为物也,其知何足道哉!其状惟恶兮,其觌惟凶兮。”这是一种对于厉鬼无知和邪恶的指责。但是,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厉鬼无知和邪恶并不是那么无辜和无奈的。有些厉鬼是因为自己作恶多端而遭到天谴,有些厉鬼是因为他人陷害而遭到冤屈。这就造成了一种怨恨和仇视的感觉。
这些怨恨和仇视的感觉,就转化为了对于厉鬼的攻击和抵抗。厉鬼成了人们斗争和战斗的对象。《庄子·外物》中说:“夫鬼神之伤人也甚矣!虽然,吾将以智取之。”这是一种对于厉鬼智勇和胆识的挑战。但是,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厉鬼智勇和胆识并不是那么容易和简单的。有些厉鬼是因为自己强大而不可一世,有些厉鬼是因为他人弱小而不可欺侮。这就造成了一种惊惧和敬畏的感觉。
这些惊惧和敬畏的感觉,就转化为了对于厉鬼的崇拜和祈求。厉鬼成了人们求助和依靠的对象。《庄子·天运》中说:“夫鬼神之福人也甚矣!虽然,吾将以礼事之。”这是一种对于厉鬼恩惠和敬意的表达。但是,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厉鬼恩惠和敬意并不是那么无偿和无私的。有些厉鬼是因为自己善良而慈悲,有些厉鬼是因为他人恭敬而回报。这就造成了一种感激和奉承的感觉。
这样一来,厉鬼的形象就变得复杂而多面了。它们既是人们所恐惧和厌恶的,又是人们所攻击和抵抗的,又是人们所崇拜和祈求的。它们既有着丑陋可怖、声音惊悚、气息凶恶的一面,又有着智勇胆识、恩惠敬意、慈悲回报的一面。它们既是人类社会的敌人,又是人类社会的朋友。
鬼怪文化的兴盛厉鬼的形象一旦出现,就引发了一股鬼怪文化的热潮。从战国时期开始,到汉代、唐代、宋代、明清时期,直到现代,中国文化中都充满了关于鬼怪的故事、传说、诗歌、小说、戏剧、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人们对于鬼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死、善恶、正义、道德等各种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的表达和探索。
在战国时期,关于鬼怪的故事主要出现在《列子》、《庄子》等道家思想著作中。这些故事多以寓言或者寓言式隐喻来表达道家思想家对于天道、自然、生死等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例如,《列子·汤问》中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这里用“逆旅”和“过客”来比喻万物在天地间短暂而无常的存在状态。《庄子·逍遥游》中说:“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这里用“大块噫气”来比喻风作为自然界最基本最广泛最活跃最无形的力量。
在汉代,关于鬼怪的故事主要出现在《淮南子》、《列仙传》等道家神仙著作中。这些故事多以神话传说或者神话式想象来表达道家思想家对于神仙、仙术、长生等问题的追求和向往。例如,《淮南子·本经训》中说:“夫鬼神者,人之所不见也;而人之所见者,皆鬼神之所为也。”这里用“鬼神”来比喻自然界的奥秘和变化。《列仙传》中记载了许多神仙的传奇故事,如张果老倒骑驴、铁拐李拐杖化龙、吕洞宾剑斩白蛇等。
在唐代,关于鬼怪的故事主要出现在《搜神记》、《太平广记》等志怪小说中。这些故事多以历史传闻或者民间传说来表达作者对于鬼怪的好奇和探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人情。例如,《搜神记》中有一个故事,说唐太宗梦见一个女鬼,告诉他自己是被李世民杀死的杨素之女,请求他为自己报仇。唐太宗醒后,就派人去查验杨素的墓穴,发现果然有一具女尸,头上有一道伤痕。《太平广记》中有一个故事,说唐玄宗在灵武遇到一个美丽的女子,与之相恋。后来才知道她是一个狐狸精,被玄宗赐死。这个故事后来被白居易改编成了《长恨歌》。
在宋代,关于鬼怪的故事主要出现在《聊斋志异》、《梦溪笔谈》等文人笔记中。这些故事多以文人随笔或者文人寄托来表达作者对于鬼怪的审美和创作,也反映了当时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例如,《聊斋志异》中有一个故事,说蒲松龄在一次旅行中遇到了一个叫阿绣的女子,与之相谈甚欢。后来才知道她是一个蜘蛛精,被蒲松龄用剑刺死。这个故事后来被许多作家和艺术家改编成了各种版本。《梦溪笔谈》中有一个故事,说沈括在一次游览中看到了一个叫白娘子的女子,与之相识相爱。后来才知道她是一个白蛇精,被法海和尚困在雷峰塔下。这个故事后来也被许多作家和艺术家改编成了各种版本。
在明清时期,关于鬼怪的故事主要出现在《三言二拍》、《聊斋新编》等小说集中。这些故事多以小说形式或者小说式表现来表达作者对于鬼怪的想象和创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冲突。例如,《三言二拍》中有一个故事,说宋江在梁山泊上遇到了一个叫林冲的英雄,与之结为兄弟。后来才知道他是一个鬼,被高俅陷害而死。这个故事后来被施耐庵改编成了《水浒传》的一部分。《聊斋新编》中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叫李翰的书生在一次考试中遇到了一个叫李香君的女子,与之相爱相娶。后来才知道她是一个鬼,被李翰的父亲赶走。这个故事后来被蒲松龄的孙子蒲寿宬改编成了《聊斋续集》的一部分。
在现代,关于鬼怪的故事主要出现在《鬼谷子》、《封神演义》等漫画、动画、电影、电视剧等各种媒体形式中。这些故事多以现代技术或者现代视角来表达作者对于鬼怪的再创造和再演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和开放。例如,《鬼谷子》是一部以战国时期为背景,以鬼谷子为主角,以鬼神为辅助的漫画作品。它将古代的鬼怪故事与现代的漫画风格相结合,展现了一种新颖而有趣的艺术效果。《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商周之际为背景,以姜子牙为主角,以众神为辅助的动画作品。它将古代的神话传说与现代的动画技术相结合,展现了一种壮观而精彩的艺术效果。
从古至今,中国文化中都有着丰富而多彩的鬼怪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人们对于鬼怪的想象和创造,也是人们对于自己和社会的认识和反思。它们既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文化的变化和创新。它们既是艺术的表现和欣赏,也是艺术的创作和评论。它们既是人类心灵的折射和映照,也是人类心灵的启迪和升华。
这就是我为你写的关于鬼怪话题的文章。希望你能喜欢并从中受益。如果你还有其他关于鬼怪或者其他话题的兴趣或者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夏天生活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