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遇到这样一例患者。患者为年轻女性,18:10由“急性阑尾炎”收治入院,腹痛难忍,值班医生完善检查后,于19:50通知手术室为患者在全麻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20:05到达手术室,与病房护士按照交接单内容逐项进行交接,述患者有一金属手镯摘不下来。
手镯是大多数女士青睐的饰品。当我们走在大街上,不免会发现很多女士手腕上会佩戴手镯,仿佛女人和手镯有着千丝万缕的缘分。正常情况下,佩戴手镯可以提升气质,彰显女性魅力。但是作为一名手术患者,为了保障手术效果和患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手术中是严禁佩戴手镯的。然而,在手术实践中也不免会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有很多患者佩戴带了很长时间,由于无法进行粗细调节,导致无法正常摘取,比如紧急手术,确实无法快速、高效取下,类似这些情况,我们作为医护方应该怎么处理呢?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下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N医院急诊抢救室,救护车从附近小游园接回一突然猝死的60多岁老人,推入抢救室紧急抢救,急救队员按照抢救流程,解开衣领和裤带,为争取急救时间,把患者胸前的套头衫剪开,实施胸外按压、心电监护、电除颤等急救措施,脱下来的衣物当时因为没有家属,护士随手扔到旁边的垃圾桶内,经过1个多小时的抢救,患者最终抢救无效死亡,被患者家属拉走。护理人员清理抢救室后消毒备用。第二天一早,几个患者家属匆匆来到急诊科,索要昨天抢救的病人衣物,可当时的垃圾早已被清走……由此引发医患纠纷。案例二:最近,医院,一名病人被推入手术室,躺在手术床上的时候,被发现颈上戴有一块金镶玉项链。护士即刻将其取下放入病人病号服口袋中,并嘱咐回病房记得拿出。然而病人回病房后忘记此事,换下来的病号服第二天送洗时并未拿出,以致首饰损坏,不能完整取回了。患者家属认为这是手术室护士的责任,坚持让他们原价赔偿。手术室护士感到不平:明明术前宣教时告知过:不可戴首饰进手术室。以上两个病例发生的情况,引发了我深度思考。如果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方式,术中患者不知晓,这个手镯价值较高,万一麻醉之后丢失、损坏都不好办,患者醒后认为他的手镯被更换了更不好办;再有手术中使用电刀,金属的饰品可能会导电,灼伤皮肤这又怎么办?在这两种问题中还是患者的安全是最主要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情况下,保护患者的财产安全,避免发生医患纠纷。
由此,我查阅文献总结了一个简单又好记的“摘签防”三步工作法。
一摘:在手术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摘除,可采用肥皂、石蜡油、碘伏等抹在手背进行滑润。
二签:摘除后交予家属并在交接单上进行签字;取不下时,做好告知,未雨绸缪,严格执行手术患者交接制度,给患者及其家属做好交接,告知患者可能发生的风险,在交接单上注明并由家属签字确认。
三防:如确实无法摘取,做好术中的防护措施则就变得更加关键,在避免出现高频电刀灼伤的同时又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在这里,我跟大家分享的是“防护三重点”。术前评估是重点。评估金属手镯的粗细、松紧度、佩戴部位的皮肤情况。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减轻病人的顾虑。术中绝缘是重点。一种方式:金属手镯绝缘保护措施:取绝缘橡胶手套一只,平行剪下手套的腕部5~7cm,将手套的腕部套人患者的手腕部金属手镯的下方,将金属手镯裹人手套的腕部内,从而起到绝缘保护的作用。另一种方式:根据患者手的大小及左右手选择合适规格的清洁橡胶外科手套1只,将手套对准患者戴有手镯的5个手指,将患者的手戴上手套,然后将金银手镯置于手套统口外面,将手套口由近端反折包裹金银手镯,向手指方向连续反折2—3层,反折包裹至腕部,将金银手镯卷入在手套统口里面,相当于金银手镯被橡胶手套包裹,而不是直接接触手腕皮肤,达到绝缘效果。将裹有金银手镯的手套反方向解脱,即从远端的手指方向向近端腕部反过来打开反折部分,金银手镯从手套口翻转出来,脱掉手套。此外,术中要做到“一包二用三观”。一包:肢体用双层的布类包裹,肢体避免与其他金属物件接触,如手术床边缘、器械托盘、头架等,防止出现旁路灼伤。二用:①正确使用负极板,负极板应粘贴在肌肉血管丰厚、较靠近手术部位、易于观察的位置,粘贴部位避开骨骼突出处、关节部位;②正确使用高频电刀,设定各种参数,原则上尽可能选择低的功率,但须能产生最好的切割、电凝效果。三观:手术中严密观察病人情况:加强巡视,全身麻醉病人加强观察,注意观察佩戴金属手镯处的皮肤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术后还原是重点。术毕巡回护士认真检查患者佩戴金属手镯部位局部皮肤及全身皮肤情况,询问患者的感受,并与病房护士及其家属进行交接。
根据上述案例和工作实际,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呢?1.制度落实是重点。遇有患者佩戴金属手镯摘不下的要与手术医师进行沟通在手术同意书上告知患者可能产生的风险并签名。手术室护士要严格执行交接制度,让患者家属在交接单上签字确认。
2.患者安全是关键。制定患者佩戴金属手镯摘不下防护流程,保证患者安全。
3.经验分享是常态。通过晨会、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