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蓝布艺,一项传承千年的技艺。早在《光绪仙居县志》中就有记载:蓝花布印染在汉晋期间就传入仙居,经历唐、宋时期的孕育,到清末至解放初发展至鼎盛。
那时,世代相传的染坊师傅挑着箩筐,大街小巷的走,嘴里喊着:“染蓝!”要做蓝花布的人家应声而出,将家纺的粗布撂倒框里。
而今,应汉龙是唯一的继承人。从仙居的下各下高速,第一个路口左转,直开到底,再左转,再直开,就到双庙乡。
应汉龙等在桥头,前几天联系时,他还在县城,说要来看他的作坊,特地抽空回来。他是双庙乡唯一还在做仙居蓝花布的人,从15岁开始学习做蓝花布,如今,已近50年。但现在,他也不常做,订单时断时续,多半时间他还是留在县城打工。
如果订单常有,应汉龙希望一直做蓝花布。他从不曾认为,蓝花布已经过时。“卖得好的地方也不是没有。”他觉得,没生意很大程度是因为自己没什么文化。
应汉龙祖上就一直做蓝花布,从曾祖父,到父亲,一直传了下来。
仙居这一带嫁女儿,蓝花布是必备的嫁妆。当地风俗认为,新婚夫妇如果不盖蓝花被,小家庭必将不和睦。而女方的娘家将不断地被人埋怨:“嫁女儿连一床兰花被也没有!”
所以即便是最贫寒的人家,也要赶制一床蓝花被。
家纺粗布耐用,靛蓝上色后历百年不褪,所以一席蓝花被足够夫妇两用上一辈子。如果两人都过世了,蓝花被还会被作为遗物分给下代,半旧的继续盖,破烂的也可撕成小条做小孩子的尿片。经济困难的时候,常有姑娘妯娌们为蓝花被分不均在葬礼上斗嘴生气。
应汉龙接手的时候是15岁,他是家里的老二,老大早年去当了兵,所以手艺上重担,更多到了他这里。
在应汉龙的记忆里,蓝花布的作坊历来只是代工,基本上是家庭制作的模式,“如果雇上三四名师傅,就已经是很大的业主了。”
那时,逢哪户人家有喜事,织成窄匹的白色粗土布,会送到应汉龙家的染坊。
染坊以靛蓝为染料、雕版为工具,样板也是以“百子”、“双喜”、“龙凤”为主,然后几幅拼缝成一床蓝花被。
靛蓝是要准备的。靛蓝春天下种,冬季收获,到制成靛青,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如采摘、下炕、搅浆、打花、出靛、上缸、储藏等,历时20天左右。一亩田的蓝靛叶能出5-6缸(一缸约斤)的比例,这些大青缸的直径、高度都超过一米,一字儿排在廊檐下。好的染料一眼就能看出来,在大青缸前立定,挑一点靛青在手上,顿时就能分出深浅优劣。旧时,刚染的蓝花被是不喜的,直接铺在喜床上,第二天起来,新婚夫妇一身浑蓝靛青痕。
应汉龙唯一不会的是雕版。从父辈起,仙居做雕版的人就已经很少。
在他的记忆里,路桥有一个雕版很厉害的人,“年纪已经很大”。他家里的花板都是从哪里买过来,现在,他只存着8张花板。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这传承的千年历史正在渐渐退出现代人的生活,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这份沉甸甸的美丽,而这正是不应当被遗忘的过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