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措施预防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
文献报道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率为10%-30%,穿孔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率可高达10.4%-67%。本组资料对照组切口感染率为24.73%(23/93),穿孔性及坏疽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率62.50%(5/8)与之相符。通过综合措施预防后切口感染率为2.08%(2/96),穿孔及坏疽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率为8.33%(1/12),切口感染率下降十分明显。采用综合措施预防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抗生素应用要适时:抗生素应用要早期、足量。目前引起术后感染的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的比例明显增高,选用抗生素主要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和厌氧菌,重点放在术前及术中应用抗生素,术后酌情应用,不作常规应用。手术操作中任何创面都会有出血、渗血,形成血肿、凝血块、血栓,这些都是术后细菌的良好培养基,是重要的感染源,而术后应用抗生素,即便血药浓度很高,亦难以渗入凝血块、血栓、血肿内,其抑菌度仍甚微,难以达到抗菌作用,而术前、术中应用冲击量抗生素则可以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高峰,使术中创面的出血、渗血内含有足量的抗生素,所形成的凝血块及血栓、血肿不能作为细菌的繁殖地。手术结束前,提倡腹腔内投放抗生素及用含抗生素的盐水冲洗创口,无疑是提高了局部抗生素浓度,并进一步使局部达到清洁而不利于细菌繁殖。
2.甲硝唑的应用:甲硝唑是一种广谱抗厌氧菌的抗生素,对各种专性厌氧菌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其优点是毒性小、疗效高、用药方便、适应范围广。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的脓汁培养中厌氧菌的检出率高达75%-90%,以脆弱类杆菌为主,脆弱类杆菌对常用的抗生素如青霉素、氨基糖甙类有耐药性,而对甲硝唑却敏感,用于阑尾手术、结肠手术、妇产科手术,可降低或避免手术感染。
3.切口各层创缘的保护方式极为重要:将切开的腹膜边缘提出切口向外翻转钳夹于保护巾上,使无菌的腹膜外侧面包裹切口的各层组织,但应注意保护巾的固定边缘要紧贴皮下,避免过深造成有菌渗液沿保护巾渗透至皮下组织造成污染。充分利用腹膜的无透过作用遮挡切口,以减少切口各层的污染机会。此种腹膜边缘外翻保护切口边缘各层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减少损伤、减少切口各层污染效果显著,并且有利于手术术野显露的特点,特别是对皮下脂肪较松弛的病人更为适用。
4.应用腹膜外羊肠线内引流是一种补救措施:化脓性、坏疽性或穿孔性阑尾炎术后,由于手术所致腹膜前存在的细菌性积液,易引起腹膜前组织感染,而后发生腹壁切口全层感染。选用机体能吸收、术后无须拔出的羊肠线作引流物,置于腹膜前,将此处的细菌性积液引流至腹腔内,利用腹腔内腹膜强大的吸收能力将其吸收,防止切口感染。
5.重视缝皮前后创缘周围的消毒:手术操作至缝皮时,虽经消毒的术野难免有隐藏于皮脂腺、表皮内的细菌显露于皮肤表面,缝合针、线可将其带入皮下组织内造成感染,因此缝皮前的切口周围皮肤消毒不可忽视。缝皮后切口用无菌酒精敷料外敷,则可使切口在术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消毒状态下,使局部潜在的细菌及外界通过敷料透入的细菌得以消除,减少了术后切口感染机会。
6.腹腔引流的几个问题:对于必要留置引流物的手术,应选择对组织刺激最小的乳胶管作引流介质,引出的位置选择距切口约5cm以外皮肤做一小切口引出引流介质,引流介质侧孔应位于腹腔内,这样既利于通畅引流,又可减少创口感染。拔出时间一般无特殊情况应尽早拔除,一般24小时左右,若腹腔渗液较多时可根据渗液情况36-48小时拔除。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