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讨有效的营养支持措施,笔者进行了此次对比性研究,汇总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84例,并排除心肺功能障碍及其他病变无法耐受手术、发生远处转移或局部进展不能完成胃癌根治术的患者。
肠内营养组男女患者比例为23/19;年龄最小49岁,最小78岁,平均年龄(63.87±5.41)岁;肿瘤部位:胃食管15例、胃体13例、胃窦14例;病理类型:腺癌10例、黏液癌11例、未分化癌12例、小细胞癌9例;肿瘤分期:Ⅰ期9例、Ⅱ期16例、Ⅲ期17例;切除方式:全胃切除12例、远端胃切除15例、近端胃切除15例。肠外营养组男女患者比例为24/18;年龄最小49岁,最小80岁,平均年龄(63.85±5.43)岁;肿瘤部位:胃食管14例、胃体14例、胃窦14例;病理类型:腺癌11例、黏液癌11例、未分化癌12例、小细胞癌8例;肿瘤分期:Ⅰ期12例、Ⅱ期15例、Ⅲ期15例;切除方式:全胃切除13例、远端胃切除15例、近端胃切除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营养支持的方法
肠内营养组:术后首日给予患者全肠外营养支持,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且肠功能状况良好时,经空肠造瘘管给予患者静脉滴注~mL的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若患者未见不适,停止肠外营养,给予患者~1mL的肠内营养液,同时给予患者米汤和果汁各mL,之后根据每千克体质量~kJ热量、2.4g/kg蛋白质配置营养液,以20~mL/h的速度输注,并坚持先慢后快、浓度状态先稀后浓的输注原则。
肠外营养组:术后应用连续密闭性输液法给予患者0mL的营养液,主要由复方氨基酸、电解质、葡萄糖、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组成,根据每千克体质量~kJ热量、2.4g/kg蛋白质配置营养液,同时为患者输入20%的脂肪乳剂。
每3天监测一次患者的营养状况,以及时调整营养液的成分、浓度及输入速度。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恢复情况、并发症情况及生活质量。应用中国癌症患者化学生物治疗生活质量量表(QLQ-CCC)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主要包括症状、情绪及与他人的关系3项内容,且评分的高低与患者生活质量的高低呈正相关。
1.4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所有研究数据准确录入SPSS18.0软件中,并进行相应的分析。营养状况、并发症情况及生活质量均为计量资料,以(`x±s)表示,需进行t检验;恢复情况为计数资料,以[n(%)]表示,需进行卡方检验。当检验结果为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及恢复情况
肠内营养组患者的体质量损失、肛门排气时间和肛门排便时间均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白蛋白和前蛋白的水平均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见表1。
2.2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情况
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深静脉导管感染1例、吻合口瘘1例、肠梗阻1例、伤口开裂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9.52%;肠外营养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深静脉导管感染5例、吻合口瘘3例、肠梗阻3例、伤口开裂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95%。统计学分析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显著(x2=5.,P<0.05)。
2.3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肠内营养组患者症状、情绪、与他人关系及总分的评分均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见表2。
3、讨论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以腹部疼痛、胃胀、消瘦及乏力等表现为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胃癌的发生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有研究指出,胃癌的发生率在恶性肿瘤中位居第2位,且致死率位居第3位,而我国每年新发胃癌患者约为42.7万,在全球新发患者中的比例为50%。
肠内营养是胃癌患者术后常用的支持方法,不仅会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还可满足患者机体所需的营养,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本次研究中,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优于肠外营养组(P<0.05),并发症少于肠外营养组(P<0.05),说明胃癌根治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的效果优于肠外营养,不仅可减少患者的并发症,还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性和有效性均比较高的护理方案。
原作者:张立云
原作者单位: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