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常州胃肠外科领域“一把刀”
屡屡创造奇迹,挽救无数生命
他推行快速康复、多学科诊疗
肿瘤患者“全程化管理”
为患者带来温暖的就医体验
他就是胃肠外科主任卢麒丞行医二十余载
他用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
见证着胃肠外科的快速发展
“天生的”外科医生
已经康复的刘先生忘不了三个月前惊心动魄的抢救。此前,他被确诊为胃大出血,在外院做全胃切除手术后,出现吻合口漏、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转到常州一院胃肠外科时,感染性休克已让生命变得岌岌可危。
“患者存在肠瘘,食物早已漏进了腹腔,感染形成的脓苔厚厚覆盖在脏器表面上,胃和肠几乎分辨不清。”在团队的默契配合下,卢麒丞凭借娴熟的技术,步步闯关……手术持续了4个多小时,仅腹腔清理就用去毫升的无菌生理盐水,换算成平时挂水那种ml的大瓶,足足要24瓶。
如果说危重、复杂患者的救治体现的是综合实力,手术则真正体现外科医生的天赋和实力。
身患直肠癌伴肝转移的周大妈几年前经历了人生最大的一道坎。当她被推进手术室的前一刻,仍在担忧自己的生命是否会就此止步。没想到的是,手术后第三天,她就能举着吊瓶走在住院部的走廊上,第七天便康复出院;她更没想到,手术仅在腹部留下5个小孔和一个长约5cm的小切口。
得益于腔镜技术在手术的广泛应用,肠癌切除和肝转移灶切除两个手术可以同期进行,“放在十年前,开放手术30-40厘米的切口,对患者的恢复影响很大。”
他的仪器在腹腔内沉稳“探行”,接近原发灶附近格外小心,终于,直肠组织在腔镜下被顺利切割,余下结直肠被重建后贯通。紧接着,肝胆胰外科副主任陈学敏又顺利地将肝部浅表的两个转移灶切除。4小时,一台多学科协作的疑难手术“大功告成”,他微微一笑。
(▲卢麒丞(右)及其团队)
在业内人士看来,肠癌肝转移的同期腹腔镜手术切除标志着常州一院腔镜技术水平迈上新台阶。但作为执刀者之一,卢麒丞内心丝毫从未懈怠,他有一个习惯,做手术前,都会把手术方案的每个步骤在脑海中反复演示。把最坏的结果、最困难的情况都预设出来,并做出预案……
翻开他的履历,像上面成功的案例不胜枚举。其实,每年仅择期手术,他就要做多台,这还不包括急诊碰到的危重患者或疑难杂症。胃肠外科重危患者多、急诊患者多、意外应急事件多,每当遇到垂危患者抢救或突发事件,他总是随叫随到,手术做到凌晨更是家常便饭。
外科医生成长史
大学期间担任医学系学生会主席的卢麒丞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常州一院,他对胃肠外科情有独钟,“胃肠手术有近年的历史,虽然没有其它科室那种日新月异的变化,但胃肠疾病患者多、病情复杂,能为病患解除痛苦就是医生最大的价值。”
在晋升主治医师前,卢麒丞值夜班没睡过一个囫囵觉,就是不停地做手术,阑尾炎、肠穿孔、胆囊炎……“肝脏、胆道、胰腺、胃肠、肛肠、血管疾病、甲状腺和肿瘤这些都得懂。”第二天一早,接着查房、换药,然后继续跟着大主任上台开刀,期间还要完成夜班收治病人的病历书写。
年轻的卢麒丞热爱着自己的选择,“睡觉前脑子里要回放一遍,白天手术的关键步骤是什么?老师的绝招又在哪里?……”
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这天,他和往常一样跟着老主任上台手术,三台胃癌手术,老主任却默默站到了第一助手的位置。他沉着地拿起手术刀,早上8点半到下午4点半,三台手术顺利完成。
此时病房又收进了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初诊为阑尾炎,急需手术,老主任拍拍他的肩膀,“我去病房,这里交给你了。”没想到,一刀开进去,竟然是盲肠癌,但他并没有慌,就像无数次在脑海中演练过的一样,聚精会神、一鼓作气地完成了复杂的结肠癌切除手术。这一年,他工作才刚刚五年。
对手术的痴迷,也让他成为常州胃肠外科腹腔镜领域的先行者。6年,他“抢占先机”,完成了常州第一例腹腔镜下的直肠癌根治手术;年,他首次在苏南地区利用3D腹腔镜系统为一位81岁的老年患者实施直肠癌根治手术……
(▲卢麒丞(左一)和团队开展3D腹腔镜手术)
也正是凭借着这种以临床为本,勇于创新的闯劲儿,他在年成为胃肠外科主任,这个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科室,在他的带领下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仅年,专家门诊量达到人次,收治患者约余人次,年手术量余台。
值得一提的是,胃肠外科年的胃肠道肿瘤手术有余台——这个数据放眼江苏,都屈指可数。
带着温度的手术刀
“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曾经说过:“医学要有人的温度,要温暖患者。”何为有“温度”?卢麒丞的理解就是对患者要有爱心,要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学会换位思考。
在这种理念下,年,他开始在自己的治疗组内尝试推行外科“快速康复”。“快速康复”最早开始于丹麦,目前很多国家在推行,胃肠外科也是常州最早推行这一理念的科室。
(▲卢麒丞作学术讲座)
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被确诊为胃癌后,第一时间找到卢麒丞,老人是知识分子出身,对新技术的接受度比较高,“听说这里做胃癌手术,可以不插胃管?”
在传统观念中,做手术意味着术前一天就要饿肚子,手术后要等到通气才能吃东西;身上插满管子,在病床上躺上一个多星期才能下地;如果是胃肠手术,更是离不开“两管一禁”——插胃管、导尿管和禁食,手术后不能吃喝不能动,还痛得“咬牙切齿”。
但腹腔镜下胃癌切除术却让老太太获得了完全不同的体验——不仅没有插胃管,而且手术后也几乎感觉不到疼痛。术后的康复过程就像按了快进键:第一天就拔导尿管,下床活动,喝水;第二天肛门排气(放屁);第三天进食流质,拔引流管;第四天进食半流质;第五天,达到出院标准……
除了手术前不常规禁食、不常规放置胃管、术后早期活动,“快速康复”还有一个标准是“多模式镇痛”。“像老太太的手术,除术中麻醉,关腹前又在5个腔镜孔的伤口上打了局部麻药止痛,术后则继续通过静脉滴注止痛药进行疼痛管理。”在他看来,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人权,“科学研究表明,疼痛还会产生很多炎症因子,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如今,微创+快速康复的模式已经成为胃肠外科的“最佳组合”,彻底颠覆了患者的手术体验。
同样是在这种理念下,胃肠外科成为最早参与和实践MDT多学科协作诊疗的科室。“常州一院的优势是各科室的综合实力都很强,MDT可以借助各个专科医生的大视野和大思维,将各科力量联盟整合,优化治疗方案。”
下一步,他还要在胃肠外科推行肿瘤患者的“全程化管理”,不仅让治疗的过程精准化、个性化,还要向院外延伸,加入康复、回访、心理辅导等环节,进一步提升患者的“幸福感”。“做医生见惯生死,但永远不能对此麻木。生是鼓励、死是鞭策,医生永远都走在不停学习、不停探索的路上。”
(来源:常州新周刊)
文字
吴洁
图片
宣传科
编辑
冯凯
责任编辑
项守奎
邮箱
czyy
.海口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正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