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了就得切阑尾人体这些ldquo

外媒称,过去人们认为,脾脏不太重要,而扁桃体和阑尾更是毫无用处——是返祖现象和退化器官。如果你还停留在急性阑尾炎发作、扁桃体炎发作就切除阑尾、扁桃体的意识里,你该醒醒了,这些器官对人体都是大有裨益的。看看这些“多余”的器官,是如何发挥它们的作用的!!!

阑尾

即便是没有亲身经历,你周围认识的朋友也有做过阑尾手术的吧~如今阑尾炎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疾病,而切掉阑尾成为治疗急性阑尾炎最可行有效的办法。早前很多人会认为阑尾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留下的一段没有生理作用的肠子。但阑尾真的是人体多余的器官吗?切掉了对身体真的没有影响吗?广州医院内镜中心主管李博璋表示,近年随着内镜微创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对阑尾功能的深入研究,认识到阑尾是身体不可缺失的一个小器官。

阑尾在胎儿和青少年时期有重要作用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生理学教授劳伦·马丁通过研究指出,阑尾在胎儿和青少年时期起有重要的作用。人类胚胎在发育到第11周左右,在阑尾中就已出现了内分泌细胞。胎儿阑尾的这些内分泌细胞,已经产生了种种生物氨和肽激素,以及有助于生物学控制(自我平衡)机制的化合物。

阑尾是益生菌的“庇护所”

阑尾是一个淋巴器官,其淋巴液回流方向与静脉血回流相一致,可达回结肠淋巴结。阑尾的淋巴组织在出生后就开始出现,12-20岁达高峰,以后渐减少,55岁-65岁渐消失,因此成人切除阑尾,无损于机体的免疫功能。

但阑尾不单纯是退化器官或“炎症记录器”,而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维持体内平衡,以便机体协调运转。美国研究人员曾发现阑尾有助于有益菌存活并进入结肠栖息繁殖,称阑尾是益生菌的“庇护所”。日本研究人员对比研究了切除阑尾的实验鼠和没有切除阑尾的实验鼠,发现切除阑尾的实验鼠大肠内一种免疫细胞减少了一半,肠内的细菌平衡也失调了。

阑尾抵抗癌症

据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网站11月19日报道,纽约肿瘤科专家在检查数百名消化系统癌症患者后发现,其中84%的患者切除了阑尾。

外科医生、欧洲心胸外科协会成员安德烈·萨姆绍林说:“外科医生中间流传着这样的笑话,一有搞不清楚的情况就切除阑尾。过去确实流行过所谓的预防性阑尾切除术。当然,患阑尾炎最好切除阑尾,总好过发展成化脓性腹膜炎而致死。但不要随便就将其切除,这可能给机体带来新问题。况且在多数情况下现代医学诊断可以确定炎症的源头。”

广州医院内镜中心主管李博璋说,近年研究发现,阑尾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器官,人们发现阑尾有一定免疫功能,切除阑尾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因此,探索保留阑尾的治疗方法成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治疗的新方向。

我们做了哪些创新尝试在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方法上?李博璋表示,内镜逆行性阑尾炎治疗正是治疗阑尾炎的创新方法。内镜逆行性阑尾炎(内镜下阑尾插管→内镜逆行性阑尾造影术→冲洗阑尾腔→取出阑尾粪石→再置入阑尾支架)治疗不开腹,不切阑尾,通过解决急性阑尾炎的病因,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并完整保留了阑尾及其功能。

扁桃体

腭扁桃体和咽扁桃体是淋巴组织的疏松块状物。直到30年前人们还认为,扁桃体的作用只是分泌黏液,此外就是收集各种感染。因此,扁桃体往往被盲目切除。扁桃体切除对身体有哪些危害?哪些情况下需要切除?

扁桃体抵抗细菌

扁桃体,其实是咽淋巴循环的一部分,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帮助机体消灭细菌等入侵者。现代研究表明,扁桃体的作用是为机体抵挡外部感染。扁桃体抵挡了超过70%的与空气一并进入体内的有害微生物。况且,扁桃体分泌的物质有助于造血细胞的合成。

4种情况必须切除扁桃体

中医院耳鼻喉科的杨海弟副教授表示,扁桃体炎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处理后导致的严重并发症。

有很多家长认为扁桃体是一个免疫器官,坚决不能切!但其实到底扁桃体该不该切?这必须得根据病情决定!中医院耳鼻喉科戴智梅医生说,扁桃体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活跃,特别是3-5岁,显著增大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治疗,青春期后,免疫活动趋于减退,便逐渐缩小,一般情况下,4岁以下儿童不主张扁桃体切除术。现在,扁桃体切除术的记录已明显减少,尤其是对7岁以下儿童。

但出现下列这些情况时,戴智梅医生表示必须考虑手术治疗:

○扁桃体炎症反复发作,单年内发作7次,或者连续两年内每年发作5次以上,在炎症发作后2-3周手术治疗,如果炎症发作频繁,不能久等,炎症消退后即手术,炎症侵犯了周围结构出现了扁桃体周脓肿的情况;

○儿童会出现扁桃体生理性肥大,没有咽痛、发热等症状,不伴有吞咽、呼吸障碍,也无睡眠障碍时,没有必要切除。扁桃体过度肥大,妨碍吞咽、呼吸及发音,出现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儿童出现慢性缺氧,影响身体及智力发育,此时应尽快完善相关检查并手术;

○扁桃体炎作为病灶导致了身体其他重要器官疾病,如急性肾炎、心肌炎等;

○扁桃体上长有新生物、白喉带菌的扁桃体,这些情况也是扁桃体手术的指征。

脾脏

胸廓外伤可导致脾破裂,此时脾脏将被切除。被切除脾脏的伤者从外表看不出任何异样,不会胸闷或口眼歪斜。这是否意味着脾脏没用?在没有研究免疫反应之前,医生也曾这么认为。研究之后↓

脾脏延缓血液老化

脾脏有造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脾脏还是唯一的滤血器。现代医学将脾脏的过滤特性作为治疗脓毒病的方式,通过猪脾脏过滤患者血液。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免疫学专家发现,因某种原因而被切除脾脏的人在患传染病时痊愈得更慢,并且比同龄人显老。对脾脏未知特性的研究目前是抗衰老医学的主要趋势之一。

脾脏有抗肿瘤作用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嗜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脾脏切除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紊乱。

促吞噬素(Tuftsin)——美国Tufts大学教授Najjara于年首次发现的一种四肽物质,目前已知脾脏是体内Tuftsin的唯一来源。Tuftsin作为一个参与免疫调节的体液因子,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通过激活多核白细胞、单核细胞、巨嗜细胞,提高他们的吞噬、游离及产生细胞毒的功能,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除此之外,脾脏还产生其他多种免疫因子,促进吞噬作用,清除体内外抗原,这是切脾后凶险感染综合征(OPSI)的原因所在,也是保脾手术的理论依据。

B淋巴细胞——约占脾内淋巴细胞总数的55%,在肿瘤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继而分泌特异性抗肿瘤的免疫球蛋白IgG,且具有抗原提呈能力。研究发现,脾脏切除后,机体免疫球蛋白含量异常且血清IgM水平明显下降,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

T淋巴细胞——脾脏拥有全身循环T淋巴细胞的25%,直接参与细胞免疫,并对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分布有重要调节作用。脾脏对T淋巴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是肿瘤免疫的一个重要环节,脾脏切除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改变,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Th)数量减少,抑制性T淋巴细胞(Ts)数量相对增高,导致肿瘤免疫抑制。

巨噬细胞——脾脏中大量的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抗原颗粒的作用,还可作为抗原提呈细胞(APC),调节和增强免疫应答。除自身能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IFN、IL-1等活性物质直接参于抗肿瘤作用外,还能调节细胞毒素T淋巴细胞(CTL)、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具有广泛的免疫感应及效应功能。

树突状细胞(DC)、自然杀伤(NK)细胞和LAKDC具有比巨噬细胞更强的抗原提呈能力,作为APC参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LAK细胞对自体或异体的肿瘤细胞均有很强的杀伤作用,能非特异性地杀伤多种对NK细胞、CTL不敏感的肿瘤细胞,在抗肿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胸腺胸腺为免疫力保驾护航

胸腺是最神秘的器官之一,它的体积在人的幼年期达到最大,12岁开始萎缩,到老年时退化成一小块脂肪组织。直到不久前人们才了解到,胸腺是重要的免疫系统器官。进入胸腺的骨髓干细胞会变成T淋巴细胞,专门消灭细菌和病毒。

胸腺还是内分泌系统的“资深工作人员”,制造类似胰岛素的激素。这一器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科学家对其寄予厚望。借助胸腺有可能攻克糖尿病。

尾骨尾骨保护脊柱

外科医学过去一直轻视尾骨,称其为尾巴的退化器官。不过,它也是人类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小的尾骨是连接骨盆肌的地方。

尾骨(coccyx)是三角形,由后面的3至5块尾椎接合而成。在上面与骶骨形成关节。它是脊柱中最未发达的部份。正常时,尾骨基本没有活动,或仅有轻微的前后活动。

当人体坐位跌倒时,往往是尾骨首当其冲受伤。轻者可引起骶尾骨联合损伤或错位,重者则会造成尾骨脱位、甚至骨折。人们经常在各种冬季运动中发生尾骨骨折,比如山地滑雪和滑冰。尾骨骨折十分疼痛且愈合慢,危及全身健康。

尾骨受伤后,如无骨折和严重脱位者,一般可选择休息、理疗、热敷和手法治疗等;肿胀明显者可在口服或局部外敷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药物,待肿胀消退后行手法治疗。而接受了尾骨切除手术的患者有过半几率出现内脏器官下垂和脊柱方面的问题。

“多余”器官大有用处!请大家好好爱护,如非必要请“妥善保管”。

本文综合:羊城晚报、中国日报网、南方日报、人民网、惠州日报等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值班编辑:曹凡殊

责任编辑:晏霏霏

联系邮箱:health

ifeng.







































白癜风可以治愈
节假日白癜风专家会诊



转载请注明:http://www.zyaoxing.com/cwss/23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