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号在多伦多的NYGH做了个阑尾切除手术,至今半个多月了,手术很成功,恢复得也不错。
国内的亲朋好友得知以后,纷纷表达了万里之遥的牵挂,长辈们听了以后更是担心,说离家那么远,家人大都不在跟前没人照顾,很是焦急和忧虑。
按国内的经历想想:一个严重疼痛的病人看病,起码得有一个家属陪同,排队挂号,排队交费,医生开了单子以后再排队交费,排队化验,然后取化验结果,医生开了药以后,继续排队交费排队取药。如果住院做手术治疗,家属陪床送饭,来来回回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各种奔波,有经济压力的还要各种筹集费用,说不焦虑说不紧张说不忙碌不烦躁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国内亲朋好友的担心再正常不过,姥姥更是一天一个电话各种追问各种牵挂。
但其实,整个过程,我都在冷静地记录着各个时间节点和环节,医院的各种设施,安医院的各种服务,用邓YY同学的话说是“体验薅资本主义羊毛”,用刘X同学的话说是“你老人家住个院跟逛街似的”。
7月11号在急诊区淡定从容的我自己算一算来多伦多10个月了,就个人的经历说一说对加拿大医疗体系的感受吧。年10月2日登陆以后办理了安大略省的健康卡(OHIP),3个月以后,也就是年1月2日,健康卡开始生效。和国内的医疗体系不同,加拿大的医疗系统为层级转诊制,各省的层级也不尽相同,但相同之处就是初级医疗服务基本都是家庭医生,往上有专科医生、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康复中心、长期护理中心等。一般而言,加拿大绝大部分的医疗集中在初级医疗(家庭医生)和次级医疗(医院)。公立医疗场所都是非盈利机构,不收取任何费用(包括住院期间的所有检查、用药、治疗、住宿和膳食),医院雇用的,工资由政府直接发放(包括家庭医生)。医疗系统是管医不管药,就是说OHIP承担诊治费用,医院住院期间用药,医院的药物都需要自费购买。我们的家庭医生姓袁,是早年从香港移民来的老医生,医术高超且普通话粤语英语无缝衔接,因此沟通上没有任何障碍。一般有个头疼脑热的毛病,预约以后按时到诊所,袁医生诊断以后开药方,不用个人支付任何费用。诊所隔壁就是药房,凭药方自费购买药品,倒也是非常方便。年2月份的时候收到ServiceOntario的来信,提醒去做两年一次的宫颈癌筛查。袁医生建议把年的年度体检也做了,于是开了各种体检单子,拿着单子去诊所楼下的“实验室”做抽血、验尿、心电图、宫颈癌筛查等等各项检查,在前台出示一下健康卡,护士在系统里登记一下就好了,各项检查OHIP全覆盖,不需要个人支付任何费用。这里介绍一下“实验室”,就是医学检测中心,医院进行常规各种检查和化验的医学检测中心独立外包出来进行商业化运作,家庭医生等开了单子以后,病人可以拿着单子到这种独立的检测机构进行检验,检验结果由检测机构直接传送给家庭医生。体检完大约半个月以后再次去见袁医生,解释了体检报告和宫颈癌筛查的结果,一切良好。啰嗦了这么多,回到7月份这次手术上来。
年7月10日下午胃部开始疼痛,进而转移到右下腹部。一开始没怎么在意,以为是轻度的急性肠胃炎,吞服了几管“保济丸”喝了不少淡盐水。晚上疼痛加剧,没有恶心也没有腹泻,隐隐感觉不是肠胃炎。后半夜疼得睡不着发了个朋友圈,远在北京的俊莲姐姐问了句“会不会是阑尾炎?”于是上网搜索了阑尾炎的临床症状,越看越像,忍耐着等待天亮去看袁医生。7月11日是周六,万幸袁医生诊所11点开门。上午11点我们没来得及预约,直接从家开车去诊所,路上爸爸拨通了电话,袁医生在电话里问了一些情况,到诊所以后插队给我先进行了检查:躺下来以后,袁医生在右下腹某个点突然快速稍用力按了一下,我“嗷”地一声惨叫弹跳了一下,他立刻说:“我开介绍信,去医院急诊,可能要手术”。我们住在北约克,医院是NYGH(医院),娃爹带医院急诊。到达急诊以后已是中午12:20左右,人不算多,疫情期间大家排队也都尽量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第一步先在前台注册,出示健康卡以后护士问了一些例行问题“有没有出国旅游,有没有发烧咳嗽”之类,第二步分诊医生测了血压,问了一些关于病痛的问题,第三步在“访客登记”处登记了爸爸的名字和联系方式,然后给爸爸和Eddie带上了粉色的访客腕带,第四步又在一个窗口填写表格,例如健康卡资料、遗传病史、过敏史、手术史等,在这里给我带上了蓝色的病人腕带。至此,我们从急诊大厅右边的门进去,正式进入急诊的等待区。在等待区等了差不多半个小时的样子,听到叫我的名字,进到一个小隔间里,护士抽了血,让取尿样放到一个黄色的待检箱里,最后在胳膊上扎了个输液器,然后回到等待区继续等待。腕带上个人信息和家庭医生信息都有
抽完血护士同时扎好了输液器
过了一会儿又听到喊名字,爸爸去停车场取水了,带着Eddie进到一个隔间以后等医生。医生来了以后看到Eddie很和气问他几岁了,Eddie回答完以后抢先用英语告诉医生说“我妈妈这里这里疼”逗得医生笑呵呵的。检查完以后,医生用英语说了句,看着我懵懂的样子,他打开手机,用Googletranslate搜了个“appendicitis”(阑尾炎)给我看,然后说需要做手术,紧接着又说了几句啥,Eddie完全听懂了,说:“医生说让你不要往嘴里放任何东西,就是不能吃也不能喝”。医生隔间外的急诊诊疗区,开始输液以后我在这里躺了差不多5个多小时
接着护士让换上病号服,给了一个袋子把个人物品全部收进去。
14:50左右,从进到急诊室以后两个半小时之后,开始输液。药液挂上去以后爸爸带着Eddie出去吃饭。药液和个人物品都挂在落地式带轮子的输液杆子上,一个人推着这个杆子被喊去做了B超检查,期间做了一个鼻咽拭子的检测,填了一些手术之前的paperwork和签名。
带滚轮的输液杆同时可以挂个人物品,一个人可以推着上厕所及做各种检查
20:30左右,躺在床上被推着从急诊区转往外科病房,是个单人病房,我非常好奇地看着病房里面的各种设施,感觉像国内的老干部特别病房(虽然并没有享受过老干部特别病房哈哈)。
事后问了同学,说是这里一般是三人病房,估计那天我运气好,正好轮到这个单人间。
病床可以用遥控板调控到最舒适的角度,床尾有半圈尾灯,晚上室内关灯以后人一坐起来床尾灯就亮了,明亮柔和的光亮朝向地面,既能照明又能把光亮影响减少到最低。
21:00左右,护士过来告知把眼镜和手机都起来,然后继续躺在病床上被推去手术室。在手术室门口护士问可不可以走路,回答可以以后我准备下床,一看光着脚就告诉护士说没鞋,护士一听立刻拿了一双鞋套直接帮穿在脚上,态度极其温和体贴,弄得人特别不好意思。
进了手术室以后,看到一个十字架形的手术床,没错,就是十字形。因为上身穿着病号袍,下身穿着长裤,临上手术床前特意问了两次护士需要脱掉裤子不,都得到了“不需要”的答复,于是就放心地躺上去了,这一点和知乎上看到在国内做阑尾炎切除微创手术需要脱掉全部衣服并需要备皮不同。
躺好以后,两个护士上来把两条胳膊分别固定在十字床的横向方向,其中一个护士再拿了一个呼吸罩罩在鼻子上,然后在肚子上消毒以后盖上手术罩,给腿上盖了暖烘烘的薄被子,紧接着我就感觉了浓浓的困意,一下子就啥也不知道了。
醒来以后,头上的灯明晃晃的,我感觉自己很冷,好像一直在打颤,耳边听到护士问“youok?”,点了点头继续打颤。过了大约几分钟,感觉平静下来了,这时候看到了爸爸和Eddie(事后爸爸说手术结束他们被允许进入手术室里面等,并且主刀医生告诉爸爸说“手术很成功”)。
回到病房以后我看了一下表,时间是23:10,很快爸爸和Eddie就被要求
离开病房回家去了,护士在手边放了按铃器,就剩我一个人呆在病房里休息。
做完微创手术说不疼都是假的,再怎么说也是外面三个刀口,里面一个伤口。加上一直不间断地补充营养液,就导致了需要不停地上洗手间。一夜之间按了几次铃记不清了:麻醉应该是呼入的笑气,喉咙刺疼,嗓子也是哑的,要了两次热水;也不知道是气腹(微创手术往腹内灌入二氧化碳便于手术操作)疼还是伤口疼,要了两次painkiller(止痛药);期间上厕所需要拔掉监护器电源;期间液输完了没及时换血液回流进输液管;期间盖了三床薄被还是冷得发抖,护士过来以后给重新加了厚被子;期间护士时不时过来量体温和血压。基本上每睡一个多小时就折腾一番,其实也就是被动早早活动,利于早点排气以及预防肠粘连。
回想了一下整个诊治过程,即便就是一个人去看病没有家属陪同也是可以的:不需要来回排队付费取结果买药,各种检查数据直接输入系统医生护士一目了然。住院的时候没有家属陪床,各种需求各种折腾喊护士,护士的态度一直都很好,没有半点儿不耐烦。
第二天早上8点多醒来,护士已经把术后的第一餐放在小桌上了。
医院以后的住宿和膳食也都是免费的
术后第一餐,咖啡可以喝,混合果冻和苹果汁也是冰镇的。女同学说她生完孩子的第一餐也是冰橙汁,不过产妇餐也有热茶等可以自选。
病床的正对面有这样一块板子,写着病人的基本情况。“patient’sDischargePlan”(出院安排)一栏里,我应该属于24小时内可以出院的状况,因为吃完早餐医生查完房之后,好像对我的恢复状况很满意,很快护士告知中午就可以出院了。
爸爸来接出院的时候遇到了一点小麻烦:儿童不被允许进入病房,也就是说只能爸爸进病房Eddie连住院楼都进不去。而按照加拿大的法律,12岁以下的儿童不能没有父母陪同单独行动。于是我开始打电话找巧云同学,打算让爸爸把Eddie先送去她家再来接我出院,护士一看说让爸爸也不要上来了她送我下楼。等换好自己的衣服以后,她推来一辆轮椅把我直接送到车门前,这样就皆大欢喜高高兴兴出院回家了。
出院报告有三页,详细罗列了诊治结果及所有检查结果,以及术后用药和各种注意事项,还附有主治医生的联系方式,4~6周内有任何不适直接联系主治医生。报告同时共享给家庭医生,并保存在个人健康档案里。
出院第三天家庭医生袁医生电话回访,问有没有发烧、创口周围有没有红肿发炎等,医院的服务是否满意,得知一切正常,袁医生也很开心。
翻了翻知乎,看到国内一二线城市做一次阑尾炎微创手术加住院需要1万~2万人民币,加拿大的人工费高昂,想了想我这次诊疗加手术加住院的费用,七八千加元起是应该的了,但是自己一分钱也没有花。
总得来说,我个人全程的感受和体会是淡定而从容,作为退休医生的姥姥在北京一开始很担心很牵挂,每天通过电话事无巨细地了解着每一步进程,很快也就跟着淡定了,吩咐姨妈支付宝转了几千块钱,让好好养病想吃什么就买什么,然后又接着叮嘱说:“稍微控制点,也别吃得太胖了”。
Eddie的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