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益胃汤治气虚外感
作者/段其忠
东垣为治内伤,设有升阳益胃汤。余临床凡见脾肺气虚兼湿而出现的证候,每投原方,在药量上加以调整,疗效甚佳。
年初,一五十余岁之男患者,咳喘,咳声低微,痰多色白,易咯出,胸脘作闷,纳呆食少,乏力,舌淡苔白腻,脉弦滑无力。余诊为脾肺气虚、痰湿上壅于肺之证,投升阳益胃汤加杏仁、生姜为引,两剂。方中重用六君益脾肺之气,羌独防柴胜湿,痰浊可化,加杏仁宣肺止咳定喘。
自以为得意,谁知下午其妻与其子,扶之而来,其子大声对余言:“吾父服药二小时后,病未减轻,却反而加重!”余见其状,闻其声,大吃一惊,心中暗想:“何故病情加重?”复诊脉问病,方知诸症加重之时,又新加了“发热恶寒”等症,并脉兼浮象。此时余心中明了,复告知曰:“请回,继续服用此药。不过,要热服,并须加盖衣被,取微汗,更要避风寒。”
其子又曰:“服此药家父病情反而加重,不可再服!”余言:“人命关天,余焉能轻率对之?请不必多虑,服之无妨。”并嘱之:“汗出,‘发热恶寒’去,再服之时,不再取汗,温服即可。”
翌日,患者笑颜来诊,告之:“非独‘发热恶寒’去,余证亦皆减轻。”
此乃患者诊病去后,因素体气虚,感受风寒而致,适值服药,故药后病情反而加重。思之方中有辛温发散之羌独防,又嘱其热服,温覆取微汗,故风寒去,而表解。此不必更方换药,而病去之理明矣。
从此之后,余非但用此方治内伤脾肺气虚兼湿之证,亦用以治疗气虚外感证。方中羌独防,无外感者升发胃中阳气,有外感者又能解表(热服、温覆)。可见升阳益胃汤诚治气虚外感之良方也。
升阳益胃汤临床运用体会
作者/杨登全、庞东升
升阳益胃汤出自《脾胃论》,系东垣为治湿热余邪困阻脾胃,脾胃虚弱失其升降而创立的一首著名方剂。由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白芍、防风、羌活、独活、陈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术、黄连十四味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升阳、燥湿健脾等功效。笔者在临床上凡具符合该方病机的病证,用此方随意加减治疗,均收到满意疗效,兹列举如下。
湿热痹
张XX,男,45岁。年9月25日诊。
患者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反复发作4年,近一年来,双膝关节屈伸困难,每逢气候变化则疼痛钻骨,辗转不安,严重时步履不稳,需人搀扶。
现症:患者面黄消瘦,精神倦怠;双膝关节轻度浮肿,冷敷则舒;双下肢行走乏力,头晕口苦,饮食纳呆,懒言思睡,小便略黄,大便稀溏,舌淡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清阳不升,湿热下注。
拟升阳益胃汤化裁:黄芪、泡参、茯苓、白芍、牛膝、银花藤各30克,独活、白术、防己各15克,半夏、柴胡、全虫各10克,黄连、炙甘草各8克。
2剂后双膝关节疼痛显著减轻,饮食略增,大便成形。
守方加红花10克,1日1剂,半月后全身关节疼痛消失,膝关节浮肿消除,行走自如。遂改用成药补中益气丸调理月余。随访至今,未有复发。
体会:本病系源于脾胃虚弱,日久经脉失濡,络脉空虚,湿热之邪流窜经络,阻遏阳气,致中虚气馁,营卫不利而致痹。升阳益胃汤扶正祛邪,升阳燥湿,加全虫钻透捜剔之功,重用牛膝强筋通络,且引诸药直达病所。防己易防风增强消肿祛湿之效,忍冬藤、红花通阳活血。诸药合用,持治以恒,清阳得升、湿热即除,故四年之疾霍然而愈。
汗后呕吐
邓xx,女,64岁,年11月3日诊。患者三天前自觉周身不适,发冷发烧,嘱其女用刮背疗法(一种民间发汗法)后大汗出,暗喜病邪随汗已去。次晨起床即觉头昏目眩,心中难忍而呕吐,稍动则汗出短气,全身颤抖,食水不入,入则即吐,是日达20余次。
现症:病人面色苍白,清瘦神疲,头晕汗出,频吐清水,语声细微,诉肢臂酸楚,周身无力。舌淡苔腻,脉细数。
证属汗后伤及中阳、湿热内蕴而致上逆呕吐,拟升阳益胃汤化裁:
黄芪、泡参各30克,防风、柴胡各10克,半夏、白术、茯苓各12克,白芍、大枣各15克,羌活、甘草、黄连各6克。
服一剂后呕吐头痛即止,能进饮食,肢臂酸楚大减。守方去羌活加淮山药30克,连服2剂诸症全瘥。
体会:本例患者系由感受外邪,只因顾及发汗祛邪而忽略其年老体衰,汗之不当而致中阳受伤,升降失常,湿热浊邪上逆而吐,升阳益胃汤扶正祛邪,益气燥湿,加淮山药安抚脾胃,不治呕吐而呕吐自止。故较之见呕治呕、扬汤止沸者效宏。
双足沉重
周XX,女,48岁,年6月12日诊。
患者双足沉重逐渐加重一月余。病前头昏倦怠,食欲不振,经常感冒。渐至双足行走迟缓,初未在意,经多种锻炼亦未有好转,反而沉重加剧,难以行动。现症:体型略胖,神疲乏力,面白懒言,双足沉重犹如灌铅,步履迟缓,口苦,烦躁易怒,小便黄,大便烂,脉滑数。证属湿热下流,肺脾气虚。治宜益气升阳,除湿健脾。
拟升阳益胃汤化裁:
黄芪、泡参、牛膝各30克,白芍、独活、防己、苍术各15克,半夏、柴胡、泽泻各10克,黄柏、甘草续服3剂诸症痊愈。随访至今,行走如常。
升阳益胃汤临床应用举隅
作者/汤文学
升阳益胃汤为《脾胃论》方,由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白芍、防风、羌活、独活、橘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术、黄连组成。原治“脾胃气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等症。
综观全方,补中有散,发中有收,纵横开阖,升降气机。功能健脾益气,化湿升阳。凡劳伤脾胃,痰湿内蕴,谷气不盛,阳气下陷诸症,遵《内经》“劳者温之”,“陷者升之”之旨,授此方以治,验之皆效,兹举数例,以资印证。
一、脾虚飱泄,健脾升清得止
例一:陈XX,男,56岁,年8月3日初诊。
罹慢性腹泻二载,曾在某院作乙状结肠镜检査提示:“肠壁充血水肿”,诊为慢性结肠炎。叠服中西诸药,—度好转。近因饮食不慎诱发,腹痛隐隐,大便溏稀,日泄5?6次,夹有食物残渣或有粘胨,食少神疲,脘腹胀满,面白形瘦,舌苔薄根腻微黄,脉细濡。大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粘液(++),大便培养连续三次阴性。
证属脾虚气陷,湿热蕴于肠中。治拟健脾升阳,佐以清化湿热,方选升阳益胃汤化裁:炙黄芪、党参各16克,焦白术、法半夏、泽泻各10克,茯苓、白芍各12克,炙甘草、防风、陈皮各6克,黄连3克,柴胡9克。
服上方十剂,腹泻减为每日2?3次。守原方续服一月,大便成形,胃纳渐增,腹痛渐止,继遵原意加减,调治半月,诸症悉除,复査大便常规正常。随访年余,病情稳定。
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本例属脾气虚衰,清气下陷,而久泄不止,故与本方,取六君子健运脾胃以扶中土;合黄芪甘温而升,善养脾气,佐配黄连、泽泻清肠利湿以达邪;伍以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参入防风、柴胡升阳发泄,以举下陷之阳。全方旨在鼓舞中气,升运脾气,冀清气上升,而飧泄得止。
二、顽痒湿疹,升阳散风则平
例二:吉XX,男,42岁,年7月2日初诊。
上肢肌肤及面颈项背患湿疹一月,叠治未效。初为红斑丘疹,继现水疱糜烂,渗液溱溱,喜热水烫洗,面?无华,形瘦神疲,纳呆脘胀,便溏不实,舌苔薄腻,脉细滑。
脾主四肢、肌肉,乃营卫泉源之地。脾胃虚弱,则肺气不充,卫外失固,外邪乘之,风湿热毒浸淫肌肤,痒疹乃起。治以调理脾胃,以充营卫;升阳散风,以达外邪,投升阳益胃汤加味:生黄芪、党参、茯苓各15克,胡黄连、陈皮各5克,白术、赤芍各10克,地肤子(包)30克,防风、柴胡、羌活、独活、生甘草各6克。
服上方五剂,瘙痒减,红斑丘疹隐退,肌肤渗液停止,糜烂疮面渐趋结痂。予原法续服十剂,诸症平息。
按:本例属中虚卫弱,外邪入侵,营卫失和为患,故选本方,取黄芪益肺气,固卫阳,御外邪;合异功散调脾胃,助化源,强营卫;配赤芍凉血调营,参入地肤子、胡黄连以清热燥湿;伍以防风、柴胡、羌独活以升阳散风除湿,鼓舞阳气上升。诸药合用,使伏郁之邪得以外达,邪去正复,营卫调和,顽痒湿疹消退。
三、产妇缺乳,资助化源能充
例三:王xx,女,25岁,年5月2日初诊。
产后一月,乳汁不充,复加情志抑制,乳汁益趋稀少,甚或点滴不下,乳汁清稀,乳房瘪而柔软,但感胸胁胀满,脘腹不舒,面白无华,形瘦便溏,舌淡苔薄,脉细弦。
此乃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复因情志内伤,木郁失疏,二者相互为因,而致产后缺乳。姑拟健脾和胃,兼疏肝通乳。仿升阳益胃汤予治:
党参15克,焦白术、当归、赤芍、留行子各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5克,黄芪30克,陈皮、柴胡、防风、炮山甲片各6克。
服上方五剂,胁痛趋止,胃纳渐增,精神转佳,乳房日趋充盈,乳汁亦渐增多。知胃气来复,化源得充,乃守方继服五剂,乳汁犹如涌泉而下,遂停药。嘱取猪蹄、鲫鱼煨汤,以食养之。一月后随访,乳流如常。
按:本例缺乳,涉及肝木、脾胃,乳乃气血所化,脾胃为化源之本;然乳汁之畅流,亦赖肝木以疏泄。
患者脾位素虚,化源内匮,复因木郁不达,而致乳少津涸,故用本方中异功散,健脾胃以资化源,《傅青主女科》谓:无气则乳无以化,无血则乳无以生,故重用黄芪配当归,益气养血,而充乳源;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故用柴胡、防风,疏肝解郁,升运脾气;乳管闭塞,则乳汁点滴不下,故参入赤芍、炒山甲、留行子,活血通络疏通乳道。继以猪蹄、鲫鱼血肉有情之品,补气血而助通乳之力。药后乳汁充盈,责在脾胃健旺,生化之源得复也。
四、气虚眩晕,益气升阳即安
例四:沈XX,男,50岁,年7月4日初诊。
头晕目眩年余,测血压/70mmHg,心电图、验血皆属正常范围,曾经某院检査,诊为“眩晕综合症”,叠服诸药乏效。眩晕每因劳累诱发,发则天倾地旋,站立不稳,时而欲倒,面色?白,纳呆神疲,动则气短,舌淡苔薄,脉细弱。
此为气虚下陷,清阳不升,脑失所养,眩晕乃作。治拟益气健脾,升发清阳,以充养脑脉。予升阳益胃汤加减:党参、白芍各12克,白术、法半夏各10克,黄芪、茯苓各15充,炙甘草5克,柴胡9克,防风、陈皮、羌活、独活各6克,青荷叶一角。
服上方半个月,眩晕趋定,继进十剂,诸症全瘥,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按:眩晕恒以风、火、痰、虚为因。本例属气虚下陷,清阳不升,脑失所养为患。《灵枢·口问篇》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故治当补益中气,以养上气。
方选升阳益胃汤,取六君健运脾胃,补益中气,配白芍养血柔肝;参入荷叶气香醒脾,升发脾胃清气;黄芪合柴胡、防风、羌独活,益气升阳,上行达巅,补上气之不足,合用使脑脉复得充养,眩晕诸症乃愈。
五、手足痿躄,调脾养胃可愈
例五,储XX,女,32岁,年8月5日初诊。
罹多发性神经根炎匝月,曾经某院治疗,病情趋缓,惟手足依然痿软无力,乃转来我科诊治。症见手不能握物,足不能步履,面白无华,形体消瘦,纳呆神疲,便溏不实,舌苔薄腻,脉细软。
检査:右上肢及双下肢肌力Ⅰ?Ⅱ°,四肢肌肉轻度萎缩。良由脾气虚衰,精微失布,筋骨络脉失养致痿。当予调脾养胃,升运脾气为治。方用升阳益胃汤化裁:炙黄芪、嫩桑枝各30克,党参、茯苓各15克,焦白术、法半夏、当归各10克,炙甘草5克,陈皮、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各6克。
进服上方月余,胃纳转旺,大便成形,四肢肌力渐增,此乃药达病所,脾气康复佳象。效不更方,守原意加川续断、牛膝,并嘱其进行肢体活动锻炼。
前后服药六十余剂,手能持物,足能步履,肌力检查,接近常人。随访至今,病情稳定。
按:五脏皆能成痿。本例系脾虚不能布达精微,而致四肢痿软不用。治当遵清阳实四肢之理,补脾胃之气,以愈四肢之病。投升阳益胃汤,以六君调补脾胃,而益中气;合防风、柴胡、羌活、独活,升发脾胃清气,以布达水谷精微于四末。肝主筋,肾主骨,故加川续断、牛膝,兼益肝肾,重用黄芪以益气健脾;合当归、桑枝养血通络。使胃气充盈,脾气健旺,脾为胃腑行其津液,水谷精微源源输布于四肢百骸,气旺血行,脉道通利,筋骨络脉得以充养,故痿软之肢体渐趋康复。
所举五例,见症虽异,然均有脾虚气陷之机,虚者补之,陷者升之,故皆取升阳益胃汤,权衡病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随证化裁,而收异病同治之效。
升阳益胃汤治疗疑难病五则
升阳益胃汤系李东垣方,由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白芍、防风、羌活、独活、橘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术、黄连、生姜、大枣所组成,原方意在用于“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升阳益胃,名之升阳益味汤。”笔者积二十余年临床经验,常用于湿热交阻,膜原不清的变应性亚败血症,湿毒内蕴、气阴两伤的白塞氏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脾胃不和的胃肠激惹综合征,湿浊内蕴,肺脾肾俱损伤的慢性炎氮质血症,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其它慢性病,现例举如下:
变应性亚败血症
狄某、女、15岁、学生、汉族,年5月8日就诊,主诉发烧、关节痛伴有皮疹50余天,于50天前无明显诱因的突然出现发热寒战,周身不适,恶心欲吐,皮肤出现荨麻疹样风团,当地用氯化钙、强地松、氯霉素治疗不见好转,一周后出现周身关节痛、心悸、气短、体力不支,体温在38°?39°C之间,医院按风湿治疗无效,来我院求治。入院后经系统检查诊断为变应性亚败血症,中医辨证属风湿入络、气阴两伤、湿毒内蕴,投升阳益胃汤加减,药用黄芪25克、半夏15克、红参15克、橘皮15克、炙甘草15克、白芍25克、防风15克、羌活15克、独活14克、茯苓15克、柴胡15克、白术15克、黄连15克、玄参15克、龙骨25克、生姜15、大枣十枚。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两周,又在原方基础上头痛加蔓荆子,菊花、身痛加桂枝、牛膝、热甚加生石膏、知母等,进行随证加减,治疗一个半月,临床治愈。
按:变应性亚败血症迄今对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是类风湿病的一种类型,也有人认为系由感染造成的变态反应疾病,西医往往用激素治疗,中医很难对此症定出相应的病名,有人认为属风湿或痹证范畴,本病例初起发热恶寒,身痛,身有皮疹,系风邪犯表,正不胜邪,而至风邪挟湿入里、伤气耗阴,湿邪困脾,又使湿毒留恋,如不急扶正,邪气嚣张,病情错杂,故投开阳益胃,取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阳以胜湿、用白术、茯苓、半夏、橘皮益胃化湿、湿去脾阳升发、兼有阳升阴长之意,黄连清热、泽泻导湿、加黄芪、人参、灸甘草补气、芍药和营并制柴防羌独辛燥之偏、取本方宣畅气机、正复邪除、甘温除大热之寓。
白塞氏病
于某,男、37岁、工人,年1月3曰入院。该患于年5月突然出现腹痛,伴有口腔溃疡,曾误诊为阑尾炎手术,术后刀口长期不愈合,继而出现视力障碍,皮肤反复出现毛囊炎样丘疹,近几年上述症状反复复发,被诊断为肠型白塞氏病,因患者高血压不宜长期服用激素,故求治于中医,根据病人形体消瘦,面色?白,倦怠乏力,视力减退(双眼虹膜炎)五心烦热,口腔溃烂,舌淡苔白腻,脉数,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湿毒内蕴,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用党参30克,黄芪50克,白术20克、黄连15克、橘红15克、茯苓30克、防风15克、地骨皮15克、苦参30克、柴胡15克、菊花15克、石决明20克、土茯苓30克。水煎服,按原方随症加减,共服三十三剂,临床治愈出院。
按:白塞氏病属中医“狐惑”病之类,往往由火毒,湿热之邪为恙,火毒者多用黄连泻心汤,湿热者宜龙胆泻肝汤,湿热留恋,气阴两伤者,宜升阳益胃汤加减、取柴胡、防风升阳、黄连半夏降火,苦参、土茯苓去湿解毒,参芪术草健中州而祛湿,以期标本兼顾补气养阴,法湿解毒之用。
激惹结肠综合征
徐某、男、46岁、职员,门诊病人,患者近三年来反复出现腹泻腹痛,每逢寒冷或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大便呈粘液性稀便,无脓血,经查诊断为激惹结肠综合征,三年来渐感食纳欠佳,胸闷腹满、身体消瘦,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体胖嫩、脉沉缓、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投升阳益胃汤加粟壳治之,处方用黄芪25克、半夏15克、党参25竞、炙甘草15克、白芍25克、防风15克、羌独活各15克、陈皮15克、茯苓25克、泽泻15克、柴胡15克、黄连15克、干姜15克、粟壳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十二剂临床治愈。
按:激惹结肠综合征,系一种查不出的器质性改变的有不规则腹痛和排便异常的慢性病征。属胃肠精神躯体疾病的一种,本病例为:脾阳不振、逢寒阳更受损、情绪激动而肝伐胃故常使病复发,升阳益胃汤柴胡、羌独活、党参有振奋脾胃之阳之力、黄连干姜同用则辛开苦降、配半夏、陈皮其效尤著,人参、甘草、半夏、茯苓、陈皮含有六君之意,以期健脾祛湿止泄之功,笔者常用此方治疗肠激惹综合征,每每获效。
慢性肾炎氮质血症
候某,男、29岁、干部,患者于两年前出现腰痛,尿少、浮肿,经査尿蛋白(+++),血浆蛋白低,胆固醇增高,诊断为慢性肾炎肾病型,用强地松及对症治疗临床治愈,于就诊前再次出现眼脸浮肿、腰酸乏力、头晕恶心欲吐,大便时溏,査尿素氮肌酐umol/t,二氧化碳结合力20mmol/l。中医辨证脾肾双虚湿浊内蕴,投升阳益胃汤加川军、泽兰叶。处方用黄芪50克、半夏15克,人参15克、炙甘草15克、赤芍25克、防风15克、羌独活各15克、陈皮15克、土茯苓15克、泽泻15克、柴胡,15克、黄连15克、干姜15克、川军15克、泽兰叶15克水煎服,治疗一个月,尿蛋(+)、尿素氮及二氧化,碳结合力恢复正常。
按:慢性肾炎氮质血症,病虽在肾,但根据中医辨证此例为脾肾双虚湿浊内蕴、本着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的原则、祛湿先健脾、湿去浊自无,用升阳益冑汤加川军以助开清降浊之力,用泽兰叶活血以助行水之功,笔者体会本方确有促进蛋白合成,排除非蛋白氮物质之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
王某、女,56岁,工人,患胃脘胀闷,隐隐作痛,食纳减少症二年,近三个月前述症加重、临床表现为脘胀喜按、隐痛喜卧,嘈杂欲饥、食少便频,舌体胖而无苔、兹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谓之胃痞,系脾胃不和所致,以升阳益胄汤加减治之。处方用:黄芪26克、半夏15克、党参15克、炙甘草10克、白芍25克、防风15克、羌独活各15克、陈皮15克、泽泻10克、柴胡15克、黄连15克、干姜15克、鸡内金15克、焦山楂25克。水煎服,以上方加减。治疗一个月,临床症狀消失。
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谓之胃痞,实者多气滞血淤,虚者多胃阴虚,但气阴两虚、脾胃不和者也不少,本病例虽脘腹胀满但喜揉喜按,非气滞壅塞之候,方属气阴两虚、脾胃不和之病,用升阳益胃汤调理脾之升、胃之降,加内金、焦山楂以消食化积,积祛气道自通,痞满可除。
体会
通过上述病例可见异病同治之妙,升阳益胃汤虽用药较杂,但升降有致,然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变应性亚败血症,白塞氏病,激惹结肠综合症,萎缩性胃炎,这五者均与自身免疫有关,据有关材料报导,本方药物大多数对自身免疫有调节作用,如补气之人参、党参、白术、黄芪有增强单核吞噬细胞呑噬功能,及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促进抗体形成;当归、柴胡、泽泻具有抑制抗体形成细胞的作用,诸药相伍可有双项调节作用,即中医所谓的升降之机、配半夏、黄连、干姜其用更妙,从中医角度升阳益胃汤寓有六君子汤和痛泄要方之意,六君子汤健脾益气,痛泄要方疏肝缓急,用柴胡之和解。然药量有变,则君臣佐使有异,脾胃为后天之本,本方有培本祛邪之效,虽补而不滞,虽温而不燥用之得法其效益彰也。
康恒谈升阳益胃汤临证使用体会
作者/康恒
好了,我们开始讲课了!
各位老师们,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宋老师、张老师、还有马老师建立这个群,带领我们来学习中医,也非常感谢群里的各位老师积极地来讨论各种病案,使我受益匪浅。在这儿我由衷地想说一句:感谢有你,感谢有你们,非常感谢!
○升阳益胃汤的组成及主治
下面我们正式进入这一讲,我讲的是“升阳益胃汤”。宋老师、马老师在群里面已经发过这个方子的一些病案,对药物的组成和功效,基本上大家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个方子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中的“肺之脾胃虚论”,这是这个方子的组成:
这方子有黄芪二两,人参、半夏、炙甘草各一两,独活、羌活、防风、白芍各五钱,陈皮四钱,白术、茯苓、泽泻、柴胡各三钱,黄连二钱,共十四味药组成。
一般打成粗粉,每次服三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两枚,同煎,早饭后服。现在服药的时候一般都是嘱咐病人要早、中、晚服三次。
主治脾胃之虚,倦怠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饮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气,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现代人“阳气不升”者多的原因
为什么现在一说就是阳气不升呢?阳气不升,造成情况是有多重原因的。然后下面我们来说一下这个阳气不升。
因为现代人的饮食结构,一般的都能吃饱穿暖,而且营养都不缺,如果吃多了就容易造成积滞,就会伤到脾胃。然而现代一些人,又多喝饮料、冷饮,吃水果之类的生冷之品,容易伤到脾胃的阳气,使体内阳气冰伏到体内,这就造成阳气不升的一个缘故。
还有现代人电脑接触比较多,我有个观点,就是认为电脑可以盗人体的阳气,使人体的阳气匮乏,而且现代人熬夜比较多,熬夜也是最伤阳气的一种方式。
另一方面就是一个情志的缘故,现代人因为人心比较浮躁,所以情绪一般都多易激动。还有现在就是夏天了,一般的人也都睡得都比较晚,晚上睡不着,怎么办啊?出去拉了几个朋友,出去吃点烧烤,撸个串,然后再熨点小酒,然后这个时候就容易更伤胃气了,容易造成这个阳气不升。
我们在门诊经常见到这类病人,经常前几天的时候吃个烧烤,熨点小酒,或者朋友聚一下餐,然后吃一点辣的东西,就容易造成一些感染性的疾病,这也是造成阳气虚和阳气不升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用此方的加减及注意事项
加减:服药后小便罢而病情加增剧,是不宜利小便,当少去茯苓、泽泻。此方虽有湿热,但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当不能淡渗利湿,利之可更伤脾胃之精气。若喜食,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胃气不得转运升发也。须薄味之食或美食,以助药力,益升浮之气,而滋其胃气,慎不可淡食,以损药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
一般呢我用这个方子以后,我就直接跟病人说,你吃这个方子前几副,可能是把你的胃口给你打开,你就想吃饭,但是这段时间一定不能吃太饱,吃太饱就容易再伤胃气,所以这个方子用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用薄味之食或美食助药力,薄味之食,大家都知道是清淡之食,美食是什么呢?我理解就是一种易消化的食物。下面还有一个“慎不可淡食,以损药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这边有个淡食,前面有个薄味之食,还有个美食,什么叫淡食呢?我有两种理解。因为古代这个“淡”跟“谈”是相通的,淡者,谈也,泛指肥甘厚味,这是第一种。第二种“淡”字,可以表现为、理解为不热情,不介意的样子,可理解为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的不良习惯。
“可以小役形体,使胃与药得转运升发,慎勿太劳役,勿使其劳伤。若脾胃得安静尤佳。若胃气稍强,食果以助谷药之力。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者也。”可以“小役形体”,就是要运动一下,但不能运动太过,运动以后,气血是运行的,这时候可以少发汗,可以有助体内的一个湿气的排出,“慎勿太劳逸”,就是如果太劳累,是更伤脾胃之气,这个脾胃用药,力量又会大打折扣。
○现代应该如何理解“少食果以助谷药之力”
至于“若胃气稍强,少食果以助谷药之力”,这个我有一个不同的一个观点,因为我们这个时代跟李东垣那个时代完全是不一样的,李东垣那个时代处于战乱时期,饥一顿饱一顿,而我们这个时代呢各种水果泛滥,什么季节的水果都有,而现代人特别是女性,为了减肥只吃水果不吃饭,觉得水果(口误,应该是米饭)的热量太高,容易肥胖,殊不知这已经为自己埋下了病根。
我们中医讲“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病”,凡事都有个度。举个例子吧,现在的一个痤疮,现在痤疮为什么那么难治呢?特别是女性的痤疮,那就是因为水果吃得太多。水果大多数都是生冷的,容易伤及阳气,容易造成果积,也就是水果的积滞。因为你没有把这个病邪的来路给它阻断,所以这个病时常是反复的。《菜根谭》中说,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的,衰后罪孽都是盛时造的。那水果为何要戒口呢?说白了一句话,“生冷伤阳嘛”,因为我们有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阳气若张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毖伤”了。孟子曰“吾善养吾之浩然之气”。这个“浩然之气”是什么?我理解的就是阳气。
○初次使用升阳益胃汤的机缘
我们都知道《脾胃论》是一本很薄的书,但是上面的方子却很实用。我刚接触这个方子的时候,觉得这个方子很杂,有点看不懂,更谈不上用了。我第一次用这个方子的时候,是在大五实习的时候,中间我回了一次老家,我老家是农村的,农村人也不讲究,农忙的时候也没时间烧水,逮住凉水就喝了一个饱,回到家的时候太累,也不想做饭,就直接吃点剩饭凉饭就可以了,长年累月了,有大部分人就老是胃不好。这时候我刚干活回家,回到家时候,家里面就来个病人。就说老是胃不好,反酸打嗝,胃脘部的一个疼痛,到医院去查,然后单子拿给我看,胃镜单子说慢性糜烂性胃炎,有服了点西药,症状缓解了,然后也就不管了。时间一长,他就跟我说四肢关节就开始疼了,一查,然后类风湿。这下可把他吓坏了,他说这不行啊,得治啊,吃西药顶不了用,还是老是犯,就找我要吃中药。
我当时也没多想,胃不好,因为有关节炎,然后从脾胃来论治嘛,因为脾主四肢的。选什么方子好呢?有点茫然,因为治脾胃病的方子太多了,我当时真不知道选什么方。我就想“半夏泻心汤”吧,没有治这个关节炎的药,我就跟他说我要回去想想,然后就回去了。回去因为家里面我带着有《脾胃论》,所以就把《脾胃论》翻出来了。现在想想有点汗颜,方子都记不住,还去翻书,这个没学好。
当我翻到这一篇的时候,眼前一亮,我就看“升阳益胃汤”,这个方子好,可以治体重、节痛、四肢不收,就选它了,于是我就给他开了七副药。我就说,吃了如果有什么反应,你要跟我说。这个时候我也没把握,因为第一次用这个方子。
因为我在老家也就呆了四天,然后就回武汉了,因为又实习又考研的事,这个事也就慢慢忘了。到三个月之后,这个病人然后给我打电话说他的病好了,我当时还很纳闷,病好了,谁治好的呢?用了什么方?我得好好地学习一下啊。
那个时候我比较迷恋偏方、秘方,抄了五六个笔记本,经常研究研究。这个病人就跟我说,不是你回来的时候给我开了七副药吗?我吃完了感觉效果还不错,也想吃饭了,胃也不怎么疼了,关节疼痛症状也缓解了,我就接着吃了将近两个月的药,现在什么事都没有了。这时我才想起来,赶紧又把这个《脾胃论》给翻了出来。我就想啊,这个方子太好了,我得仔细研究研究啊,以后我就对这个方子比较重视起来了。
○养脾胃需要注意的五点
第一点少点,第二点淡点,第三点熟点,第四点暖点,第五点慢点,这才对疾病的治疗有个积极的作用。
还有就是特别提出,前面我提出来的一个叫水果尽量少吃。我就跟他说,这个我们中医讲“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这个脾胃要得养,我们老祖宗说得好,要“淡食以养胃”,所以我给他提了五点要求。总结一下,就是养胃五点。
想通了这点,就觉得李东垣的形象是那么地高大,才明白了这个中医之理,即是自然之理。因为现代人啊,不吃饱就放不下筷子,清淡一点的就吃不下饭,煮太烂了又不够香,太热了更吃不下,吃慢了又耐不住性子,所以才造成了现在的这个胃病那么多。因为本来就,老祖宗早就教导我们了,“淡食以养胃,内观以养神”,所以我们要做到这些,为把病根祛除,把这个邪气阻断。
○形象比喻升阳益胃汤这个方子
那这个方子我们怎么理解呢?我是这样理解的,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吧。从小的来说,如果把人体比作一间房子,房子这个比较矮,房顶还漏水,天气还比较热,这个时候这个房子就更加闷热了,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闷热呢,其实就是湿热引起的。那么我们怎么使这个房子不热呢?因为这个方子的意思,就是用黄芪把房顶给它补起来,使之不再漏水,用六君把房子盖高一些,六君是补土的嘛,一般房子高就会感觉到凉快。柴胡、白芍就像房子的四根柱子,支撑着房子,羌活、独活、防风、黄连就像自然界的凉风吹了进来,一下子就凉快起来了,泽泻就像下水道一样,把湿热给它排出去嘛。往大了想,黄芪可有补天之功,六君可有培土之意,柴芍乃撑天之柱,羌活、独活、防风、黄连仿佛世界中一股凉风,泽泻又可引百川以归海。
○具体使用升阳益胃汤的两个病例
例一湿疹
下面我来讲两个病案。第一个是湿疹,我先把图片发上来。一般我在临床上开过方子之后,我就会跟病人说,这个饮食辛辣刺激的,油炸的、卤的东西尽量少吃,烟酒尽量少沾,不能熬夜,争取在11点之前必须睡觉。还有这个情绪,就不能多,要舒畅,要调达,这个脾气要控制住,因为有句话就说的好:你把脾气发出来,这叫本能,把脾气控制住,这才叫本事。
这是一个女性病人,体型偏胖,每次换季的时候都发作于指甲末端和大鱼际部分,出现这个湿疹。平时表现为饮食比较差,纳少,少食即有饱胀之感,乏力,腰痛似折,其他的都还可以。舌苔如上,这个脉象,因为是缺铜会引发白癜风吗哪家看白癜风的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