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那位大姐出院已经时隔一年零三个月,那时,我还是一名护士。
她因卵巢癌、左肾衰竭,直肠癌术后并发肠梗阻收入普外一科,分管到我的病房,完善相关检查后,她对我说:“我是一名老师!”。我摘下口罩习惯性的做了一个自我介绍并给了她一个微笑:“恩,放心吧,我是你的责任护士,有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叫我,只要在我能力范围内”她朝我笑了笑。
保守治疗了1天后患者腹胀腹痛症状持续加重,医生病历讨论后决定给她做肠粘连松解+肠造口手术,因患者在外院反反复复也经历过手术及放化疗多次、腹腔肿瘤广泛转移、营养支持不足等各种原因,术后出现了肠瘘。(肠瘘指肠管之间、肠管与其他脏器或者体外出现病理性通道,造成肠内容物流出肠腔,引起感染、体液丢失、营养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的改变。)肠液和大便的不断渗出导致伤口周围皮肤很快便出现了红疹、破损,恶臭难闻,伤口敷料更是不停地更换。疼痛、睡眠障碍、预防压疮、焦虑、营养不良…….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科室主任、护长高度重视她的病情进展,专门成立了医护治疗护理小组(小组成员由大外科护长刘国红兼伤口专科组长、国际造口治疗师高琴、管床医生段小鹏和责任护士詹琴林等组成),适时观察患者腹部症状体征、伤口渗漏情况,及时换药解决大量肠液外渗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高琴造口师将患者腹部复杂的伤口造口情况拍照,充分利用自身伤口造口委员会学科组委员的优势,医院张惠芹教授,联合远程会诊解决肠瘘护理问题。
患者伤口情况复杂,除了造口、瘘口还有两个引流管口,为了有效收集漏出的肠液,大家集思广益,首先考虑用防漏膏填充造口地盘,外贴水胶体敷料,再将引流管置入造口袋引流,可是维持不过2天,底盘下面就被浸透,剧烈的刺痛让她躺在床上动都不敢动。
“怎样才能让漏液不扩散到下面呢?实在太痛了!”她的丈夫眉头紧蹙,眼神里充满了无奈与焦躁……
“把16号导尿管放进瘘口打上气囊,再放一条吸痰管在底盘上堵漏。底部破损处皮肤用亲水性纤维敷料覆盖试一试,查漏补缺。”平时动作麻利、敏捷的护长和组长变得小心翼翼,边做边说着,怕患者冷,嘱咐我们将冲洗伤口的生理盐水用温水热好才用到患者身上,生怕弄疼她,看着看下来的那些污物,似乎谁都没有感觉到有异味,既不谈论也不躲避。她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透着对患者的理解和同情,没有嫌弃,没有厌烦。一个多小时过去了,终于把药换好,,无微不至让这位平日言语冷漠的大姐连抹了几次眼角。
过程中护士长、伤口治疗师、护理组长、管床护士提出如何解决患者换药时的疼痛问题(随着伤口肉芽的生长疼痛会越来越明显)?如何在换药时既能达到效果又能帮她节省费用?如何让患者的营养跟上身体的消耗?持续负压在伤口上怎样更均匀分布?引流管如何布管?引流物如何塑形?如何观察、判断、护理?一系列的问题已经不局限于伤口本身,大家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家比较好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