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三引流切口处理和换药

见习三引流、切口处理和换药

(1)熟悉安放各种引流物的原则与方法。

(2)掌握更换敷料的原则与基本操作技术。

(3)观察伤口愈合过程,掌握伤口分类与愈合的统计。

1.引流使器官、体腔或组织腔内积聚的内容物排出体外或引出体外的措施称为引流。正确使用引流技术可防止感染扩散,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广义的引流尚应包括胃肠减压、留置尿管、各种造口或吻合等。

(1)引流的分类

①按引流的目的分类

a.预防性引流:为预防术后发生积血、积液、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引流。如腹腔大手术后(肝、胆、胰、肾手术)、甲状腺手术后、门脉高压症手术后等。多用胶管及烟卷引流,一般留置时间不长,在24~48小时内。如留置时间过长,可致逆行感染。

b.治疗性引流:把组织间或体腔内脓液、各种瘘液等引出体外的引流。如胆瘘、胰瘘、肠瘘、脓肿切开引流。多用胶管、套管引流。因系疾病治疗需要的引流,所以时间较长,待没有脓液或瘘液、胆汁、胰液引出方能拔除。

②按作用机理分类

a.被动引流:借助于体内液体与大气压力差,或引流物的虹吸作用及体位相关作用,使液体排出体外。

b.主动引流:用负压吸引将体内液体吸出,多用烟卷、纱布或胶管、套管接负压罐(瓶)等。

(2)引流的作用

①将创口内或腔隙中的分泌物、血液、渗出液、异物等引出体外,减少感染的诱因。

②刺激组织,使渗出液增多,以中和或稀释毒素。

③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纤维蛋白原,能使局部产生粘连,局限病灶。

正确的引流可使炎症消退,防止感染扩散,使伤口得以良好愈合。但不必要的引流会增加感染、切口疝等并发症。

(3)引流物的种类(图附2-26)

①药线:应用于小创口、浅表窦道,并能进行局部给药。

②橡皮引流:即用橡皮手套剪成各种长条状,消毒后用于较表浅和较窄的间隙,如做手术创口之皮下或肌层引流,或较小脓肿、脓性指头炎及小瘘管引流。

③纱布引流:适用于浅表创口或窦道,既有引流作用又可局部给药,但不宜用于深部伤口。

④凡士林纱布:对浅表不能缝合的创面,覆盖较薄的凡士林纱布能达到引流和止血的目的。创口分泌物较少而接近愈合时,可起到引流和保护肉芽的作用。

⑤烟卷引流:用纱布裹入薄橡皮内,做成香烟状,表面光滑。多用于腹腔内和深部肌层的引流。

⑥橡皮管引流:常用的有普通橡皮管、乳胶管、普通导尿管、蕈状造瘘管、硅胶气囊导尿管和T形管等,适用于胸腔或腹腔的引流,以及空腔脏器如膀胱、胆囊、胆道等的引流。有的加接负压吸引罐或负压吸引袋等来提高引流作用。

图附2-26各类引流物

(4)放置引流的指征

①脓肿或化脓性感染,如脓胸、腹腔脓肿切开后。

②积液或积血(血肿)经切开或仍留有残腔,一时不易闭合,可能会再积液或积血者。

③肿物摘除后残腔不易消灭,有积液可能者。

④软组织广泛挫伤,创面广泛剥离,或未能彻底止血,有可能继续渗血、渗液者。

⑤伤口感染,或污染严重,或不能完全清除坏死组织者。

⑥消化道吻合或修补后,由于各种因素,有破裂或消化液渗漏可能者。

⑦肝、胆道、胰、泌尿系统等外伤或手术后,为了防止血液、胆汁、胰液或尿液外渗或积聚者。

⑧胸腔内手术后,为了防止积血、积气,以及有利于肺复张。

⑨用于减压,如脑室引流以降低颅内压;胆总管切开T形管引流,以降低胆管内压力;再如胆囊造口、膀胱造口、为切除后十二指肠造口的减压等。

(5)注意事项

①任何引流物不应直接放在吻合口或修补缝合处,而是放于附近,以避免刺激吻(缝)合口,增加破裂的机会。

②较硬的引流管不可放在大血管、神经或肠管旁,以防压迫而造成严重后果。

③引流管应根据病人体位放在最低位置,出口不要太紧,不要转折,以确保引流通畅。

④注意观察引出物的质和量,以判断是否有出血、吻(缝)合破裂、感染、引流不畅等情况,并及时做相应处理,逐日记录引流情况,为治疗提供参考。

⑤有时须将引出物做检验或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为治疗方案调整提供参考。

⑥无论何种引流物,对人体都是一种异物,都有引起组织反应和增加感染的机会,因此,只要达到了引流的目的,都要及时将引流物拔出。橡皮条引流一般应24~48小时拔出。烟卷引流一般应在48小时后拔出,或逐日松动后退以利引流;如烟卷放置过久,则引流作用逐步丧失,若须继续引流,宜更换其他引流物。胆道T形管引流及肾、膀胱造瘘管引流则须依据病情的恢复情况而决定引流管的拔出时间。脓腔的引流则应放至其缩小接近愈合为止。

2.外科切口的处理

(1)切口的分类

①Ⅰ类切口(无菌切口):如单纯性疝修补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切口。

②Ⅱ类切口(可能污染切口):如单纯性阑尾炎切除术、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肠切除和胆囊切除术等切口;某些皮肤准备不易彻底的部位,如阴囊、会阴部等手术切口;最近愈合而重新切开的切口,如二期结肠癌、胰头癌手术切口;6~8小时以内创伤,经清创处理缝合的切口;等等。

③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即在邻近感染区或直接露于感染区的切口,如溃疡穿孔、阑尾穿孔手术的腹壁切口;绞窄性疝做肠切除吻合术、坏疽性胆囊炎、化脓性胆管炎、窦道切除术的手术切口;等等。

(2)切口愈合的分级

①甲级:愈合良好,即无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用“甲”字代表。

②乙级:愈合欠佳,即切口愈合有缺点但未化脓,用“乙”字代表。为了统计缺点性质,可在“乙”字后面附加括号注明具体情况,如缝线针眼脓肿、切口血肿、积液、浸润块等。

③丙级:切口化脓,并因化脓需要将缝合的切口分开或切开引流等,用“丙”字代表。

(3)切口的统计记录:手术后,经管医师应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在病程记录中,按上述切口分类和分级原则记录反映(病人出院时,填写在病案首页“切口”栏内)。如单纯性疝修补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乳腺包块切除术等切口愈合良好,记录为Ⅰ/甲。胃次全切除切口发生积液,记录为Ⅱ/乙(积液);甲状腺腺瘤切除术切口化脓记录为Ⅰ/丙(化脓);胃穿孔修补术后愈合良好,记录为Ⅲ/甲。

(4)切口处理的基本要求

①手术后24小时更换一次无菌敷料,一般术后24~48小时伤口疼痛减轻。未置引流管的手术切口3~5日再更换无菌敷料;如无切口局部疼痛加重、体温升高、无切口感染等异常情况,则可不再更换敷料,直到拆线。

②有引流物的伤口视引流量的多少,每日换药1次或多次,以避免外层敷料浸湿。置引流管处保持干燥者,可2~3日更换敷料1次。为引流创面渗血、渗液,如甲状腺手术等Ⅰ类切口的乳胶片引流,除非引流量仍多,一般在48小时内拔除;Ⅱ、Ⅲ类切口皮下引流如无感染征象,一般也于术后48~72小时拔除;烟卷引流术后12~24小时应予转动,以后酌情转动或抽动一下,以确保引流效果;其他引流视具体情况处理。

③拆线:初期愈合良好的头、面、颈部切口术后4~5天拆线;下腹、会阴部手术6~7天拆线,胸部、上腹、背、臀部切口术后7~9天拆线,四肢术后10~12天拆线,近关节处可适当延长;减张缝线需两周以上拆线。术后若切口有轻度红肿,可用75%酒精湿敷或理疗;若缝线处有炎性反应者,可先行拆除该缝线;切口处有红、肿、热、痛等明显感染者,应提前拆线;如已化脓,应敞开引流,每日换药。

下述情况应延迟拆线:有严重贫血、消瘦、营养不良、恶病质者;严重失水或电解质紊乱尚未纠正者;老年人及婴幼儿;胸、腹部手术后咳嗽未控制,以及任何原因所致切口张力增大者。如遇这些情况,也可采取分期间断拆线的方法处理。

3.换药及拆线法

(1)换药:又称交换敷料,其目的是观察与清洁伤口,及时发现、处理伤口异常情况,清除伤口内异物、分泌物和坏死组织,减少毒素吸收和细菌繁殖,保持伤口尤其是深部伤口的引流通畅,促进伤口尽早愈合。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避免引起或加重创口感染。

①换药的指征:手术后切口的常规检查;敷料松脱需要更换;伤口的渗血、渗液、引流液等浸湿敷料,或大小便及各种消化液污染伤口;须松动或拔出引流管;愈合伤口拆线;等等。

②换药前的准备:必须穿工作服,戴好帽子、口罩,洗净双手;必要时先看一次伤口,估计需要多少敷料和何种器械(剪刀、探针等)、药物,一次备妥。

③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应先换清洁的伤口,如Ⅰ类切口或拆线等,再换感染伤口,并应每次洗手,以减少交叉感染机会。应准备两把无菌镊,其一夹持无菌棉球和敷料,另一夹持接触伤口的敷料、沾染伤口分泌物的敷料,不应再接触其他部位,须置于专用的弯盘或碗内。一只内装有75%酒精棉球、消毒干纱布、无齿平镊,视部位的不同,还可准备如止血钳、剪刀等;另一只盘为置放污染敷料所用。尤其要注意的是:两只手所持的无齿镊一只可与伤口及所换敷料接触,另一只则始终只与无菌消毒盘接触,两只镊子互相交接换药材料。

④换药步骤

a.先用手将伤口外层的敷料揭去,按无菌操作持镊,将覆盖在伤口上的内层敷料轻轻揭去,露出无菌伤口(图附2-27)。如遇敷料与伤口因结痂粘连,则不可硬揭,以免造成伤口出血。应以等渗盐水棉球将结痂敷料浸湿,使敷料与伤口分离。用75%酒精(或碘伏)棉球先消毒切口部位,再由内向外在伤口周围消毒两次,消毒范围应大于敷料覆盖的范围;需要时拔除引流条,引流口分泌物用干棉球拭净;如为拔除引流管,需以凡士林纱布条疏松填塞引流口(胸腔拔管、膀胱造瘘拔管则按专科要求填塞)。覆盖敷料后用胶布固定或包扎。

图附2-27换药

b.有创面者,如创面与里层敷料粘住,亦应用盐水湿润后再揭除,以免损伤肉芽组织和引起创面出血。要观察创面分泌物多少、色泽及有无线头、异物及坏死组织、创面肉芽及创缘表皮生长情况等。先用盐水棉球拭净创面周围皮肤上的分泌物和消毒创面周围皮肤2~3次。再用盐水棉球蘸吸清除创口内的分泌物。脓液及坏死组织较多或较深的创面可用等渗盐水或其他消毒溶液如0.05%氯己定溶液、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等冲洗。创口内线头、异物、坏死组织应予清除。

c.分泌物多的创面应选用等渗盐水或其他溶液的湿纱布引流和湿敷。绿脓杆菌感染可用1%醋酸溶液、2%苯氧乙醇液、有厌氧菌感染者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等。

d.经久不愈又较深的创口,应考虑伤腔内有异物(线头、坏死组织、死骨或清创时未予清除的残留物等)留存,可行扩创、彻底清除,充分引流。

e.对肉芽生长健康、创面分泌物少的创面,应以凡士林(或生肌膏、九华膏)纱布覆盖创面或凡士林(或生肌膏、九华膏)纱布条引流创腔。肉芽组织水肿明显者,用高渗盐水纱布湿敷。高出周围皮肤或不健康的肉芽组织可用剪刀剪平,或先用硝酸银棒腐蚀,再用等渗盐水反复轻蘸后以凡士林覆盖,加盖敷料,常规固定包扎。

f.对创缘皮肤已纤维化增厚,影响愈合的伤口,要切(剪)除修剪创缘,以利于伤口愈合。

(2)拆线:在切口或创口初步愈合后,要及时将缝线拆除。要求是拆除缝线时为了避免皮下组织受到感染,不能将暴露在皮肤表面的那一段缝线再从皮下穿出。

①拆线时先依次用2.5%碘酊及75%酒精,或碘伏,或新洁尔灭棉球消毒缝线和切口,以及周围皮肤。

②用镊子稍提起贴在皮肤上的线结,线剪紧贴线结下的皮肤将缝线一端剪断,断线自对侧抽出(图附2-28)。

③拆线完毕,再消毒皮肤,覆盖无菌纱布,胶布固定或包扎。如切口愈合欠佳,有部分哆开,宜用蝶形胶布将伤口拉拢。

图附2-28拆线

赞赏

长按







































新疆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移动app后台开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zyaoxing.com/cwcr/26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