瘘是两个上皮表面的异常连通。而肠瘘则是消化道和皮肤间的异常通道(肠外瘘),或者直接就是开放手术切口(肠空气瘘)。常见原因包括:医源性原因(手术或经皮引流术后继发)、克罗恩病、创伤、异物、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肿瘤。肠空气瘘则最常见于损伤控制手术时的开腹手术。
低出量肠瘘常能自主闭合,不需要手术干预。而中等量和高出量肠瘘则和延迟愈合、营养丢失有关,且常需要外科干预。肠瘘手术闭合的时机选择是一个很重要的临床决策。曾有一个英国的研究显示:肠空气瘘形成后6个月内行早期手术闭合后,死亡率高达9.5%~10.8%。鉴于早期手术死亡率高,手术闭合通常被推迟到6个月到12个月之间,这给开腹手术后闭塞性腹膜炎的病人的处理提供了时间。另外,由于手术前等待时间较长,切口的管理也显得尤为重要。
切口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肠瘘出量的控制或营养的改善。对于保护创面免于肠内容物的腐蚀和促进创面肉芽生长,瘘出物的控制至关重要。然而,实际操作比较困难,因为瘘出物通常直接引流到创面,造成切口愈合不良和持续的分解状态。尽管很多病人可以耐受正常饮食,他们也要采取禁食来减少瘘出量和降低切口护理难度,但这同时又增加了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瘘出物的管理不善增加了切口护理成本并且延长了住院时间。为有效管理肠空气瘘的瘘出物,来医院的Dries博士团队介绍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新技术,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期的JAMASurgery杂志上。
该团队使用了一种可拆卸的肠瘘隔离装置,在中等出量和高出量的肠瘘表面,使用负压切口治疗和网状开放细胞泡沫,该装置在WoundCrown装置的基础上改装,具体制作方法如图1所示。
图1.A:先在肠瘘隔离装置上剪一个洞形成一个开放的裙边,修剪裙边使之与瘘口或创面契合;B:在换药敷料上剪出直径3-4cm的孔用于放置肠瘘隔离装置;C:将肠瘘隔离装置置于剪出的孔中;D:创面准备。将组装好的装置覆盖在创面上,注意装置基底部应对准肠瘘或切口的中央;E:密封装置,行负压吸引
装置基底部的具体修剪方法如图2所示。
图2.A:虚线指示的是修剪方向;B:装置侧面观。
图3为在患者中应用时的图片。
图3.肠瘘隔离装置在一个回肠造口术患者的腹部切口的应用。A:小肠在皮缘的6点钟方向;B:装置覆盖在瘘口;C:修剪装置使之与创面契合;D:装置组装好后放置在创面上,瘘口暂时放置纱布;E:负压吸引,注意纱布上的瘘出物;F:剪去装置外部的裙边,粘贴造瘘袋
该研究选取了4位肠空气瘘患者,肠空气瘘均为高出量型。使用该装置之后,肠空气瘘的出量均得到控制。两位患者出院前停用了肠外营养,可以耐受正常饮食,并且瘘出量也得到控制。所有患者均可正常活动并接受理疗。三位患者接受了皮瓣移植,移植后仍沿用先前装置,瘘出量控制效果很好。
肠空气瘘的管理一直是一个难题,只有约1/3的肠瘘最终会自主闭合,阻碍肠瘘自主闭合的因素包括远端梗阻、皮肤黏膜的连续性和瘘道内的感染或肿瘤。瘘出量的控制不仅可以防止皮肤被肠内容物腐蚀,同时也便于护理。针对每位患者肠瘘的解剖学特点来进行个体化的护理对最终愈合至关重要。有时为了更好地护理,甚至需要手术修剪肠瘘附近的创面。
该研究指出,早期单纯造瘘袋覆盖切口会导致切口扩大,瘘出量控制不佳。后来不断出现改良技术,这些改良技术不同程度地存在肠内容物积聚、切口感染风险高等问题。而应用负压技术则可减少换药次数,保持敷料清洁,同时也可促进瘘口和切口生长。因此,造瘘袋应与负压吸引技术连用,并且要注意保护瘘周皮肤。
关于负压辅助切口管理和传统引流技术的比较,目前还缺少相关的临床研究。但是从目前负压引流技术在临床的广泛使用来看,这一新理念似乎已经成为趋势。该研究中的装置对隔离瘘出物和控制瘘出量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方法简单可行,且效果显著。期待这一新技术的应用能缩短肠空气瘘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