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至今,中华护理学会先后发布实施19项团体标准,对临床护理的多个领域提供了指导意见。为让护理同仁更好地理解、使用团体标准,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我们特邀权威专家对部分标准进行解读。
现状:
肠造口护理需求量上升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年,全球新发结直肠癌病例超过万例,在各类癌症中排名第3位。中国新发结直肠癌病例超过55万例,在中国新发病例癌症中排名第2位,其中,约50%的患者要接受肠造口手术。除了结直肠癌患者,在先天性肛门闭锁、外科急症肠梗阻、家族性息肉病、炎性肠病等疾病患者中,也有部分患者需要做造口手术。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现累计造口人数已超过万,需要接受肠造口护理的人数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团标:
提出护理基本要求
经中华护理学会批准,医院牵头,联合全国13所医院共同起草的《成人肠造口护理》团体标准,旨在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提供工作指引。该标准已自年1月1日始实施。规范成人肠造口护理的基本要求。标准从造口护理用品的选择、心理评估、术前定位、术后评估及多学科团队合作,提出了肠造口护理的基本要求。其中包括:指导患者及照护者选择合适的造口护理用品,并掌握使用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及支持;宜在术前一天为患者进行造口定位;应在术后每天进行造口评估,及时发现造口及周围皮肤并发症并予以处理;宜建立由手术医师、护士、营养师、心理/精神科医师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共同管理患者。规范术前心理支持策略和造口定位方法。标准强调应对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确定存在的主要问题;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帮助患者认识肠造口手术的目的,增强患者对手术成功的信心和康复的勇气。同时,强调了造口定位的注意事项,包括造口位置、定位方法、标记方法等。规范术后护理的内容。标准对造口评估、心理支持、造口护理用品的选择与使用、结肠造口灌洗、造口及周围皮肤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患者教育等内容进行了规范。标准特别强调,应在术后每天进行造口评估,及时发现造口及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并予以处理。在造口评估中,明确评估项目应涉及位置、类型、颜色、高度、形状、大小、黏膜皮肤缝合处、造口周围皮肤、袢式造口支撑棒及排泄物,共10项内容,每项评估内容均需要做具体描述。在心理支持上,强调应评估患者对造口的接受程度,以及术后首次让患者观看造口时的注意事项,鼓励患者参与造口自我护理。标准对造口护理用品的选择与使用方面给出推荐意见和建议:手术早期,宜选用透明、无碳片、开口袋,康复期可选择不透明造口袋;若排泄物稀薄,宜选开口袋,排泄物稠宜选开口袋或闭口袋;若患者存在视力障碍,宜选透明造口袋,手灵活性差者宜选预开口造口袋;腹部平坦或膨隆宜选平面底盘,造口回缩宜选凸面底盘加腰带;当造口底盘发白或卷边时,宜尽快更换,并在清晨空腹时进行;当造口袋内1/3~1/2满时,宜排放造口袋内排泄物。标准对需要进行结肠造口灌洗的患者,给出了详细的注意事项:乙状结肠造口和降结肠造口患者可每日或隔日进行结肠造口灌洗,若连续发生两次灌洗间隔有排便现象,则宜调整灌洗液量或不再进行灌洗。同时,对灌洗的环境、灌洗用品、灌洗液、灌洗方法、灌洗速度等进行了规定。标准还列出了造口出血、水肿等8种常见的造口并发症和3种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方法。在患者教育方面,标准提出指导患者回归正常生活和社交的相关内容。延伸阅读:
标准有哪些特点
保证科学规范。编写组检索了最近10年的篇文献和10部国内外相关指南,在综合国内外指南及最佳证据基础上,联合全国13所医院的17名专家,写出了征求意见稿。在征求意见稿完成后,函询了30位成人肠造口领域医疗、护理和管理专家,并经过标准工作委员会的会审,收到建议余条。经过逐一分析、查阅文献和讨论,编写组对稿件进行6次大修改,最终完成本标准的撰写。标准从余字精简浓缩到余字,保证了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着眼实际问题。从立题到架构设置再到具体内容,标准的撰写都以临床常见成人肠造口实际护理问题为着眼点。以标准名称为例,最初的题目是《造口护理指南》,造口广义上包括胃造瘘口、空肠造瘘口、回肠造口等,不同的造口用途不同,术前、术后护理内容不同,常见并发症也不同,儿童和成人的护理内容也不完全相同。经编写组反复讨论,最终决定聚焦成人肠造口的护理内容,即主要用于成人排出粪便的回/结肠造口的护理。另外,成人肠造口护理的大部分内容也适用于其他造口的护理,可以借鉴。注重临床应用。针对在阅读时可能会产生误解的术语,标准给出了相应的定义。例如,给出肠造口的定义,就不会与胃造瘘口、泌尿造口等混淆。在临床工作中,双腔造口和袢式造口特别容易混淆,标准里明确地给出两者的定义。造口患者改变了原有的正常排便途径,神经反射以及自主控制功能也严重受损,从而极易引起一系列相关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标准前后呼应,指导造口及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的评估及护理。在基本要求里特别强调,应在术后每天进行造口评估。撰写初稿时,以文字形式呈现,内容冗长,不便于阅读和理解。经向标准工作委员会的老师请教和集体商讨,改为以附录表格的形式呈现,一目了然,更便于理解和应用。在术后护理里,列出了常见的8种造口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方法,既呼应了评估内容,又明确写出并发症的处理原则,让护理人员工作时有据可依。普适性强。由于字数限制,本标准不能具体展开描述所有的内容,如只阐述了健康教育的基本条目,但未列出针对患者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和内容。为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可使用,标准只讲了最基本的处理原则而无法做到详细说明。中华护理学会组织撰写团体标准,旨在对护理工作提出“同质化”的要求,使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中能接受专业的护理。但标准的编写和发布有一定的周期,而现代护理学科发展非常迅速,建议要定期对已发布的团体标准进行更新,以适应学科的发展。今后,我们还将不断探索,丰富和充实本标准,为临床护理人员及主要照护者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的依据。来源:《健康报》护士频道版
文:医院王泠
医院徐洪莲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王志稳
编辑:魏李培
审核:王乐民
以上为原创,转载须获本报授权并标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