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青川李旭照李晓华王娟
文章来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3)
摘要
肠瘘作为腹部外科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不仅导致体液丢失、营养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并发的严重腹腔感染常常威胁患者生命。
如何对临床上肠瘘高危患者进行有效的诊疗,成为成功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医院在既往诊疗过程中,针对肠瘘并发复杂腹腔感染的患者,在结合国内外文献及笔者多年临床经验的工作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疾病早期诊断、感染源的有效处理、腹腔感染开放引流并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高效外科三级防治策略。
该策略颠覆了既往单纯以手术为主的传统观念,成为挽救危重腹腔感染患者的有效手段。
胃肠道术后出现复杂腹腔感染并发症,常是基层医生棘手的问题,例如术后炎性肠梗阻、术后消化道瘘等,处理起来非常复杂,稍有不慎会带来严重后果。
医院统计年1月至年3月期间胃肠外科收治的2.8万例患者中,复杂腹腔感染患者为例,占同期住院患者的3.6%。其中肠瘘患者例,病死率11.6%,中位住院时间为29.35d,人均住院费用.11元。
这些患者医院转至本中心,医疗纠纷发生率极高。许多基层医生平时遇到这类急腹症的机会较少,对如何处理心中无底。现结合本中心的统计资料,对肠瘘并发复杂腹腔感染的处理归纳为三级防治并略做介绍。
一、一级防治措施:早期诊断
早期诊断是及早采取措施的前提,可大大降低复杂腹腔感染的发生。在本中心的例肠瘘患者中,腹部外伤例(56.2%),十二指肠外伤22例(10.1%),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占17例(7.8%),胃肠道手术后瘘56例(25.9%)。
上述各种原因中,延迟诊断时间最长的是十二指肠外伤和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见表1。
延迟诊断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对相应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了解不够;二是影像学知识欠缺。腹膜腔内的空腔脏器破裂在X线下可见到膈下游离气体,早期诊断多无困难。
而腹膜后空腔脏器破裂,特别是十二指肠破裂,延迟诊断率较高,往往造成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要提高其诊断率,除了结合病史外,外科医生过硬的阅片技术是关键。
腹膜后空腔脏器破裂的患者,通过CT检查常可见到腹膜后间隙出现小气泡征(gasbubble),见图1,这是非常特异的放射诊断征象。在两种情况下腹膜后间隙可出现小气泡征,一是空腔脏器破裂,另一个为重症胰腺炎胰周组织坏死并发感染。
无重症胰腺炎病史的患者,当出现腹膜后间隙的小气泡征时,基本上可以确定有空腔脏器穿孔,熟悉这一征象,可有效地做出早期诊断,以利于术前制定好相应的手术预案,降低手术处理的失误。
图1典型腹部闭合性外伤患者(左图)和十二指肠后壁穿孔(右图)患者的腹部CT检查可见到腹膜后间隙出现小气泡(红箭所示)
另一个延迟诊断率较高的疾病是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尽管报道其发病率占住院患者的0.1%,但起病急,发展快,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该病在发病第1天的确诊率约为5%,误诊或延迟诊断率高达90%~95%,病死率为70%~90%。
误诊的原因如下:
(1)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易与别的疾病相混淆;
(2)医生缺乏对肠系膜上动脉疾病的认识,未将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纳入鉴别诊断之中;
(3)未行针对性的影响学检查,如腹部增强CT、CT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
(4)未重视患者存在的高危因素:如心脏疾病等。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1)肠梗阻型:可出现腹痛、呕吐、肠鸣音亢进及肠管积气积液,易误诊为机械性肠梗阻;
(2)肠道感染型:可出现腹痛、呕吐、腹泻、血便及体温升高,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及细菌性痢疾;
(3)急性腹膜炎型:可出现肠管坏死引起腹部压痛及反跳痛;
(4)急性胰腺炎型:肠系膜上动脉闭塞引起胰腺缺血坏死,淀粉酶升高,易误诊为急性胰腺炎;
(5)急性阑尾炎型:相应动脉栓塞,引起阑尾局限性坏死,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大部分患者会出现Bergan等提出的三联征:
(1)剧烈急性腹痛但没有相应体征,有些医生称其为症状体征分离;
(2)大部分患者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心房纤颤、高血压、冠心病等;
(3)胃肠道排空异常。
实验室检查除了血常规中白细胞升高(约为53%),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血、尿淀粉酶升高(约为10%)以及血性腹水等。常用的辅助检查:
(1)腹部X线可有液气平面、肠道积气;
(2)腹部血管超声,常受肠道气体干扰,诊断效果差;
(3)腹部增强CT或CTA诊断的价值高,DSA是该病诊断的金标准。
二、二级防治措施:术中恰当的感染源处理,可以减少术后肠瘘的发生
术中诊断明确感染源后如空腔脏器破裂,在处理过程中一定要有全局观,不仅需解决腹腔局部情况,还要考虑到全身状况。单纯因外科医生吻合修补技术失误出现的肠瘘目前较少见。
多数情况下是对患者机体的全身情况预判失误,造成吻合修补后出现肠瘘。当机体处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SIRS)状况下(体温、脉搏和血象升高),中毒症状明显,分解代谢占主导地位,肠破裂口吻合修补后很难愈合,术后3~5d出现肠瘘的现象时有发生。
1.十二指肠破裂的处理:
十二指肠有如下解剖特点:
(1)腹膜后器官,破裂后症状不典型,不易早期诊断;
(2)位置固定,无法脱出造瘘;
(3)"三江汇合"处,胃液胆汁和胰液在此交汇,每天液体量为~ml,其中的胰液具有多种酶,腐蚀性较强,外伤穿孔后修补极易发生瘘,并向腹膜后间隙扩散,造成疏松组织间隙感染难以处理。
十二指肠外伤有多种处理方法,例如破裂口单纯修补以及破裂口空肠侧侧吻合等。如何选择处理方案,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伤情分级,见表2;二是患者全身情况,即SIRS反应是否严重。
因十二指肠外伤后多在24h后得到诊断,此时全身SIRS反应很重,单纯修补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术后肠瘘。尤其是Ⅲ级以上的损伤,单纯修补更要慎重。
遇此种情况,十二指肠旷置术可作为一个较好的选择方案,简要操作步骤如下:
(1)在胃窦后横断胃体,两侧关闭,在近端胃前壁置管造瘘,将胃液引流;
(2)胆总管结扎、胆囊造瘘,将胆汁转流;
(3)十二指肠破裂尽量修补,肠腔内放置引流从空肠上段戳孔引出;
(4)妥善地放置腹腔引流,可在右侧腹肋缘下腋中线切口3~5cm经此放置引流管至十二指肠修补处。
在我们完成的15例Ⅲ级损伤的患者中,采用此种方法的患者全部存活。
2.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手术方式的选择: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若能早期诊断,则应首选腔内治疗方法,如动脉导管下取栓、溶栓等。该方法技术要求高,医院无法开展。
加之大部分患者得不到早期诊断,往往在确诊时,已经出现肠坏死,失去腔内治疗的机会,只能用外科手段切除坏死的肠管。切除坏死的肠管后,术者常纠结于行肠外置造瘘还是行肠吻合。
据本中心统计资料显示,该症行肠切除术肠吻合,术后瘘的发生率约为13%。
吻合口瘘的原因有两种,一是保留的肠管血供不佳,进一步出现血供障碍;另一原因是患者有明显的SIRS反应(体温、脉搏和血象升高)影响愈合。
若要保证吻合口血供良好,势必要切除过多的肠管,术后可能会发生短肠综合征,给患者带来终身残疾。
如果将肠管脱出造瘘,即避免了术后肠瘘发生造成术后难以控制的感染,也可选择血供相对正常的肠管脱出,多保留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肠管,减少短肠综合征的发生,一旦造口肠管出现缺血,再行处理亦不迟。
3.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处理: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外科比较复杂的手术之一,术后胰漏是临床中经常遇到的难题,尤其是Bassi分类Ⅲ级的胰漏,全身中毒体征非常严重,术者常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往往技术变形,决策失误。
我们处理了5例此类患者,术后8~10d因重度腹膜炎或切口裂开,再次行剖腹探查,见胰肠或者胆肠吻合口全部或部分脱离,肠袢水肿严重,无法进行再次吻合,我们将胰腺断端经胃后壁置入胃腔行荷包绑扎并间断固定。肝管内置管绑扎将胆汁引出体外,5例患者全部存活。
三、三级防治措施:无法控制感染源时,可行腹腔开放引流
内容详见下文
四、肠内营养是挽救患者的生命线
内容详见下文
参考文献
FIS(10周年)强势来袭!
点击图片!报名参会投稿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