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我却可以有两次,这两次弥足珍贵的生命都是源于父亲无私的爱与奉献。”医院SICU专设的移植病房里,小范久久凝视着窗外,面容平静,眼神里流动着新生的喜悦和对父亲的深切感激!
对今年只有29岁的小范而言,人生际遇的分水岭始于两年前。最初只是肚子痛、拉肚子或者便秘的轻微症状,年轻的小范对身体发出的警告没有太在意,直到年11月,在广州打工的他工作时突然腹痛倒地,全身抽搐,冒冷汗,医院后确诊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血栓造成小肠大面积坏死,短短八天内,小范不得不接受了两次肠坏死切除术,术后留在体内的小肠仅余0.65米,而一个正常人的小肠长度有4-7米。
“命运给我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我却因此闯了两次鬼门关!”回忆起当时的凶险,小范这样打趣自己。然而年轻的小范没有料到,手术仅仅只是开始,由于残存的小肠无法维持正常的吸收功能,医生不得不在小范皮下植入了“输液港",依靠静脉营养维持他的生命。然而费用高昂的静脉营养效果不佳,他的体重从生病前的52公斤一路跌至39公斤,长期营养不良让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更何况还有严重的形象问题,术后的小范一直带着造瘘袋,这对于一个只有29岁,未来还有无限可能的年轻生命无疑是生理、心里的双重折磨!
不甘心这样度过余生的小范和家人抱着一线希望于年年医院,胃肠外科医生在系统检查后告诉他,肠移植是目前对于小范唯一的治疗办法。可问题是寻找肠源非常困难!关键时刻,小范的爸爸、哥哥挺身而出!幸运之神终于眷顾了小范,三个人的血型一致,配型都成功了。到底选择谁的呢?倔强的父亲坚持要用自己的小肠!二十几年前,父亲用自己的双手第一次托起一个新生命,从那一刻起,爱护他、保护他成为一生的职责与承诺,二十几年后,当这个生命遭遇病魔时,还是这双手,为儿子托起了生的希望!他坚定不移地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4月30日,医院经过周密的准备和预案后为小范做了小肠移植手术,从父亲体内截取的1.8米小肠成功移植到了小范的体内,这是西南地区首例肠移植手术,也是国内实施的第16例亲属供肠的活体小肠移植手术!
由于小肠是人体最大的淋巴组织富集器官,粘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网,肠系膜淋巴结含有大量淋巴细胞,同时小肠的血管非常细小,血供丰富,恢复期要遭遇抗排异和抗感染这两只拦路虎,因此术后小范需要送到ICU接受更严密细致的治疗和护理。
为了迎接这位特殊的“家人”,重症医学中心在黄晓波主任的带领下做了细致详密的准备工作:病室严格按照层流病房的要求消毒隔离;所有物品进入移植病房均需严格消毒灭菌;选用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组成移植医护小组;一次进入移植病房的医务人员不超过四人;避免一切非治疗需要的工作人员进入病房。
术后当天凌晨,昏迷中的小范被护送进了严阵以待的ICU,他将在这里度过一段较长的恢复期。在ICU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下,术后第一天,清醒的小范拔出了气管插管;第三天,在医护人员的鼓励下,小范吹起了用来帮助锻炼肺功能的第一个气球,渐渐的,气球变成2个、5个、8个,挂满了床头。
术后第五天,依靠护理人员的搀扶,小范双脚术后第一次触到了地面,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却预示着良好的开端;第八天,小范已经可以自行在房内慢慢散步,更令他激动的是父亲恢复良好,已经顺利出院;第十五天,小范的肠道功能逐步恢复,开始管饲肠内营养液。
6月6日,小范可以转出ICU了!听到黄主任的话语,小范年轻的脸上满是感激的笑容。一个月的相处,他和ICU的工作人员已经像家人一样亲密。“她们都很好,我知道每一个照顾过我的医生护士的名字,也知道她们什么时候轮班!”这样的融洽相处,是以心换心得来的,是无微不至的照顾护理换来的,更是所有医务人员心底的誓言换来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她们深知自己所承载的不仅是一个年轻生命的希望,更是一个父亲的拳拳之情!
父亲的爱比大海更深沉,比天空更广阔!小时候我们心中,父亲是像齐天大圣一样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英雄,他结实的手掌、高大的背影,永远是小小的我们避风的港湾。随着年龄渐长,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父亲的头发白了,脊背驼了,褪去英雄的光环,留在我们心中的只是普通人的无奈与苦涩。然而当某一天风暴来临,成年人的我们束手无策时,却是父亲那不再伟岸的身躯像山一样挡在我们身前,撑起一片天空,这时我们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英雄一直都在!
供稿:程圆圆杨琴
校稿:李天龙
审稿:张义辉陆蓉
S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