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
文章来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1(7)
三、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大多数切口疝即可明确诊断。对于小而隐匿的切口疝可经B超和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确立诊断。
偶然在其他腹腔镜手术中发现原手术切口处有腹壁缺损的疝囊结构存在。推荐常规应用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作为术前评估。除可清楚地显示腹壁缺损的位置、大小及疝内容物,及疝补盖与腹腔内器官之间的关系外,还可用于计算疝囊容积和腹腔容积、评价腹壁的强度与弹性,有助于临床治疗决策。影像学检查时使用多个体位,或(和)辅助以屏气等动作可帮助显示及比较切口疝的实际状态。
四、分类
由于疾病不同、切口的选择不同、手术方式方法及患者切口愈合差异,切口疝在发生部位和缺损大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造成了修补的难度和疗效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制定一个理想的切口疝分类方法对选择修补术式和方法、评估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借鉴欧洲疝学会切口疝分类方法,结合我国的临床实际,推荐从以下3个方面对切口疝进行分类。
1.依据腹壁缺损大小分类:
1.小切口疝:
腹壁缺损最大距离4cm。
2.中切口疝:
腹壁缺损最大距离4cm×8cm。
3.大切口疝:
腹壁缺损最大距离8cm×12cm。
4.巨大切口疝:
腹壁缺损最大距离12cm或疝囊容积与腹腔容积的比值20%(不论其腹壁缺损最大距离为多少)。
2.依据腹壁缺损部位分类:
1.前腹壁中央区域(中线或近中线处)切口疝[包括脐上、下切口疝,经(绕)脐上下切口疝]。
2.前腹壁边缘区域切口疝(剑突下、耻骨上、肋缘下和近腹股沟区切口疝等)。
3.侧腹壁和背部切口疝(肋髂间和腰部切口疝)。
3.依据是否为疝的复发分类:
分为初发切口疝和复发性切口疝。推荐在描述切口疝诊断时包括上述分类的3个方面描述。如"前腹壁脐上巨大复发性切口疝(切口长度19cm,腹壁缺损15cm×6cm)"。
五、治疗
腹壁切口疝一经发生,不能自愈。由于腹内压的存在,切口疝有随着病程和年龄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因此,所有切口疝患者均需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包括手术或非手术方法)。
1.治疗原则和手术指征:
1.诊断明确,经过手术风险评估,适合手术治疗的患者,推荐择期手术。
2.诊断明确,存在手术风险,推荐经适当的术前准备,如肺功能锻炼、腹腔容量扩充(人造气腹)等,再择期手术。
3.对术前诊断有腹壁失容(lossofabdominaldomain)患者,推荐采用多学科治疗模式。主刀医师请整形科、呼吸科和重症监护科等多学科会诊,共同参与、制订手术方案。
4.不宜手术或暂不宜手术的患者,推荐采用适当的腹带包扎以限制切口疝的增大和发展。
2.择期手术禁忌证:
1.腹壁或腹腔内存在感染或感染灶。
2.腹腔内恶性疾病有复发、转移或且无法获得控制。
3.伴有全身性基础疾病尚未获控制,或不稳定的状态,或存在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
3.手术风险评估切口疝手术风险评估:
1.从全身角度出发,考虑机体是否可以耐受手术,推荐采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手术风险评估标准。
2.从局部缺损出发,测量和评估腹壁缺损缝合关闭后,是否可能引起腹腔内高压。
4.手术时机选择:
1.对无感染的初发切口疝和复发切口疝患者,建议在切口愈合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观察随访(3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对有切口感染的患者,建议在感染彻底治愈、切口愈合后,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一般为3个月或更长时间)。
2.对曾用补片材料修补,出现过感染的复发疝患者,应在感染治愈、切口愈合后,经过3个月或更长时间观察再行修补。
3.因病情需要急诊手术时,应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腹腔镜手术不是急症手术禁忌,补片材料的使用应慎重,术后感染的风险需要考虑。
5.切口疝修补材料:
1.不被机体吸收的聚合物,如:聚丙烯、聚脂和聚偏二氟乙烯等编织的网片。
2.可被机体吸收的生物材料,大多为其他生物体组织来源的,如:小肠黏膜下层组织、皮肤、心包等。此类材料还可进一步分为交联和非交联。
3.部分可吸收的材料,如聚丙烯或聚脂、复合有胶原蛋白或氧化再生纤维等其表面。手术医师应充分了解所使用的修补材料性能与特性。如修补材料使用不当时,可使病情复杂化。未写明可放入腹腔内的材料,不放入腹腔内。
6.手术方法:
1.单纯缝合修补适用于小切口疝(腹壁缺损4cm)。推荐使用不吸收缝线,以长期维持切口的张力和强度。
2.使用材料的加强修补推荐应用于中切口疝或以上级别的切口疝患者。所谓使用材料的加强修补(reinforcement)是指在修补过程中缝合关闭腹壁的缺损,在此基础上再用修补材料加强腹壁,修补材料要超过两侧缺损边缘(3~5cm)以产生维持腹壁张力的作用。在切口疝修补中强调肌肉筋膜的缝合关闭,强调恢复腹壁的完整性。当无法关闭肌肉筋膜时可部分使用修补材料的"桥接(bridge)"。
依据修补材料在腹壁不同层次间的放置,可分为:(1)腹壁肌肉前放置(onlay,或overlay)。(2)腹壁肌肉后(腹膜前)放置(sublay)。(3)腹膜腔内放置(IPOM,或underlay),在腹腔内,修补材料紧贴腹膜放置,需要强调的是采用这种修补时,补片材料应具有防止粘连特性,腹腔镜下放置更具优势。
3.开放修补手术使用材料加强时,多以onlay和sublay方法修补。
4.腹腔镜修补手术使用材料加强时,多以IPOM或underlay方法,也可将修补材料一部分放置在腹膜腔内,另一部分(边缘部分)放置右腹膜前,即TAPE方法。
材料部分腹腔内(TAPE方法)。
5.杂交修补手术以常规和腔镜技术相结合进行修补。
6.增加腹腔容量的材料加强方法:
(1)组织结构分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