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直肠瘘简称肛瘘,是直肠与肛管周围皮肤相通的异常管道,中医称之为肛漏。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也有只有内口或外口和窦道的,称为盲瘘。肛瘘多是肛周脓肿的后遗症,发病与年龄关系不大,但多见于30-40岁的青壮年。
病因:
1.内口或原发感染病灶的存在,肠内容可从内口进入瘘管。
2.因肠内容物进入瘘管,形成反复感染,长期慢性炎症使瘘管壁结缔组织增生,管壁增厚,难以愈合。
3.瘘管多在不同高度穿经肛周括约肌,由于肛周括约肌的收缩使管腔内脓液引流不畅,影响瘘管愈合。
症状:
1.流脓:是肛门内外瘘的首要症状。新瘘管流脓较多,色黄脓稠厚,味臭。慢性瘘管流脓较少,时有时无,色白稀淡如水,还可有粪便及气体流出。
2.疼痛:当瘘管通畅时,一般不觉疼痛,仅有局部坠胀感。如果外口自行闭合,脓液积聚,可出现局部肿痛或有寒热,当破溃后脓水流出,症状可迅速减轻或消失。
3.瘙痒:由于脓液不断刺激肛周皮肤而引起瘙痒,有时可伴发肛周湿疹。
专科检查:
1.肛周视诊可见外口,外口凸起较小者多为化脓性,外口较大,凹陷,周围皮肤暗紫,皮下有穿凿性者,应考虑复杂性或结核性肛瘘。低位肛瘘可在肛周皮下触及硬条索,高位则不易触及。
2.直肠指检,内口多在齿线上,有轻度压痛,少数可触及硬结。
3.探针检查:一般只在治疗时使用,不在诊断时用,防止穿破瘘管壁,造成假道。
诊断及治疗:根据以上特点,肛瘘诊断一般并不困难,而肛瘘一旦形成,自愈者甚少,姑息治疗只能防止病变扩展,不能治愈。想要根治,只有手术,切开或切除内外口及瘘管,效果良好。手术的关键是处理内口,如果内口未能切除,将来仍可复发。目前主要的手术方法有三类:瘘管挂线术、瘘管切除术、瘘管切开术。尤其瘘管挂线术,在表面组织切割的过程中,基底创面同时逐渐愈合,此种逐渐切割瘘管的方法最大优点是肛门括约肌虽被切断,但一般不会影响功能,不会造成肛门失禁,具有疗法简单、经济、瘢痕小、引流通畅等优点。
本站部分文章、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联系-。
咨询
魏福光
李江红
谢建辉
肛肠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