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largeinestine是消化管的下段,全长1.5m,全程围绕于空、回肠的周围,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5部分(见图5-1、图5-4)。大肠的主要功能为吸收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并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除直肠、肛管和阑尾外,结肠和盲肠具有三种特征性结构,即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结肠带colicbands由肠壁的纵行肌增厚所形成,沿大肠的纵轴平行排列,分为独立带、网膜带和系膜带3条,均会聚于阑尾根部。结肠袋haustraofcolon是肠壁由横沟隔开并向外膨出的囊状突起,这是由于结肠带短于肠管的长度使肠管皱缩所形成。肠脂垂epiploicaeappendices是沿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多小突起,由浆膜和其所包含的脂肪组织形成(图5-)。在正常情况下,大肠管径较大,肠壁较薄,但在疾病情况下可有较大变化。因此在腹部手术中,鉴别大、小肠主要依据大肠的上述三个特征。
一、盲肠
盲肠caecum是大肠的起始部,长约6~8cm,其下端为盲端,上续升结肠,左侧与回肠相连接。盲肠位于右髂窝内,其体表投影在腹股沟韧带外侧半的上方。但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有少数情况,由于肠管旋转异常,可出现异位盲肠,既可高达髂嵴以上,也可低至骨盆腔内,甚至出现于腹腔左侧。
一般情况下,盲肠属于腹膜内位器官,其各面均有腹膜被覆,因无系膜或仅有短小系膜,故其位置相对较固定。少数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升结肠系膜不同程度保留,使升结肠、盲肠具有较大的活动范围,称移动性盲肠。这种情况可导致肠扭转的发生。另外,由于结肠系膜过长,在盲肠和升结肠后面,形成较深的盲肠后隐窝,小肠易突入,形成盲肠后疝。
回肠末端向盲肠的开口,称回盲口ilececaloifice.此处肠壁内的环行肌增厚,并覆以黏膜而形成上、下两片半月形的皱襞称回盲瓣ileocecalvalve,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回小肠。在回盲口下方约cm处,有阑尾的开口(图5-3)。
阑尾
阑尾vermiformappendix是从盲肠下端后内侧壁向外延伸的一条细管状器官,因外形酷似蚯蚓,故又称引突。其长度因人而异,一般长约5-7cm,偶有长达0cm或短至1cm者。阑尾缺如者极为罕见。阑尾根部较固定,多数在回盲口的后下方约cm处开口于盲肠,此口为阑尾口。阑尾口的下緣有一条不明显的半月形黏膜鈹襞称阑尾瓣,该瓣有防止粪块或异物坠入阑尾腔的作用。阑尾尖端为游离盲端,游动性较大,所以阑尾位置不固定。成人阑尾的管径多在0.5~1.0cm之间,并随着年龄增长而缩小,易为粪石阻塞,形成阻塞性阑尾炎。阑尾系膜呈三角形或扇形,内含血管、神经、淋巴管及淋巴结等,由于阑尾系膜游离缘短于闌尾本身,致使阑尾呈钩形、S形或卷曲状等不同程度的弯曲,这些都是易使阑尾发炎的形态基础。
阑尾的位置,主要取定于盲肠的位置,因此,通常阑尾与盲肠-起位于右髂窝内,少数情况可随盲肠位置变化而出现异位阑尾。尽管阑尾根部与自肠的位置关系比较固定,但由于阑尾体和尖游动性较大,因此阑尾在右髂窝内,与回自部的位置关系有多种,即可在回肠下、盲肠后、盲肠下、回肠前及回肠后位等(图5-3)。根据国内体质调查资料,阑尾以回肠下位和盲肠后位较多见。盲肠后位阑尾,多数位于盲肠后壁与腹后壁壁腹膜之间,少数位于腹后壁壁腹膜之外。由于阑尾位置差异较大,毗邻关系各异,故阑尾发炎时可能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这给闌尾炎的诊断和治疗增加了复杂性。阑尾位置变化较多,手术中有时寻找困难,由于3条结肠带会聚于阑尾根部,其中独立带更明显,故沿该结肠带向下追踪,是寻找阑尾的可靠方法。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通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该点称McBurney点。有时也以Lanz点表示,即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右、中1/3交点处。但这仅仅是外科学上比较接近的位置,事实上尚有一定差距,由于阑尾的位置常有变化,所以诊断阑尾炎时,确切的体表投影位置并非十分重要,而是在右下腹部的局限性压痛点更有诊断意义。
结肠
结肠colon是介于盲肠与直肠之间的一段大肠,整体呈M形,包绕于空、回肠周围。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分。结肠的直径自起端6cm,逐渐递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的.5cm,这是结肠腔最狭窄的部位(图5-4)。
(一)升结肠
升结肠ascendingcolon长约15cm,在右髂窝处,起自盲肠上端,沿腰方肌和右肾前面上升至肝右叶下方,转折向左前下方移行于横结肠,转折处的弯曲称结肠右曲rightcolicflexure(或称肝曲)。升结肠属腹膜间位器官,无系膜,其后面借结缔组织贴附于腹后壁,因此活动性甚小。
(二)横结肠
横结肠transversecolon长约50cm,起自结肠右曲,先行向左前下方,后略转向左后上方,形成一略向下垂的弓形弯曲,至左季肋区,在脾脏面下份处,折转成结肠左曲leftcolicflexure(或称脾曲),向下续于降结肠。横结肠属腹膜内位器官,由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度较大,其中间部分可下垂至脐或低于脐平面。
(三)降结肠
降结肠descendingcolon长约5cm,起自结肠左曲,沿左肾外侧缘和腰方肌前面下降,至左髂嵴处续于乙状结肠。降结肠与升结肠--样属腹膜间位器官,无系膜,借结缔组织直接贴附于腹后壁,活动性很小。
(四)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sigmoidcolon长约40cm,在左髂嵴处起自降结肠,沿左髂窝转人盆腔内,全长呈乙字形弯曲,至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乙状结肠属腹膜内位器官,由乙状结肠系膜连于盆腔左后壁。由于乙状结肠系膜在肠管中段幅度较宽,所以乙状结肠中段活动范围较大,常成为乙状结肠扭转的因素之一。乙状结肠也是憩室和肿瘤等疾病的多发部位。
直肠
直肠rectum是消化管位于盆脏下部的一段,全长10~14cm。直肠在第3骶椎前方起自乙状结肠,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膈移行于肛管。直肠并不直,在矢状面上形成两个明显的弯曲:直肠骶曲sacralflexureofrectum是直肠上段沿着低尾骨的盆面下降,形成-一个凸向后方的弓形弯曲,距肛门7~9cm;直肠会阴曲perinealflexureofrctum是直肠末段绕过尾骨尖,转向后下方,形成一个凸向前方的弓形弯曲距肛门3~5cm(图5-5),在冠状面上也有三个突向侧方的弯曲,但不恒定,一般中间较大的一个凸向左侧,上、下两个凸向右侧,当临床进行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应注意这些弯曲部位,以免损伤肠壁。
直肠上端与乙状结肠交接处管径较细,向下肠腔显著膨大称直肠壶腹ampullaofrectum。直肠内面有三个直肠横襞(Houston瓣),由黏膜及环行肌构成,具有阻挡粪便下移的作用。最上方的直肠横襞接近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位于直肠左侧壁上,距肛门约11cm,偶见该襞环绕肠腔一周,致使肠腔出现不同程度的缩窄;中间的直肠横襞大而明显,位置恒定,通常位于直肠壶腹稍上方的直肠右前壁上,距肛门约7cm,相当于直肠前壁腹膜返折的水平,因此,在乙状结肠镜检查中,确定肿瘤与腹膜腔的位置关系时,常以中直肠横襞为标志。最下方的直肠横襞位置不恒定,一般多位于直肠左侧壁上,距肛门约5cm(图5-6)。当直肠充盈时,此皱襞常消失。了解上述三条直肠横襞的位置,对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肛管
肛管analcanal的上界为直肠穿过盆膈的平面,下界为肛门,长约4cm。肛管被肛门括约肌所包绕,平时处于收缩状态,有控制排便的作用。
肛管内面有6~10条纵行的黏膜皱襞称肛柱analcolumns,儿童时期更清楚,成年人则不明显,内有血管和纵行肌。各肛柱下端彼此借半月形黏膜皱襞相连,此襞称肛瓣analvalves。每一肛瓣与其相邻的两个肛柱下端之间形成开口向上的隐窝称肛窦analsinuses,窦深3~5mm,其底部有肛腺的开口。肛窦内往往积存粪屑,感染后易致肛窦炎,严重者可导致肛门周围脓肿或肛瘘等。
通常将各肛柱上端的连线称肛直肠线ano-rectalline,即直肠与肛管的分界线;将连接各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行线称齿状线dentateline(或肛皮线anocutaneousline)。
齿状线以上肛管由内胚层的泄殖腔演化而来,其内表面为黏膜,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癌变时为腺癌;齿状线以下肛管由外胚层的原肛演化而来,其内表面为皮肤,被覆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癌变时为鳞状细胞癌。此外,齿状线上、下部分的肠管在动脉来源、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经分布等方面都不相同(表5-4)。
在齿状线下方有-宽约1cm的环状区域称肛梳analpecten(或称痔环haemorrhoidalring),表面光滑,因其深层有静脉丛,故呈浅蓝色。肛梳下缘有一不甚明显的环行线称白线whiteline(或称Hilton线),该线位于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与肛门内括约肌下缘之间的水平,故活体肛诊时可触知此处为一环行线沟即括约肌间沟(图5-6)。肛门anus是肛管的下口,为一前后纵行的裂孔。肛门周围皮肤富有色素,至暗褐色,成年男子肛门周围长有阴毛,并有汗腺(肛周腺)和丰富的皮脂腺。
肛梳部的皮下组织和肛柱部的黏膜下层内含有丰富的静脉丛,有时可因某种病理原因而形成静脉曲张,向肛管腔内突起形成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的痔称内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下的称外痔,也有跨越于齿状线.上、下的称混合痔。由于神经的分布不同,所以内痔不疼,而外痔常感疼痛。
肛管周围有肛门内、外括约肌和肛提肌等。肛门内括约肌sphincteraniintemus是由肠壁环行肌增厚形成的平滑肌管,环绕肛管上3/4段,从肛管直肠交界向下延伸到白线,故白线是肛门内括约肌下界的标志。肛门内括约肌有协助排便,但无括约肛门的作用。直肠壁的纵行肌与肛提肌一起形成纤维性隔,分隔肛门内、外括约肌,向下分散止于皮肤。肛门外括约肌sphincteraniextemus为骨骼肌管,位于肛管平滑肌层之外,围绕整个肛管。肛门外括约肌受意识支配,有较强的控制排便功能。
肛门外括约肌按其纤维所在部位,可分为皮下部浅部和深部(图5-6)。皮下部subcutaneouspart位于内括约肌下缘和外括约肌浅部的下方,为围绕肛管下端的环行肌束,在肛门口附近和白线下方位于皮肤深层,如此部纤维被切断,不会产生大便失禁。浅部superficalpart位于皮下部上方,为环绕内括约肌下部的椭圆形肌束,前后分别附着于会阴中心腱和尾骨尖。这是外括约肌附着于骨的唯一部分。深部deeppart位于浅部上方,为环绕内括约肌上部的较厚环形肌束。浅部和深部是控制排便的重要肌束。
肛门外括约肌的浅部和深部、直肠下份的纵行肌、肛门内括约肌以及肛提肌等,共同构成一围绕肛管的强大肌环称肛直肠环,此环对肛管起着极重要的括约作用,若手术损伤将导致大便失禁。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外科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诊断学急症处理老年护理实践指南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