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风采近距离地观测一颗小行星

当我们抬头,透过云层和雾霭仰望星空,在浩瀚的宇宙时空面前,很难不为人类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而感叹。在流沙一样逝去的记忆面前,人们习惯通过为星辰命名的形式,铭记那些值得铭记的东西。一颗编号为的小行星因此被叫做黎介寿星。今天,这颗小行星来到了我们中间。

4月25日,黎介寿院士工医院成立。黎医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副院长、国际著名普通外科学家、亚洲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我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91岁的医界大家和传奇。当他步医院简朴的学术厅,当他站在讲台上,面容温润地开口,一种特殊的气场,让所有笼罩在他头顶的荣誉和光环顷刻暗淡,那一刻,没有什么能比这位小个子老人的魅力和光彩,更能打动人心。就像那些宇宙中旋转的小行星,不管是赫赫声名,还是籍籍无名,它们自身散发出的光辉,足以穿越太空。

黎介寿院士讲座的题目是《临床医生养成的思考---从医七十载回顾》。单是这题目,就让人倒地膜拜了:70年的从医生涯,赫赫声名,所谈所感,所思所想,依然立足于一个临床医生的根本,一个医生的养成和修为。

他说,他做过30年的科主任、30年的博士生导师,在医生、学生和导师的角色交互体验中,人生感受颇多。作为一名医生,年轻的时候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可以给病人解决很多问题;但随着工作经历的增加,接触的病人越多,自我的成就感,就越发降低,自身的不足感,就越发增强。因为医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我们永远无法彻底解决,他说,他从医70年,病人问他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医生,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而他回应最多的,是无语苦笑。他说,医生不能满足于单纯重复性工作,不要局限于跟随和模仿,要思考对医学工作的贡献,选择学医,当永无止境!

他说,医生不仅要有事业心和职业感,更应该有对病人的责任感。一个医生对病人的感情,绝不是一句空话,没有对病人的感情,就没有不断追求的动力。一个只有职业感的外科医生,手术是他安身立命的傍身之技,他的技艺可能会在孜孜不倦的修炼中提高,但是在病人需要的时候,很难做自我否定和离舍。一个有责任感的外科医生,病人是他的命,他会做更多的探究和权衡,不惜舍弃自己的傍身之技,也因此柳暗花明,收获意外的成绩。一个外科医生光懂得外科手术是不行的,他必须知道外科手术的局限性,必须有手术之外的视野。

他谈到自己的研究经历。他被誉为世界上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起缘于年一例12岁的病人,肠扭转6小时,缺血性坏死,病人休克,外科手段无解。作为年轻的外科医生他职责已尽,但作为医生,他不甘心。想法设法查找文献,内科专业的一个用药介绍启发了他,他试探性地在坏死的肠上一点点用药,一点点得到验证,然后更加勤奋地查书学习。他专职管理了这个病人3个月,由此获得了肠缺血坏死的系统知识和经验。因为在这例小病人身上获得的经验,年,科主任安排他负责一例肠瘘病人,脾破裂术后肠梗阻肠瘘,肠子上四个瘘洞,久治不愈。他接手管理这个病人,整整四年。对今天的外科大夫来讲,这是绝对不能想象的事情,耗费4年光阴在一段毫无希望的烂肠子上。四年里,他围绕着这段肠子孜孜不倦地探究学习,当时正值文革,图书馆封了,文献查不到,唯一指望的就是自己订阅的两本杂志。靠着这两本杂志,他汲取到静脉营养的知识,土洋结合地尝试各种方法,杂糅并蓄、触类旁通地运用到病人身上,居然形成了肠瘘治疗的特色。他开展小肠移植的动因,是一个父亲哀求的眼泪,那个可怜的人哭着求他:“医生,把我的肠子割下来给孩子吧,求你救救他!”为此,他在60岁以后开展小肠移植研究,从动物实验开始,光养猪的时间就有六七年。

他自嘲自己是不误正业的外科医生,同时又自我安慰,一个医生的正业不是个人的技术,而是病人的需要。

他说,医学不是应用科学,是研究科学,每个临床医生都有研究的使命。比如,当一个新药来了,你不能只看看说明书就给病人用药,你必须要查找文献做研究,对这个药的作用机理正确掌握、对几种药品的效果对照了然于胸,要时刻想到,我们的服务对象是病人,我们给予病人的是无法收回的,不能在病人身上试错。他说,临床医生的研究,不能躲在实验室里,不能老是盯着SCI论文,不跟风,不抄袭,要重视临床效果的研究,持之以恒地做积累和分析,多接触病人,多提反证,多思考,要有反思精神,要执着一业。

他说,他经常羡慕学生:你们生活在一个多么好的学习时代,互联网技术如此发达,过去查找一篇文章要几个星期,现在一敲键盘,唾手可得。真正让“朝有所思、夕有所悟”成为现实。但是在海量的信息冲击和选择困难面前,如何构建临床思维,选择研究方向呢?他提醒青年医生,学有所成的关键,是“执着、求精、出新、务实”。

他还特意提到了怎样对待新生事物。有什么比这更震撼的话题呢?一个90多岁高龄的老人,给你谈新生事物。他说,人都有惰性和怀旧的习性,首先要以欢迎的态度接受新生事物,新事物不尽然全是好的,但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其次,要以认真的态度去研究新生事物,尤其是医学新技术,要倍加认真地论证治疗效果;第三,要以参与的态度去发展新生事物。现代医学与解决病人的痛苦、保障人类健康的要求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临床医生有参与解决、做出贡献的责任。

1个多小时的讲座,92岁的黎介寿院士站在讲台上,沉肩挺胸,眼神明亮,娓娓道来。在随后近一个小时的科室查房和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也一直如此。

在今天中国的医学界,不论医生怎样的迷惘,怎样的忍辱负重,怎样的身心俱疲和光彩褪去,幸运的是,总有一些传奇,像头顶的星辰一样,有光,有希望,有让人仰望的力量。

青岛晚报的年轻记者,追问黎介寿这样一个问题:“黎院士,您上网吗?”在小姑娘的常识中,父辈们是落伍的,爷爷辈们都脱离于网络生活之外,何况这位曾爷爷辈的老人呢?黎老莞尔一笑:“否则要我怎么查文献呢?”

丁海燕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医院济南哪家好
寒假助力白癜风康复



转载请注明:http://www.zyaoxing.com/cwyy/3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