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星揽史说
编辑
星揽史说
考古学家在长江三峡流域发掘出了二百多万年前的建始人、巫山人。以后才有了元谋人、陨县人、长阳人、奉节人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长江三峡流域是早期人类发源地之一。
三峡地区史前美术主要是从原始的石器、骨器、陶器、玉器、岩画等艺术品中,发现和揭示了自身的发展轨迹。
年美国《Science》杂志11月20日报道了考古学家在世界各地发现的大量史前雕刻、壁画艺术。
如:大洋洲复活节岛的巨大石雕、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壁画、南美洲的秘鲁纳斯卡高原巨画、古埃及的阿蒙神庙、英国巨石阵、法国、西班牙等众多的洞穴壁画以及众多的石雕、岩画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在秘鲁纳斯卡存在一批巨大而神秘的图形,最大的一个长度达5公里,只有在空中俯瞰才能清晰地看到它的全貌。
对史前美术的研究、探讨,古今中外有许多学者参与其中,也有诸多谜团不得不使严谨的学者保持沉默。
要对长江三峡地区的史前美术展开研究,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艺术起源问题以及早期艺术发展状况、作品的制作方法、目的等等。
要想进行深入研究,我们除了在早期的人类传说与文献资料中寻找答案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途径是从考古学方面获得人类艺术发展的器物。
早期人类并没有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区分,有时两者互为你我。在众多繁复的石器、陶器、骨器等装饰品之中,揭示着人类创造艺术的历史。
史前美术在三峡地区的发现
人类最初的艺术品——人工石器,在最古老、最野蛮的三峡原始部落中产生并逐渐发展。最早人工制品与现代人制作的所谓艺术品在本质是没有区别的,都是创造性的活动。
在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建始人”遗址出土的,距今有万年,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
该遗址也是亚洲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它的发现为在长江三峡地区寻找人类起源提供了宝贵信息。
年10月,黄万波先生在巫山龙骨坡发现了人类左侧下牙床和一颗上内侧门齿认为它同东非早更新世“新人”处在同一个进化水平上,称“巫山人”。
年10月在龙骨坡发掘出土近20件石制品,发掘者认为龙骨坡出土的石器和东非能人制作的石器相比有许多相似性。
例如,石器岩性单调,东非能人用火山熔岩,巫山人用灰岩;在打制技术上,多用砾石或石块简单打制;在石器类型上,两者都有捣碎器。
“建始人”与“巫山人”制造的石器,是三峡地区人类制造工具的标志。之后的长江流域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点是湖北省长阳县西南45公里钟家湾村一个名叫“龙洞”的地方发现的。
年由贾兰坡主持发掘发现保留有第一前臼齿和第二臼齿的上颌骨,同地层伴生的动物化石是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时代为20万年。
随后的发现就更多,如“奉节兴隆洞”遗址发现14万年前的艺术品“剑齿象牙刻痕”、石雕“石鸮”和乐器“三峡石哨”。
它们的发现不可辩驳地说明了三峡地区在人类进化史和艺术起源史上的重要地位。
“剑齿象牙刻痕”是人类艺术最早的萌芽,将标志着青藏高原东部的长江三峡地区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刻痕艺术,它比目前发现最早的史前人类刻划在南非矿石上的图案还要早6万年。
旧石器早期:人类学会制造简单的石器,他们首先要选料,包括石头的质地和形状,然后要考虑加工的方法、程序等。
旧石器时代石片和用石片制造的工具在全部石制品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石核相对少。各类石器以单面加工为主;石器以刮削器为主,占80%,之后依次是砍砸器、尖状器、石球、石锥、雕刻器等。
它们有的是砍伐或修理木质、骨质的器具。砍斫器与石球同时是猎捕野兽的重要工具。尖状器、刮削器是处理兽肉兽皮的工具。
旧石器中期:主要表现在打制石器技术的提高,石器的形状比较规整,类型比较确定,种类增加。
旧石器晚期:出现细石器,还有个别的箭头锥等,具有初步的穿孔技术,能制造复合工具与细石器镶嵌技术,并开始掌握磨制穿孔等技术。
骨器出现可以上溯至旧石器时代晚期,骨器种类有生产工具铲、锥、刀、针、鱼钩,生活用具簪、梳、匕、叉,装饰物珠,管、环以及骨雕、动物工艺器。
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狩猎生活,骨器运用渐广;发明了用火,并逐渐推广应用。在整个原始社会阶段,石器一直是生产中的主要工具,从学会制造石器的最初阶段开始,人类就在为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而不断地改进石器的制造工艺,使工具更适用、更和谐,更美观,不同的劳动对象和生产方式对工具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就产生了形式各异的石器。
旧石器晚期在石器工艺明显进步的同时,骨制品也大大发展,多种装饰品的出现也是此时的特点。
当然,最初的人类制成的石器在艺术品质方面显得很幼稚、粗糙,但原始先民制造出巨大石斧的同时,标志着已具有征服自然的能力。
同时,具备创造艺术与审美的能力,也是原始人在自己进化为人的漫长道路上迈出较重要的一步。
社会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火的熟练使用与间接打击石器的方法的广泛运用,使制石与制陶成为最重要两大人工制品。
石器有打制和磨制两种,打制石器以石片刮削器和砍伐器最有代表,磨制石器以精制的小石锛和小石凿、大小不一的石球最具特色,制石主要是精加工的磨制石器,它的特点是工整细致,磨制、穿孔技术逐渐成熟,并出现了装饰石器,工具的分类也逐渐细致。
另外,值得一提的有“石斧王”之称的红花套遗址出土的特大石斧。陶的出现是人类熟练使用火的结果,三峡地区原始陶片最早出现在年前奉节鱼复浦遗址,在清江桅杆坪遗存也发现陶器的残片,大溪彩陶器物是整个三峡地区最有代表性的陶器。
以长江三峡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更为丰富,大致可分为三峡东段地区与三峡西段地区。三峡东段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为桅杆坪遗存、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
在清江桅杆坪出土的美术遗存有石器与陶器,而且还有石雕工艺如:石祖、穿山甲及其它动物等,反映当时人们的制作水平与审美能力的逐步提高。
城背溪文化的美术遗存有秭归朝天嘴遗址出土的石钺(T3C13),其形状呈长方形,四周圆角,上方有一圆孔,磨制精细,石质为花岗岩。
陶器常见的器形有陶釜、陶器支座、小口罐和钵等,纹饰有粗绳纹、刻划纹、彩绘陶器等。代表性的陶器有小口罐属肩部刻划有一圈波折纹,颈下两侧各有两个实用的圆形小孔。
大溪文化的陶器代表器物如:直筒彩陶瓶、彩陶豆、空心陶球以及杨家湾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从彩陶的造型上看,因普遍使用轮制法,制出的陶器规整大方,线条流畅优美。
陶呈红褐色,外表为红色,内表为灰黑色,其艺术价值很高。陶饰可分为两类:第一是由曲线、弧线、圆点组成的绞索纹、波浪纹等,具有独特的艺术性;第二是由直线条带、菱形方格,锯齿形、圆圈及点状线组成的几何形风格。
陶器纹样的制作方法有戳印纹、弦纹、刻划纹、堆纹,镂孔、彩绘,也有少量的线纹。戳印纹是最有特征的纹饰。
它是由圆形、半圆、新月、三角、S形、夔形、长方形、方形、工字形及点组成的几何形图案,具有独特的艺术性。
大溪文化除了陶器以外还有许多器物出土,其中,艺术装饰品有余件,装饰品分项饰、耳饰、臂饰等。此外祭祀活动遗存在石家河、宜昌中堡岛等遗址都有发现。
中堡岛发现了23个器物坑,坑内出土陶、石、玉器0余件,其中陶器数量最多,且都不是实用器物,这应是多次祭祀活动的场所。
三峡西段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器物也较多,美术遗存主要分为玉溪一期文化、哨棚嘴文化、老关庙文化。
玉溪一期文化遗址石制品出土数万件,器型较大,多为残片,完整器较少。陶器残片0片,器表多饰绳纹,流行花边口沿装饰,器型简单。哨棚嘴文化遗址的主要有忠县哨棚嘴、瓦渣地、巫山的魏家梁子、锁龙等。
出土的美术遗物有石器、陶器、玉器等,打制石器以石片刮削器和砍伐器最有代表,磨制石器以精制的小石锛和小石凿、大小不一的石球最具特色。
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红褐陶次之,有少量褐胎黑皮陶。纹饰以绳纹或绳纹组成的菱格纹为主,也有带纹和水波纹的陶器出土。
我们从原始的石器、骨器、陶器、玉器、岩画等物品之中,发现和揭示了三峡地区原始美术的轨迹。
其中,最著名的是万年前“建始人”和万年前的“巫山人”的石制品及骨制品,之后,在建始、长阳等地也相继发现30万年至20万年的古人类牙齿化石等。
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美术遗迹不胜枚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奉节兴隆洞遗址,出土了14万年前的艺术品-石哨、石鸮与剑齿象牙刻痕。
剑齿象牙刻痕将人类的刻划痕迹的历史向前推进了6万年。据此证明了三峡地区是中国南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结语
随着大三峡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的足迹分布更广泛,创造的艺术也更丰富了。从桅杆坪遗存、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遗迹中,充分证明它的历史悠久。
我们考察三峡地区史前美术的遗迹中,完全有理由相信三峡地区远古曾经有丰富而辉煌的艺术时代。
无论是最原始的石器、骨器、雕刻等艺术品,还是最神奇、最富特色的彩陶刻画符号以及精美的玉器工艺品等,都充分反映三峡地区史前美术的巨大成就。
三峡地区史前美术遗迹所蕴存的历史信息是多方面的,是我们研究艺术史的基础,同时,它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与文化风貌。
参考文献
1.郑绍华.建始人遗址[M].北京:科学出版社,.
2.沈英甲.14万年前“艺术品”惊现三峡[N].科技日报,-04-15(04).
3.重庆市文物局.重庆三峡文物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Z].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7.
4.陈文武.长江三峡地区史前美术探谜之一[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