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麦奕田的第15篇原创文章
百万医疗从诞生的那天起,“保费低、保额高、不限疾病、不限社保用药”的保障责任,风靡了整个保险市场,一定程度上舒缓了老百姓对“看病贵”的担忧。
某公司百万医疗理赔案例
当一份几百元的百万医疗报销了几万甚至是几十万的医疗费用时,大家对它的期望会越来越高。于是,朋友圈也看到了各种各样关于百万医疗的文案:
“买了百万医疗,生病住院,免赔额以上的费用可以全部报销”;
“拥有百万医疗,医院、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
“买了百万医疗,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什么药都可以报”;
来自朋友圈的文案
曾经的我也以为百万医疗是近乎完美的存在,经过医疗险系统培训,再结合这两个月的理赔案例,颠覆了我过往的认知。而这种认知,作为保险从业者,是有必要跟客户说清楚;作为保险消费者,理应买的明明白白。
因此,今天通过这篇文章,借助客户的案例给大家客观去分析百万医疗的优势与不足,希望大家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买保险。今天的科普,分为四部分:
1、百万医疗介绍
2、百万医疗的优势
3、百万医疗的不足
4、总结
1百万医疗介绍百万医疗,顾名思义就是一款报销额度可以高达上百万的医疗险。通过1万免赔额的设置,把保费降到一年几百元。真正实现了“人人能接受,人人买得起”的保险产品。
下面为了方便大家理解百万医疗的基础责任,我以自己投保的太平医保无忧为例。之所以选择这一款,是因为从保险责任层面来看较为丰富,跟网红医疗险众安尊享e生类似。
百万医疗责任介绍
(今天主要是对百万医疗这个险种做分析,并不是为了做产品测评,因此表格也仅展示了核心责任)这里重点提一下百万医疗的报销原则,1万免赔额属于“绝对免赔”,意思是社保或第三方理赔的费用不能抵扣,只能个人承担。举个例子:保先生因为阑尾炎手术住院,总费用3万,社保报销1.5万,剩余费用1.5万向保险公司申请报销。假如保先生以有社保身份投保百万医疗,那医疗险可以报销:(1.5万-1万)×%=元,社保+商保合计报销2万,个人自费1万。如果社保报销了2.5万,剩下元费用,因为达不到1万免赔额的要求,因此这元只能个人自费,医疗险不报销。但如果保先生没有买社保或就医的医疗费没有经社保报销,直接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医疗险只能报销60%。那最后报销为:(3万-1万)×60%=1.2万,相当于个人自费1.8万。2百万医疗的优势优势1保费低、保额高以26~30岁年龄为例,不分性别,选择有社保费率,一年仅需要元,一年最高可以报销万。
元撬动万的住院医疗报销额度,真正意义上“花最少的钱,覆盖最大的风险”,充分体现了保险的杠杆原理。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百万医疗的作用,那就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优势2不限疾病对比重疾险的赔付,需要达到合同约定的疾病定义(例如实施了约定的手术、达到了疾病约定的状态)医疗险的理赔简单很多,不管大病小病亦或是意外,产生了住院医疗行为,就可以申请理赔,没有疾病定义和种类的限制。
(当然,免责条款约定是例外)
优势3突破社保用药为什么很多拥有了社保的人,在面临大病时仍会选择轻松筹来救助?原因有多方面,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社保用药的限制。
由于中国医保参保人数多(年最新数据为13.5亿人)也注定了社保发挥的功能会有局限性。目前中国允许销售的药品有19万种,而纳入年新版医保药品目录(甲类+乙类)仅有种。
其中,甲类药可全部纳入报销,乙类药需要个人自付10%~20%,剩余80%~90%可全部纳入报销,丙类药(目录外的药)全部个人自费。用药种类不同,自然会出现社保报销比例不一样的情况。百万医疗在药品方面进行了突破,无论是医保目录内还是目录外的药品都可以报销,在就医时给到客户更多的选择、更好的治疗效果。以我客户理赔为例,19年因为贫血住院,当时在选择用药时医生也给了两个选择:一是选择国产的,便宜一些,社保可以报,但治疗效果一般;二是选择进口的,一天元,个人自费,但治疗效果会更优。与客户哥哥的聊天记录,确保用药报销问题因为客户有配置百万医疗,当时也放心大胆地选择了进口药,5天时间花了2.3万,最后在理赔时候也得到了报销。详细的案例情况可以参考这篇理赔文理赔实录1:重度贫血住院3百万医疗的不足不足1理赔几率低、体验感一般可能大家会好奇:百万医疗的保费这么便宜,保额这么高,还不限社保用药,保险公司不会亏损吗?年6月8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了《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透过几个数据我们或许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数据1:参加全国医保的人数为13.6亿,其中职工医保人数为3.44亿,居民医保人数为10.16亿。数据来源: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职工医保人群,次均住院费用为元,次均统筹账户基金支出为元,次均个人自费元。数据来源: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数据3:居民医保人群,次均住院费用为元。数据来源: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结合百万医疗的1万免赔额以及报销公式,我们会发现:无论是职工医保还是居民医保人群就医,社保报销后的次均自费费用,是达不到1万免赔额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大部分住院情况下,百万医疗因为1万免赔额的存在,能理赔的几率相对较低。既然如此,保险公司就不需要赔付,自然不存在亏损的担忧。还记得18年一位亲戚因为子宫肌瘤住院申请理赔,总费用2万,社保报了1.2万,剩下元因为达不到1万免赔额要求,最后只能自费。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是那位客户,我们会怎么想?至少我个人作为保险消费者,每年交了钱,在发生住院风险时个人自费已经去到了元,保险还是不能报,我的内心难免会有想法。可能会有同业朋友提出:那我可以给客户搭配一个小额医疗,不就可以了吗?是的,小额医疗原则上是可以解决,但存在两个不足:(1)大多数产品限社保用药(也有不限社保用药的)还是以贫血客户为例,当时投保了1万保额小额医疗+百万医疗,最后小额医疗报销了元,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用了挺多社保外用药,小额医疗无法报销,客户最后自费了元。
(2)续保稳定性较差
小额住院医疗保费低、免赔额低,这意味着客户一旦住院,保险公司的赔付是大概率事情,也就导致了小额医疗续保会较为不稳定。
贫血的客户在次年续保时,百万医疗正常承保,但小额医疗已经被拒。这客户如果未来再次发生住院必须得承担1万免赔额。如果医疗费在社保报销后达不到1万,只能自费承担。
小额住院医疗拒保通知书
可见,百万医疗的定位是解决高额的住院医疗费用。因为1万免赔的存在,保险公司可以大大降低理赔的几率,从而实现盈利。
但站在客户立场,给客户配置0免赔的医疗险,当发生住院风险时,有机会实现“0花费”,并且次年依旧可以续保,不用担心1万免赔额的问题。对客户来说,是否会更优呢?
0免赔中端医疗
不足2续保稳定性是个未知数从今年5月1日起,百万医疗(这里特指短期健康险)不再“保证续保”,续保规则也统一变更为“每年续保,每年审核”。这部分的内容,之前写过相关文章,这里就不详细展开,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因为续保,百万医疗发生了大事?!在新规下,百万医疗的续保稳定性比保险责任更重要。不足3院外用药,潜在的“黑天鹅”风险还记得18年培训百万医疗时,讲台上的老师不断重复着那句“拥有百万医疗,医院、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台下的我们听的热血沸腾,感觉拥有了百万医疗,就拥有了一切。但今天细看,用一句话来回看当时的培训,那就是:脱离了现实的医保政策去给客户配置医疗险,属于耍流氓行为。百万医疗在条款中拓展了社保外用药,原则上那19万种已上市药品都可以报销,但理论覆盖≠实际覆盖。
在实际中,由于医保控费、药占比、“4+7集中采购”等诸多因素,会出现患者想用更好的药,医院开不出或者没有药,只能拿着医生的处方去外面的药房买。
图片来源网络
(由于篇幅问题,这里就不详细展开这些医保政策,感兴趣的可以先自行百度哈,以后有时间会科普)
而百万医疗的理赔,医院的发票和费用清单。院外药房买的药没有对应的资料,保险公司自然没办法报销。
以我甲状腺癌客户为例,术后出现了吞咽困难、无法进食的情况,当时跟医生沟通后同意换药。新的药效果的确好,症状也得到了缓解,只是这个药得去外面的药房买,元/天,7天共计2.1万,全部自费。详细可看这里理赔实录6:甲状腺乳头状癌
另一位乳腺癌客户,一年多时间,医院内产生的费用为20多万(社保报销后),医院外买药的费用一个月2.4万,目前也已经花费20多万。
这种情况,哪怕有买百万医疗也只能覆盖院内的费用,院外费用还是得自费。
如果药品已纳入社保目录、医院也有药,社保总该可以报了吧?也不一定,药品要想报销需要达到约定的条件。
例如可以延长晚期胃癌患者生存期的阿帕替尼,属于乙类药,但报销的前提是已经接受2次系统化疗。
例如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达沙替尼,属于乙类药,但报销的前提是限对伊马替尼耐药。
部分药品举例
医保无忧虽然有院外癌症用药责任,尚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有两个不足:
一是局限于癌症,非癌症疾病需要用到的院外用药依旧不能报销。像同事分享的案例,客户因为肝脏移植需要用到大量的外购药,这个就不在院外癌症用药范围。
图片来源:同事朋友圈
二是它的报销会有一定的要求,例如未经过社保报销,只报60%。
院外用药所产生的医疗费用,医院内产生的。脱离了现行的医保政策去给客户配置医疗险,看似已经拥有保障,但背后还是隐藏着一个“黑天鹅”。不足4找不到病床,百万医疗无法发挥作用“拥有百万医疗,我们医院”,从保险责任来看,医院普通部符合条款定义。但由于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全国最好的医疗资源还是集中在北京、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也许在二三四线城市,医院尚且容易,但如果真要医院,如果没有熟人或其他渠道,正常排队等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都是正常的事。还是以甲状腺癌客户为例,当时住进的是广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因为有熟人,医院,并且入住的还是双人病房。而另一位病友则没那么幸运,“床位非常紧张,有一位鼻癌患者需要等一个月,从还没开始流鼻血等到流鼻血”,这是客户的原话。
试想一下:如果鼻癌的客户买了百万医疗,医院,百万医疗能发挥作用吗?其实并不能。几百元的医疗险可以解决“看病贵”,但没办法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当然,现在保险公司推出的医疗险都会附带增值服务,例如医保无忧有重疾绿通住院,医院,一年一次,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看病难”的压力。
但如果客户的病情达不到重疾,又或者出院半年后医院呢?
这些都是我们在给客户配置医疗险需要考虑的现实风险。
不足5事后报销,无法及时舒缓经济压力“拥有百万医疗,可以杜绝轻松筹”,这是朋友圈经常看到的文案,也是我经常跟客户说的话。
但6月份一个案例颠覆了我的认知:6月20日,也就是父亲节那天晚上接到了一位老客户的电话,告知14岁的小女儿疑似得了白血病,询问过往买的保险是否可以理赔。
梳理完客户的保单后,保障为重疾险10万,学平险重疾8万,学平险住院医疗6万,相互宝30万,合计重疾48万,医疗6万(保险都是在其他人那里买)
按道理有了这么高的保障,住院费用应该没有太大问题,但发现客户还是发起了轻松筹,并且在短时间内筹得了9万。
有人会问:有了保险,客户为什么还要发起轻松筹,这不是明摆着消费大家的善意吗?
一开始我也好奇,直到上周跟客户沟通完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女儿得了急性白血病,治疗的费用究竟需要多少?医生也无法给出确切的数字。有可能三十万,也有可能是五十万甚至更多。
另外,白血病虽然符合重疾条款,可以获得理赔,但从7月6号开始递交理赔申请,由于保险公司系统信息原因,直到7月23日18万重疾险理赔款才到账(相互宝仍在审核当中)而6万保额的医疗险必须等出院后收齐资料才能申请报销。
在6.20~7.23这一个多月的时间,住院期间是需要客户本人支付医疗费,在重疾险理赔款还没有下来之前,试问有多少个家庭的现金流储备会放着几十万?
如果有买重疾险,尚且还能申请快速理赔(但谁能想到这次会因为系统原因导致花了20多天才把理赔款申请下来)如果客户是因为非重疾住院,也需要花上大额的医疗费呢?
医疗险可以报销吗?可以,但前提个人需要把住院期间的医疗费全部垫付,待出院后再向保险公司申请。而这个过程,是极其考验家庭的现金流压力。
曾经的我会以为买了百万医疗,真的住院了去找人借钱也会容易一些,等出院后理赔款下来再还给别人。但客户告诉我:真到了那一刻,会接电话的没几个人,能给几百都已经很不错。这种时候,只能靠自己。
到了这一刻,我才发现为什么客户会选择轻松筹,并不是因为没有买保险,而是在保险理赔款下来之前的这段时间,带给一个家庭的压力真的不是旁人所能想象。
4总结既然百万医疗这么多缺点,是不是就不值得买了呢?并不是,在我看来,百万医疗“花最少的钱,覆盖最大的风险”的特点,仍是每个家庭人人应该去配置的产品。
但对于更有消费能力的家庭,是否可以考虑中高端医疗,来解决百万医疗无法覆盖的问题,享受更优的医疗资源、更好的就医品质?关于中高端医疗,详细的在接下来文章会陆续科普。
作为消费者,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买保险是关键,一年几百元的保费,能覆盖大风险,但寄望于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太现实。
作为保险从业者,客观中立地把百万医疗的优缺点讲清楚,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结合当下的医保政策,根据客户情况去配置不同的医疗险,真正地把选择权交回给客户。
我想,这样的保险顾问,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保留一席之地。
END扫码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