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信封也能当钱包用

现在,我们的支付方式,的确是越来越丰富,随着“数字人民币”的横空出世,非物质化的交易方式,正不断“侵入”我们的生活。

由于实体货币的利用率持续走低,与之相配套的钱包,估计在不久的未来,会转型成一种消失了实际功用的佩饰,也有这样一种可能——钱包从此成为历史。

钱包,曾是多少人的“忠实伴侣”。既然它有可能会消失,那我们何不“考古”一下它的发展历程呢?

最原始的钱包形态,是一种粗犷的皮袋子,距今约有三四千年,它盛装的是花样繁多的、用以物物交换的原始货币,它们包括贝壳、食物、盐等物。

无疑,食物是最为主要的远古“货币”,而且,很明显,它在没能成为交易工具时,是用来填饱肚子的。这到让我想到了,英文中“钱包”(wallet)一词的原始意义——随身背的干粮包。

此外,远古时代,相对高级稀缺的物品,也是货币的一种,如胡椒或茶叶等。因而,那时的钱包,一定是容量充足,耐磨抗用,装饰性不强的。不过,它却是商业文明的关键载体。

直至公元年,欧洲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制作了一种金属质感强烈的钱包,雕工细致,这种实用的收纳之物,具有强烈装饰性。

中世纪,钱包出现了类似现今挎包、荷包这样的形式,这在很多当时的雕像、手抄本中,都有反映。有趣的是,那时的钱包,常会出现贝壳图案。这到是一种“复古的纪念”,贝壳曾频繁出现在远古人的交易进程中,中文里“财”字的意义,便同贝有关。

人类的原始思维,相通之处甚多,在财富的象征物上,就达成了高度一致。尽管,贝壳在中世纪的欧洲早已不具备货币功用,但它的象征意味,却被沿承了下来。

佩戴荷包,是那段时期的时尚,不仅受众人群甚广,男女皆可,而且它还拥有不同样式。其中装有多少钱,或许并不重要,荷包本身的做工,即是象征阶级身份的元素。

以上两张,中世纪雕塑、手抄本中的钱包

其实该物件本身,还有一种东西方文化混血的意涵。中国最早的荷包,诞生于春秋战国,许多民众都喜欢将其作为钱袋用。如果再加入天然香料,那么,铜钱则更具备某种情趣了。

在16、17世纪时的法国,掀起了一阵信封样式的钱包风尚。那段时期是法国经济飞腾之时,当时的邮政通信服务,分外兴旺。邮差们普遍会用大码信封,其中不只有信,还包裹有其它物件。

这种信封款式,也潜在地改变了钱包的样式,人们普遍会将此种款式的钱包,置入衣服的内袋里。我感觉,这种形式,是现代钱包的某种雏形。在17世纪后的英国,这种风尚依然存在。

以上两张,欧洲信封式钱包

我们比较熟悉的,设有多个内层、且外形简约的“中性款”钱包,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才出现。而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早期的钱包,更倾向于烟盒的款式(男士),而女性的则颇有种微型手包的意思。

男士烟盒状钱包

无论从古至今,钱包的形态虽历经演变,但基本都承载着社会人文的生动细节,从这些小物中,能窥探到不同时代的人群的生存状态,甚至是情绪变幻。因为,金钱与生计关系紧切,钱包的丰满和衰瘪,能牵引人的情绪。

对大多数当代人而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zyaoxing.com/cwxc/116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