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治疗时,要尽量“方精药简”,避免“大杂烩”,能用小方治病,就不要开大方,能用经方就不要开杂烩汤,这样既能有效的治病,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下面就举一些我用小方的体会。
(1)乌头煎:《金匮要略》曰:“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如曾治一60岁男性患者,医院就诊怀疑是脉管炎,但我通过检查认为他并不是脉管炎,因为他双足发冷,麻木对称,足背动脉搏动良好,白格氏试验(--)。此以麻木为主症,不伴疼痛,就是一个简单的寒证,并没有阻塞不通的现象我就开了两付乌头煎:川乌9克蜂蜜15克,嘱其如一付后如病症解除,则第二付就不用服了。结果头一付后症状大减,两付后就痊愈了。
(2)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如治患者王某,男,19岁,平素一日三餐用冷水就馒头,某日突发剧烈腹痛伴呕吐,口中吐粪,医院后西医诊断为“急性肠梗阻”。当时病人腹痛难忍,因为疼痛剧烈还曾用头撞墙,当时准备用车将他转院治疗,当将患者抬上车时,他痛得翻转打滚,面色苍白,我急忙上前触诊,脉已细得快触不到了,我当时就开了一剂大黄附子汤:大黄和附子各用了五钱,细辛用了二钱,急抓回煎好后就准备与服。因当时患者呕恶欲吐,我就嘱其先服灶心土(水泡),之后紧接着服了汤药,服后果然未吐,服药两小时后,患者又翻来覆去疼痛难忍,诉说有些下坠之紧迫感,似有便意,还未等护士端来便盆,他已排上很多大便,粪中呈硬块状的干粪有十余块,且粪水夹杂,患者便后腹部松快了,但出现气短乏力等症,遂静脉推注葡萄糖补充能量,且嘱其静卧休息。下午时患者就能慢慢进些汤水了,后经调养数日,痊愈出院。
还有一例53赠男性患者,因患不全性肠梗阻已行两次手术,现已形成“巨结肠症”,就是肠子比胃大,女妇升、降结肠拧成结,把内容物都留在横结肠中,患者因腹痛发作来找我诊治,我也给予大黄附子汤,因患者当时四肢逆冷,属脾肾阳虚,以肾阳虚为主,此方以附子扶了肾阳,细辛沟通肾阳到达末梢,在此基础上肠部的循环好了,再拿大黄长驱直入通大便,病自然就会好的。以后凡遇腹痛,则常用此方,一服即效。如服药后,出现腹痛加重,则可加生白芍12克以减轻由于肠蠕动增强后导致的腹痛加剧。此方对麻痹性肠梗阻或叫功能性肠梗阻效果更好,机械性肠梗阻一般用大承气汤。且应谨记用大黄附子汤时,不能画蛇添足的再额外的加枳实、厚朴等药。
(3)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伤寒论》云:“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记得年治疗一例姓王的男性患者,他是灵丘人,是地区医生训练班的学员,那年“亚洲流感”在中国暴发,当时训练班71人中就病倒了40多个,有以表证为主的,有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还有以胃肠系统症状为主的,而此患者是一个较重的胃肠型感冒。当他脱水较重的时候,当时的另一教员就准备给他输林格氏液,当时患者呕泻不止,眼窝深陷,颜面苍白,手足不温,脉细弱,输了三瓶(一瓶毫升)液体亦未止住吐泻,我当时给他开的就是本方:黄芩、生白芍各四钱、甘草二钱、半夏三钱、生姜三片、红枣四枚。患者下午三、四点服药后到了晚上就想吃东西了,他吃了几片饼干,并未呕恶,到了第二天,再不出现水样便,后经调养痊愈。
但需要说明的是,此方用于肠炎较好,痢疾就逊色了。再举一例姓杨,是我的一个学生的二哥,医院输了四天的抗菌消炎的液体,无明显好转,其家属将他用汽车拉到大同医专找我诊治,诊见:四肢不温,吐泻不止,饮水即吐,脉弱。(整理者按:此症极类四逆汤证,亦注意及之。)我亦处以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一剂后病愈。此外,我还需再三强调,用此方不能够画蛇添足,若在此方中加焦三仙等药,不仅无效,而且有害!
第三例医院一护士的小孩,6个月大的男婴,患儿因支气管肺炎在他们本院住着院,医院已经用遍了各种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综合症”,患儿连续九天出现绿色稀水样便,进乳即吐,我去会诊时小儿已人事不省,氧气不离,每日输毫升血,颜面苍白,手足厥冷,腹胀如鼓(肠麻痹所致),上午体温35.C,下午、晚上体温39.C左右。用手将两腿抬起,则可看到不断从其肛门缓缓流出绿色稀水样便,当时患儿很危险,医院已下病危,患儿正气特别虚,兼有里邪,我经再三考虑,用的是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加茯苓、小红参:小红参、黄芩、生白芍、生姜各3克、半夏、甘草各2克、茯苓6克、红枣1枚。其中茯苓淡渗利水,小红参大补气血,在扶正气、淡渗的基础上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清热和中、降逆止呕。
到第二天的中午,该医院的二位医生来接我,他们说:“门大夫,服了您的药以后顶了大事了,(患儿)肛门现在也不流粪了今天早上吃了他母亲的一次奶也不打嗝泛奶水了,上午体温也基本正常了,您再去给看看吧。”我又去诊脉时已能触到他的脉了,到了下午体温也不高了,也能吃奶了,于是嘱其再服原方一剂,日服三次。第三天,患儿病势已安,但仍腹胀,我嘱其将黄芩、生姜各3克、红枣1枚煎汤冲服参苓白术散1.5克,一付药白天服两次,晚上服一次,共服三剂,服药后症状基本消除,唯神色倦怠,又于前主减黄芩,服了几付后,病愈出院。
(4)大黄甘草汤:《金匮要略》曰:“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此方治疗食已即吐之证,此类病例很多,在此略举一二。年,有一白姓居民的儿子,七岁,医院住院治疗,经用各种办法不效,医院会诊。诊见:患者双目略有下陷,体温不高,食已即吐,寸脉滑大,即认为是上焦有热,遂给予本方:用大黄一钱半、甘草一钱,嘱其先少许抿点儿(不要大口喝下,以免引起幽门痉挛),停顿3、5分钟后,再将其全部喝下,一付后,当天就未吐,到了第二天也没吐,于是中午就出院了。还有一例一岁的患儿,喝水、米汤及母乳也要吐出,我就予以大黄甘草汤,大黄二分、甘草一分,用开水稍泡后,喂后即愈。一定要记住此方证的特点是“食已即吐,就是吃完了就吐,而不是慢性的吐,如痰饮的吐、肝胆病人的吐以及胃癌的”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5)一味麦门冬汤:年,曾治一患者,是我校刘处长的叔叔,诊见口唇干燥,面色青黄无泽,烦躁憋气,体温37.C,全身还有浮肿现象,舌边紫,舌苔黄而干,脉弱大,患者已服药无数皆不效,医院认为是肝炎近乎肝硬化。《成方切用》云:”一身洪肿者,麦门冬汤主之。“此方不是《金匮要略》的那张麦门冬汤,此方只一味麦门冬。我当时给他用了二两麦冬,十枚大枣,煎好后一次服下,嘱患者服后第二天看情况。因为我治浮肿,一般常用的方剂是小青龙汤、真武汤、胃苓汤、五苓散、猪苓汤,我不好用阴药,但他这病为阳病(证),脉弦大,故可用此方。患者当晚就把药服下,服后到了晚上11点左右就睡着了(以前到了晚上烦躁难以入眠)。凌晨四、五点种晨起后小便解了很多,第二天上午来复诊时,患者把昨晚服药后的情况以及晨起小便的情况告诉了我并用手按四肢皮肤说浮肿已明显减轻,还说今天自觉不烦躁了,口干舌燥亦减轻,这时我才按顺序给予治疗,治肝,保护脾肾,整体论治,运用联合方组。此便患者的症状表现,是由于肺有燥热,使肺清肃之气失司,这样一味麦门冬,养肺胃之阴而生津,通过生津而又润肺,且得滋润,复其清肃之功,因肺为水之上源,肺的功能得以恢复,则可把正常的水液敷布,而口干唇燥自除,把多余而且不正常的水从小便利出,则浮肿自消。这样既解决了干燥的问题,又解决了浮肿的问题。
(6)一味白术酒:清.陈修园《时方歌括》云:“治伤湿身尽痛,即白术一两,酒煎服。不能饮者以水代之。”按《神农本草经》云:“白术气味甘温无毒,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疽,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我在广灵的时候,有一位四十多岁的男性患者,小腿痛痒得非常厉害,并有较多的小红疹,已3年余,我曾给予祛风、利湿等数剂药效不显,后来我就用了这剂一味白术酒:白术八钱,半水半酒煎,煎后一次服下,一付药后,症状就明显减轻,连续服用半月后就痊愈了。这个方子就是用一味白术燥湿利湿,用酒引药走表,入血分。此患者症状较重,故白术用到了八钱,一般白术用五钱。
(7)桂枝附子汤:《伤寒论》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年曾治一19岁的女性患者,当时患者因关节疼痛上楼都很困难,视其皮下结节较为严重,色发红,诊其脉并不洪大,询其也不想喝水,膝关节有时发冷有时发热,我当时就开了一剂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各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片、红枣四枚。第三天见到其父,他说今天女儿腿上的红疙瘩都没有了,疼痛也不明显了。后来又开了桂芍知母汤,嘱服5、6剂,又过了4、5年,有一次遇到了患者父亲,他告诉我说:”孩子服了那几付药后,到现在一直很好。“所以仲景的方是治本的,风湿可以治愈。此例患者风湿性关节炎有皮下结节,西医检查一般抗链”O"高,认为是风湿结节,且红结节一般是按热证处理的,但前医多用寒药未效,而我用桂枝附子汤取效,可知此非热证。
(8)桂枝甘草汤;伤寒论》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此方治疗因大汗后造成的心悸、失眠如我曾治一姓郑的患者,因淋雨感冒后自服一大碗生姜红糖水,出了一次大汗,导致严重失眠三月住院治疗无效,只能用双手捂住胸口才能睡一会儿,这就是仲景说的“叉手自冒心”。患者服了我给他开的桂枝甘草汤:桂枝四钱、炙甘草三钱,服药当晚就酣然入睡直到第二天九点半钟才醒来,睡得连早饭都没有吃,用三剂后就痊愈了。(整理者按:由门老此案可以看出,询问患者的既往史及发病经过有多么的重要,假如没有细致的询问,对于一些生活细节方面导致对病情的影响就无从得知,以致于医者会犯一些治疗决策方面的错误,从而可导致治疗的失败,但话再说回来,桂枝甘草汤证也可见于非因大汗而致者,在临床中,我们不能一问患者没有出过大汗就不考虑用此方进行治疗,如过劳、失血等其他的原因所造成者同样可以用,这里不还是有一个抓主证的问题吗,只要见到本方证即可以施用。再者,读仲景的书需于无字之处见精神,仲景给我们说的既是精要也是常规,我们没必要死于句下,不妨来个一隅三反,这样才能是活泼泼的一片灵机了,仲景在自己的序言中曾说“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其中这人“寻”字,是有深意的,切勿轻轻滑过。)
(9)泽泻汤:《金匮要略》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曾治一六十余岁的老太太,平时血压较高,一般是/毫米汞柱左右,头晕脑胀,手指麻木。自述:头晕非常严重,不敢动弹,来诊时血压不太高,--/毫米汞柱,诊其脉象亦不洪大,呈弦细之象,面色亦不太红,略有短气,问其是头晕还是昏胀?答曰:“是以晕为主,稍有昏胀。”《金匮要略》中泽泻汤的主症为“冒眩”,冒眩就是指头昏目眩,恰为患者这病症,于是当时我就处以汉泻四钱、白术三钱,服药一剂后,头晕就大有减轻。后来用此方治疗西医诊断的脑压高的患者效果很好,看来这个老太太可能就是脑压高。有时我也用此方治疗青光眼的眼压主所致头疼、头晕之证。
(10)白术附子汤:《金匮要略》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我用此方治疗四大类病证:1妇女不孕症(脾肾阳虚型,特别是肾阳虚型。)2》男子阳痿(肾阳虚型)症见颜面苍白,手足厥冷,阳事不举,脉沉。鹿茸、肉苁蓉、仙灵脾等都是阴阳双补的药,除了附子、乌头是纯补阳的,其他药都不是。因此,肾阳虚型阳痿用白术附子汤,补阳效果非常好。3》慢性腰疼,症见手足厥冷,且足冷更甚者。4》习惯性流产:症见乳房发育不良,性冷淡,尺脉沉细,西医检查往往有子宫发育不全。用此方需要抓住四点:一是四肢厥冷,二是面色苍白,三是不想喝水,四是脉沉细。此方我临床应用较广,且疗效甚佳,所以我常说:“咱们开方不屑一顾贪大求多,方精药简往往有奇效
(11)猪苓散:(治水毒的呕恶不止):《金匮要略》云:“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猪苓散方: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此方是治水逆的,就是由于水气病、痰饮病引起的呕恶不止,一定要有用,服上散剂后,工就分布在一起国粘膜上,我用此方治疗了10余例“尿毒症”的呕吐不止。我的体会是:凡化验非蛋白氮、尿素氮高,超过60--70毫克/分升的尿毒症的呕吐,用此方是很有效的,一般情况服四顿即可,发间治一女性患者连牛奶、米汤服下后亦要吐出来,肚子很大,腹水严重,非蛋白氮90毫克/分升左右,医院已报了两次病危,我先给予猪苓散,三顿就把吐止住了,然后才开始治疗她的肾炎尿毒症。我平时常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止呕,但有时解决不了问题,同需有猪苓散,我也曾试过将这三味药煎汤服,但效果不好,不如散剂,所以仲景丸散膏丹各有妙用。此方也不能加半夏等止呕药,加上后反而不见效了
(12)甘草附子汤:《金匮要略》曰:“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方是《金匮要略》治风寒湿痹的方子,也是我治疗寒痹的主要方子之一,要比桂枝附子汤、桂芍知母汤、和白术附子汤的疗效好,应掌握寒痹的主证是:剧痛,关节不能屈伸。在我35、6岁的时候,我老家的南山有一人女患者当时30岁左右,因关节剧痛邀我到其家中诊治,到她家里后,我见患者在炕角上坐着,当她儿子从旁边爬过来时,她因害怕触动关节疼痛而惊叫,这正好符合“近之则痛剧”的条文。诊见,关节肿大发亮,局部发热,诊其脉沉,小腿以下发凉,当时疼得很严重,就开了甘草附子汤;炙甘草、附子、白术、桂枝各三钱,嘱其服两剂,两付药后出现了奇效,关节肿消了,局部也不疼了。从此病例可知,我们不能因为关节局部发热就不敢用热药。还需指出的是,用此方绝不能加减,也就是不能画蛇添足,如果变为腿疼,再加些牛膝、杜仲反而无效。我曾给太原一患者用此方治愈寒痹证,后来这人患者对我说:“门大夫,您开的这几味药,其他医生给我开的方子里都有,但是那些方子服了都没效,服了您的这个方子后效果就很好。”可见仲景的经方药味虽少,却能治好很顽固的疾病。
(13)半夏散及湯;傷寒論雲:"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此方我的常用量是;半夏、桂枝各9克、炙甘草6克。我在晉北衛校任教期間,有壹女學生趙某沒有什麽原因就得了不能發音的病,已四天了,壹說話就急得兩眼流眼淚。她說話只用點氣流,別人聽不清,脈搏也不洪大,沒有熱象。咽喉疾病壹般慎用半夏、桂枝之類藥物,因半夏偏燥,桂枝偏熱,也偏燥,而常用生地、麥冬等清涼滋潤的藥,因她無熱象,所以我當時就開了半夏散及湯,服了壹付後就好了,發音正常。所以我們不要看不起小方藥簡,如果用的得當,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說要繼承,就是要繼承這些東西。
(14)商陸肉:此方包括二兩五花豬肉、壹至二錢商陸,我已用此方治療多便腹水患者,此方主要是治標、救急。如果患者腹水嚴重,經常需要抽腹水,而西醫利尿藥已無濟於事時,用此方通過利尿消除腹水,效果很好。我常囑患者將二兩五花豬肉(壹層紅壹層白的,肋下的肉。)切成小塊,不加鹽,與商陸壹錢包同煎,晚飯前服。如曾治大同某醫院住院的尿毒癥患者李某,開始治療腹水時用的就是這個方子,當腹水消後,要馬上整體考慮,著手治本。逐水藥中,商陸是較平穩的,且此藥可水煎,五花豬肉,壹方面扶正,因為豬肉是血肉(有情)之品,另壹方面因豬為水畜,可入腎助商陸之力。
(15)吳茱萸湯:《傷寒論》中的相關條文是陽明篇的“食谷欲吐,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少陰篇的“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及厥陰病篇的”幹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我常用此方治療西醫所稱”美尼爾氏癥“,即中醫的頭痛、頭暈、頭眩之證,伴四肢逆冷,惡心欲吐或吐涎沫者。
年,我校辦公室主任老邱同誌惡心嘔吐、吐涎沫,頭眩暈、面色蒼白,我診之脈沈,四肢很冷,於是處以本方原方兩付,服藥後,四肢溫,頭暈惡心止。還治過壹名姓田的女患者,自述頭暈得很嚴重,量血壓較低,我開的也是吳茱萸湯,因為她的癥狀較重,所以我給她用的是小紅參,處方如下:小紅參、吳茱萸各6克、生姜3片、紅棗4枚,兩付藥後就痊愈了。此方與澤瀉湯的區別是:澤瀉湯(證)是突然眩暈,沒有手足厥逆、吐涎沫等癥,而此方的眩暈往往同時伴有四肢冷、吐涎沫。
(整理者按:說到吳茱萸湯,我還有壹人小故事,我在基層往往能夠見到壹些小孩子吃飽著涼以後出現惡心、嘔吐,不能吃飯,壹般處理是---因為很多家長不願意煎中藥湯劑,所以只好用西藥來應付,如用嗎叮啉片、異丙嗪片和藿香正氣膠囊等,有壹次即愈者,也有愈而復發者,更有服而無效者,再來復診者,我壹般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即姜半夏、茯苓各15克、生姜取三、五片,每囑其少量多次頻服,總是壹劑而解,仍間有不解者,再於方中加入吳茱萸3克,對於病程較長或偏瘦弱者再加入黨參10克,效果理想
可有壹例服後未果,至今引為遺憾,記得是壹位小女孩兒,七八歲的樣子,以嘔吐不食來診,同樣是不想服中藥,因當時她已發病兩三天了,出現了輕度的脫水癥狀,我在給了上述西藥的同時先給她補了生理鹽水加氯化鉀,沒想到壹診即愈,醫患雙方均很滿意,可又過了不久,前癥又作,如法再用,壹無療效可言,這時,我很有信心的鼓勵其家長讓其煎服中藥,得到認可後,我先處以小半夏加茯苓湯,遵囑服用後癥狀緩解,可小孩子不聽話,病情稍有好轉,即偷偷的買零食亂吃,隔日來診,不但嘔吐如前,還出現了腹痛、低熱,體溫是37.4.C當時我沒有多想,只於上方(小半夏加茯苓湯)內加吳茱萸4克、木香6克、柴胡20克、黃芩8克、白芍12克,開方以後還頗為自許,認為很全面,可是該患者服藥後諸癥不輕反重,熱度升高,腹痛嘔吐加重,也就沒再找我診治,轉赴醫院輸了幾天液後痊愈,這個情況還是孩子的母親後來因病來我處就診時告訴我的,問她當時醫院給孩子做的什麽診斷,她說醫院也沒做什麽檢查,直接補的液。我後來仔細的考慮這個案例,感覺應該是我的治療思維出了問題,所以才導致治療的失敗,此患者的病癥應該考慮用黃連湯治療才對,《傷寒論》條說: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清代經方大家莫枚士先生在《經方例釋》黃連湯條下雲:“......此風寒在半表裏間,而將又下陷者,以在半表裏,故不分風寒,而混稱邪氣,古人稱謂之。例如此胸中熱半表也,腹中痛是邪氣下陷,欲嘔吐是胃尚能拒邪,故既以桂枝治表,連、幹和胃,而復以參、甘填中,以助其拒而不使陷,方義之精如此。而連、半合用,合小陷胸法,又藉以蕩滌胸胃;參、姜並用,合大半夏及半夏人參湯法,往復循環,妙難言盡。”這個教訓是應該記取的。)
(16)幹姜人參半夏丸:《金匱要略》雲:“妊娠嘔吐不止,幹姜人參半夏丸主之。”此方是治療妊娠惡阻的壹個方子,本方除了人參之外,幹姜、半夏均是妊娠慎用或禁用之藥,這說明張仲景在用藥上真神了。憶曾在廣靈治過壹個婦女,從妊娠壹開始就嘔吐,壹直嘔吐到七個多月,找我診治時,全身已很消瘦,開始我用的是小半夏加茯苓湯,不效(還需特別指出,懷孕時不可在止吐方中加伏龍肝,因為它有收縮子宮的作用),這才用幹姜人參半夏丸,三味藥各用壹錢,水煎服,壹付後,患者自覺胸腹舒服壹些,嘔吐有所好轉,兩付後就不吐了。到後來,我就囑其將這三味藥等分,做成丸劑,壹次服壹錢的丸藥。還曾用此方治愈過大同口泉壹老漢,嘔吐不止,曾用過各種降逆止嘔劑,如丁香柿蒂湯、溫膽湯、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厚樸湯,皆藥效不顯,後用幹姜、半夏、人參做丸,囑壹頓服壹錢,共服丸藥壹兩後病愈。
(17)桂枝湯:桂枝湯是調和營衛之要劑,所治甚廣,這裏只談談其治療妊娠反應的用途。妊娠兩個月之後、三個月以內這段時間裏,孕婦體內有壹新生物在其子宮內安居,而且還需要各種營養,這時孕婦的體內環境(內分泌)就會有所改變。此時孕婦就難受、不適,似感冒又不像感冒,全身酸痛困倦,吃東西不香,選擇性很強,懶怠、嗜睡,晨起惡寒,中午煩躁,尤其午飯後非要睡上壹會兒,這就是壹種“奪血”的預兆。因為嬰兒所需的營養物質,需要通過血液循環才能從母體通過胎盤送過去,妊娠婦人的這種不適感就叫做營衛不調,我們給她調和營衛,諸證就會自除。壹些人往往機械地理解妊娠婦人不用“桂”,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如曾治壹29歲女性馬某,我校校醫,懷孕後除惡心嘔吐外,全身倦怠無力,我診其脈滑,沒有其他異樣,我就開了壹劑桂枝湯,她當天晚上服了頭煎,第二天早上復渣。第二天下午又找我時說:“門老師,您這點小藥挺頂事,我今天感到格外精神。”我又診其脈,寸脈不大,亦無其他不良反應,即囑其將原方繼服壹劑,服後就壹直很好了。
(整理者按:讀到這裏,余亦憶及壹案,大概是在十五年前,曾治壹張姓少婦上二十余,患妊娠惡阻,在縣中醫院屢治乏效(詢其治療皆為支持療法,無非是靜脈補充壹些營養而已。)後又延縣內不少中、西醫,中、西藥並用無效,以致身體極度虛弱,雙方家長為此而壹籌莫展,無可奈何之際,正商量著要采取中止妊娠來解決此事。壹日其婆婆路過我處,見我在院子裏讀書,隨口說到:“妳讀了這麽多的書,怎麽就不能給我們想個辦法給俺媳婦治壹治呢?”我當時感到很奇怪,“您又沒有來找我,我怎麽知道您兒媳婦怎麽了,更從何談起要給您想什麽辦法呢?”(----因平素相熟,所以互相講話也較隨便。)
她見我說得挺理直氣壯的,就把具體的情況向我詳細的敘述了壹遍,我根據她所述的癥狀:乏力、惡心、納呆、瘦弱、還有低熱,時有微汗出,汗出後有冷感,我給她開出的是柴胡桂枝湯的原方,具體劑量我現在記不太清了,大概均是6克左右,因我當時考慮她兒媳婦身體狀況已很虛弱,用大劑量恐怕不能耐受,並另囑其煎成後壹定要小量多次的頻服,當時因為劑量用得很小,壹共給她取了三劑,藥費總共是五元多錢吧,我看她當時的表情很復雜,拿著藥走了,從此以後,壹直沒有消息,說實在的,我當時開出這張方子,只是聽到她說的那句話,好象是說我讀這麽多的書沒有什麽用處,以致於於激發了內心深處的那種爭勝之心吧。可是自己心中也是沒有壹點的底,不知道此方效果究竟如何。既然沒有再來,自認為應該是服後無效,我當時還為此苦惱了壹陣子呢。可是沒想到時隔壹年之後,她兒媳婦本人因他疾來診,我詢及此事,她才告訴我服了妳開的那幾劑後,諸般不適均壹掃而光-----後經細問,三劑藥第壹劑煎糊了沒吃成,第二劑煎好後只吃了壹次,惡心即失,胃即思食,且進食後並未嘔吐!休息了壹夜後次晨即覺精神爽慧異常,身上覺得有力,主動起身去田裏去走動壹翻,(當時,她已經好幾個月都沒有力氣下床了。)所以剩下的藥也就沒有再服。低熱也隨著不知什麽時候也煙消雲散了。從此食欲倍增,如期產下壹子,今年已上初中二年級矣。
(18)竹皮大丸:《金匱要略》曰:“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我的女兒,她生產後四個多月的時候,有壹天前來找我說:“爸爸,我胸中煩躁難受得很,而且想吐。”當時她的奶水很多,嬰兒每日吃三分之壹,余三分之二,我當時想:梔子豉湯證?梔子豉湯證是面色紅潤,寸脈滑大或不滑而大,煩躁,這是胃中有了腐氣了,即胃中發酵不正常了。而我觸其寸脈並不滑大,面色亦不紅,脈象較弱而且緩,我就想到了“竹皮大丸”,當時用量如下:竹茹9克生石膏9克桂枝9克甘草9克白薇2克。這是我第壹次用此方,告訴她服了試壹試。我女兒服了壹付後,第二天來告訴我說:“爸,這藥可頂事了,吃了胸中就不煩躁了,精神也很好了。”她後來壹直很好。《金匱要略所說的"乳中虛",壹些人解釋為乳房裏面虛了,我認為是完全錯誤的,應解釋為授乳期間虛了;也就是哺乳中間虛了,虛了就是出現了煩亂、嘔逆、惡心(不吐),應安中益氣,竹茹就是嫩竹子皮。
(19)《備急千金要方》三物黃芩湯:金匱要略雲:"千金)三物黃芩湯治婦人在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此湯主之."此方我個人用量是:生地30克、黃巷10克、苦參6克,水煎服。憶曾於50年代治壹女性患者,45歲左右,生了壹兒已四個多月了診其脈象較好,不細不沈不弱,面色紅潤,問其哪裏難受,她自述道:“煩躁較甚,小腹不適,手心燙,生產已四個多月了,總是很不舒服。”診後我就想到了《金匱要加》中的條文,就開了此方,第三天其夫前來相告:“先生,服了壹付藥後,我女人精神好多了,您看再吃壹付不了?”我估摸她已經好了,就囑其不要再服了,那以後就壹直很好了。此證相當於西醫所說的產褥熱,我認為此方用於產褥熱效果是很好的,我治的另外壹例產褥熱患者是劉某之妻,用青黴素無效,服此方後病愈。我還是要強調,絕不能在經方中亂加減藥物。經方中很多小方,臨床上如果運用得當,效果非常好。
(20)百合知母湯:曾有壹位婦女,既有像《金匱要略》上說的“百合”癥狀(心煩,如見鬼神),又有“狐惑”癥狀(多年口腔潰瘍、外陰潰瘍。)從來也沒有治好過,各種內服、外用的藥物均用過無效,結果服了幾付甘草瀉心湯後,癥狀就減輕了,之後又結合服百合知母湯,心煩及如見鬼神之癥服後就好了。百合的量必須大,當用30克以上,因為百合為良善之藥,量小不行。
(21)防己茯苓湯、防己黃芪湯、防己地黃湯:《金匱要略》雲:“防己地黃湯: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風濕,脈浮,身重,汗出發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如我治脈管炎,其他癥狀均已好了,就是有點浮腫,防己茯苓湯、防己黃芪湯服後就好了。防己地黃湯治癲狂癥、登高、語無倫次、脈虛大者,但地黃量必須要大,需用45--60克左右。
(22)梔子豉湯:《傷寒論》曰:“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儂(不理者按:因我的輸入法中找不到原字,只好用此白字代替,讀者勿怪。)梔子豉湯主之。”特點:寸脈必須大,屬陽明胃經有熱,是由於胃部異常發酵,腐氣刺激所致的心中懊惱,這個“心中”是指胃脘。
(23)烏頭粥、烏頭蜜:《成方切用》雲:“烏頭粥治痹在手足,風淫末疾,並治風寒濕麻木不仁。(此粥主治手足不遂及腫痛宜服此預防之。)"烏頭粥治四肢麻木下肢尤甚之證,效果很好。如脈管炎疼痛減輕,只剩下肢麻木,用此方治療效果很好;再如:治下焦虛寒型慢性前列腺炎,我亦常用此方,常用量為:川烏片9克、蜂蜜30克、粳米30克。烏頭蜜的用量是:川烏9克和蜂蜜30克。用治麻木、發冷、疼痛,麻木是主要的癥狀。
(24)甘草幹姜湯:《金匱要略》雲:”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幹姜湯以溫之。”此方所治虛寒肺痿之證,仲景說是土不生金了,(整理者按:余未見仲景曾於何時說過“土不生金”,在仲景書中關於五行者可謂是絕無僅有,門先生此說當為他自己的認識,並非仲景之原意,明者察之。)屬中氣過虛,脾寒到極點了,影響至肺。本方可治肺痿的咯血,脈搏細弱或略數,但不能治肺膿腫(肺癰)的咯血。我同時也用此方治療中焦虛寒的胃痛。
(25)橘枳姜湯: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指出:“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此方我常用量為:橘皮、枳實各9克、生姜3片,臨證時用於治療胸憋,療效頗佳。
(26)附子粳米湯:《金匱要略》雲:“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要理解仲景語言的特點,“腹中雷鳴切痛”是指腹中壹陣壹陣的疼痛,腹中響時疼痛加重。要抓住此證的要點是“腹中雷鳴”,雷鳴就不是壹般的腸鳴音了,而是“咕嚕咕嚕”壹下,好象是打雷壹樣,之後緊跟著就發生陣痛這個特點。
(27)當歸生姜羊肉湯:《金匱要略》雲:“產後腹中疼痛,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並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此方用於治療婦人、男子血虛受寒而腹痛之證。我常用此方治療慢性前列腺炎的恢復期,尤其用它治療婦女血虛下寒的痛經,癥見:顏面蒼白,唇色淡,經來遲,疼痛綿綿,脈弱尺脈沈。常用量:當歸30克、生姜15克、羊肉2兩,註意:不要加生白芍。
(28)己椒藶黃丸:《金匱要略》雲:“腹滿,口舌幹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我用此方治過壹例局限性的腹膜炎,諸藥(如大柴胡湯、大黃牡丹皮湯)無效後,用此方自配的散劑服後就好了。
(29)枳術湯:《金匱要略》雲:“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湯主之。”此方常用量:枳實15克、白術12克。曾治壹例女患“肝硬化”,腹水、齒衄、納差,化驗血小板低,白球比例倒置,腦磷脂膽固醇絮狀試驗(+),麝香草酚絮狀試驗(+)。我用聯合方組:第壹方“半夏瀉心湯”和胃降逆,開結除痞,第二方“枳術湯”加味:枳實50克、白術30克、三七粉3克、山藥20克,因其有牙齦出血,“血家不可亂用桂”,所以把桂枝去了。(整理者按:此說不然,憶讀張壽甫先生《醫學衷中參西錄》“治吐衄方”中有“秘紅丹”方用川大黃末、油肉桂細末各壹錢、生赭石細末六錢共三味藥物組成,據雲此方“治肝郁多怒,胃郁氣逆,致吐血、衄血之證屢服他藥不效者,無論因涼因熱,服之皆有捷效。”張氏用藥組方,悉遵《本經》《傷寒》,大多簡捷實用,不少的自創方亦多出於經方心裁,如從龍湯、理飲湯、麻黃加知母湯等等,雖只寥寥數味,但每能切中肯綮而獲拔刺之功,故其方當信而有據,亦由此可知,血家非皆忌桂者也,仍當參以全身整體情況而定,我的做法是:先看是否有適應癥,如無從獲知,再看是否有無禁忌癥,從正反兩個角度去把握,這樣就不會過於大膽而致於魯莽或過於謹慎以致於錯失用方愈疾的良機!當然若再參以黃師的桂枝體質、桂枝舌等常說進行進壹步的分析比對,則其所失必寡矣。)第三方用茵陳四苓湯。囑其交替輪服。服藥三輪後,患者復診時說,白球比例已不倒置了,化驗其他各項指標均已正常,癥狀也大減了。
(30)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此方也是《金匱要略》上的方子,大約是在年,廣靈山莊的王姓付書記心下憋滿而痛,臉面青黃,形體消瘦,先服我二十多付藥沒有治愈。脈沈細,我觸其也是心下痞硬,也像枳術湯證“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但此人脈沈細,分析是寒飲造成的,符合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之證,所謂“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遂處以此方,服壹劑後,患者說:“服此方後感覺辣辣的,第二天早晨便下很多涼粉樣雜物。”我再觸其心下已柔軟而不疼了。
(31)當歸散、白術散、當歸芍藥散:此三方是《金匱要略》中的妊娠病的三個方子,我常用於治療婦科病:屬於陰虛血熱的用當歸散,服散劑就可以把胎保住;假如脈象不快,手足心也不熱,用白術散,服散劑保胎很好;如果小腹絞痛,有胎也好,無胎也好,只要婦女下焦有濕氣,血滯者,用當歸芍藥散,效果很好。
(32)桂枝加芍藥湯:《傷寒論》原文:“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此方也就是小建中湯去飴糖。我在臨證時用此方治療胃痙攣的疼痛及消化性潰瘍,處方:生白芍18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棗4故,方中白芍必須用生白芍,用炒白芍無效。此方治療虛性潰瘍效果很好,如伴有四肢不溫,則屬氣虛,於此方中加黃芪,即黃芪建中湯去飴糖,方中含芍藥甘草湯以解痙,桂枝湯調和營衛,黃芪桂枝五物湯治血痹(壹般這種人面色蒼白,帶點兒血虛血痹),小建中湯治中虛裏急,所以此方為氣血兩顧、陰陽兩顧之方。
(33)芍藥甘草湯:此方我用治胃痙攣的疼痛,痛時四肢發冷,如果疼痛非常厲害,痛勢難忍者,可加全蠍3克。
(34)調胃承氣湯:甘草性平,味甘,有緩急止痛的作用,芍藥甘草湯中用之,調胃承氣湯中亦用之。調胃承氣湯用後並不是瀉肚子很嚴重,就是因為方中有甘草,它起到了壹個“緩”的作用。
我曾用此方治療壹些“煩”的病人,他並不是上面說的“梔子豉湯”的心中懊惱的煩,而是“熱實”的煩,脈象有力,有的大便還幹,欲解除此煩,必須用調胃承氣湯。還有就是人們常說的小孩“吃多了”,晚上睡覺不安寧,晨起面部不幹凈,有時吃東西嘔吐,(這時)小量用個調胃承氣湯效果很好。我壹般用大黃、芒硝、甘草各6克。總之,此方證的特點是輕微的實熱。
(35)四逆湯、通脈四逆湯:這兩張方子都可以救急,運用此兩方時要抓住要點“顏面蒼白5,四肢厥冷,不欲飲水,脈搏沈細。”
(36)新加湯:此方用於治療營衛不和,氣血虛弱之證,效果很好。關於(方中)人參的問題,歷代爭論不休。現在絕大多數人認為人參是補氣的,我是不太贊成的;唐宗海說人參是補血的,我也不太贊成。我認為人參是氣血雙補的,我也贊成《四言舉要》裏說的:“人參味甘,大補元氣,補血生津,調營養衛。”(整理者按:門老此說可能是他記錯了,好象《四言舉要》是宋代崔嘉彥所著的脈學書籍,而所舉出的論人參的這幾句應該是明代名醫龔廷賢所著的《藥性歌括四百味》中之語,此書乃余初習醫時所讀的第壹本書,所以印象也就比較深壹些,今特正之。)這四句話總結得絕了,這是符合《神農本草經》的。《壽世保元》上提到過,如果產後大出血,應用人參1---2兩,這是指真正的紅參、高麗參,如果沒有,則用當歸補血湯(黃芪二兩、當歸五錢代替)因為黃芪入氣分、陽分,當歸入血分、陰分,也為氣血雙補之方。臨床中用新加湯時須用人參,不能用黨參。
我曾在六十年代用新加湯治愈壹例嚴重的神經官能癥。此人找我診治時已患病四個多月了,此人當時面色偏黃,不太蒼白,脈搏較平時偏虛弱,常出虛汗,包含壹般,全身乏力,壹直沒有上班。我問:“有沒有明顯的疼痛或難受之處?”他回答說:“沒有,就是軟弱無力,無精神。”當時我處方如下:小紅參二錢、桂枝三錢、生白芍四錢、炙甘草二錢、生姜四錢、大棗四枚。我常說“用仲景方,必須用仲景量”,就是指要掌握好仲景方中用藥量的比例。患者服了兩付後精神、包含明顯好轉,過了幾天就上班了。
(37)真武湯;傷寒論》中真武湯的條文見於第82條“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及條“少陰病,二三日不已民,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沈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我常用此方治療慢性腎炎,但要抓住幾個要點:不想喝水,浮腫,腹水,四肢不溫,脈搏沈細。腎炎,用六經分析,它在少陰(慢性腎炎)就用“真武湯”;假使它在太陽(急性腎炎)就用越婢湯,甚至我們可以用帶麻黃的方子,如麻黃湯、麻黃附子細辛湯治急性腎炎;它水射上焦,我們用小青龍湯;水射上焦偏低壹點,我們用苓桂術甘湯;如果有表證,沒有汗,脈偏浮,我們就用越婢湯;假使既有表證,同時又涉及了裏,我們就用越婢加術湯。總之,水氣就是個太陽、少陰的問題。
本文来自:门纯德
推荐相关书籍: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更多独家的中医秘术,扫描保存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