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年7月28日凌晨,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基建工程兵第二支队驻河北省迁安县沙河驿的所有部队,立即投入抗震救灾斗争。在二支队*委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干部靠前指挥,全体指战员火速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不怕疲劳,不畏艰险,舍生忘死,连续奋战,奋力抢救人民生命财产,抢修公路桥梁,抢修抢建唐山钢铁公司,为唐山抗震救灾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展示了基建工程兵“劳武结合、能工能战”的优势,生动的谱写一曲基建工程兵“一旦有事,好处无穷”的时代凯歌。
基建工程兵第2支队迅速进入灾区抗震救灾。[作者供图]
地震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地震刚过,支队领导紧急碰头,立即部署抗震救灾,支队*委邱文坐阵指挥,其他领导分头察看灾情,指挥抢险救灾。在通讯联络中断的情况下,各大队、中队快速行动,不到半小时,驻沙河驿基地的34个中队和机关、直属分队多指战员,火速奔赴迁安、滦县13个公社、80多个村镇、开滦煤矿唐家庄矿、林西矿两个矿区、唐山市古冶区6个工厂,方圆多里的灾区,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抗震救灾斗争。
据档案记载和多方核实,第二支队从倒塌房屋中救出被困群众人;医院、各大队卫生队共救治轻重伤员人;抢修道路公里;修通桥梁两座,即旧滦河铁路桥、沙河浮桥;抢修通讯线路多公里;抢出现金多万元;抢出生产资料、生活物资价值万多元;抢出粮食万斤;抢出牲畜头;掩埋尸体具;搭设抗震棚余间;还抢出各种武器弹药若干。抢出居民和村民的个人财产已无法统计。
地震后变形的铁轨
1奋不顾身抢救被困群众
在抗震救灾斗争中,表现最突出的是第12大队11中队。地震刚一发生,中队长赵永胜、指导员王*民带伤迅速集合队伍,立即赶往唐山方向,中队领导边跑边进行动员,不到10分钟,就赶到了附近郭各庄大队。刚到村口就看到大部分房屋已倒塌,听到一片尖叫声和凄惨的哭声。中队分成4个抢险小组,赵永胜带领的第四小组首先来到贫农老大爷管永合的家,屋面全部塌落,管大爷被压在下面,要首先清除障碍物才能救人。这时共产*员曾祥伦、共青团员吴保平、丛万德、张宗国奋不顾身的钻到大梁底部,象4根千斤顶一齐使劲,把大梁抬起来,赵永胜、谭久贵迅速把管大爷抬了出来。
第3抢救小组,听到社员王竹林家有呼救声音迅速跑去,发现王竹林的爱人和女儿被埋在倒塌的房子里,房子周围被残墙废墟堵死了进不去。战士们上房顶扒开一个洞,共青团员杨天培第一个冲进去,接着徐秀洲、王忠魁也钻了进去。他们边摸边呼叫,用手奋力往外扒碎石块,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力抢救,王竹林的爱人和女儿终于被救了出来。
这时宋家峪大队有遇难群众急需救援,排长曾祥伦闻讯后,带领班长蔺忠元,战士焦万德、侯景明一口气跑了7里多路,翻过一座山,赶到宋家峪,发现女社员冯素枝全身多处被砸伤,生命垂危,他们从倒塌的房屋里扒出一块门板,抬起冯素枝就往医院跑,经医院全力抢救安全脱险。
地震当天11中队连续抢险10多个小时,把附近几个大队多名被困群众解救出来,并及时把21名重伤员医院救治。在抢险救灾中,区队长刘克才始终与11中队战斗在一起,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
在他和中队干部带领下,紧接着连续7天到卑家店、开滦煤矿唐家庄、林西矿区继续抢险救灾。地震发生后,11中队是第一支冲出营区,第一支到达抢救现场的先锋中队。中队干部以身作则,中队长赵永胜腿部被砸伤一瘸一拐的带头进行抢救。指导员王*民地震时头部受伤,有3公分长的口子,鲜血染湿了衣裳,事后缝了10多针。由于11中队在抢险救灾中的突出表现,荣获抗震救灾集体一等功,被中央*委授予“唐山抗震救灾先锋中队”的荣誉称号。
强烈地震刚过,第18大队4中队,接到去卑家店柴油机厂抢险救灾的命令,在中队干部带领下,30多里路不到1个多小时就跑到柴油机厂。柴油机厂一栋3层单身宿舍楼一塌到底,混凝土楼板横七竖八地交错在一起,废墟中不断传出呼救声,排长甘一良和战士陈银年在塌楼的东北角,发现老工人
刘炎福下肢被一块水泥板死死的压着,胸前有一个水泥块,在小洞上面几块很重的水泥板横在上边,钢钎插不进,搬又搬不动。为了防止碎石掉下来再伤着刘炎福,甘一良找来一床棉褥盖在刘炎福头部,找来木方,把水泥板支住,用钢锯把水泥板连着的钢丝一根根锯断,把上面交错的水泥板,一块一块搬开,自己立刻钻进去抱刘炎福,没想到刘炎福的左腿还被水泥板压着,甘一良弯下身用力挪动水泥板。突然,余震发生了,情况十分危险,他猛地挺起身子,用肩死死顶住下滑的水泥板,在场的同志迅速用绳子套住水泥板防止下滑。这时副指导员高国生、战士陈银年跳进洞内,用手清理埋在刘炎福身上的碎石乱砖。刘炎福说,解放*同志啊,这里太危险,你们使劲把我拉出去,就是断一条腿能活着就行。甘一良一边扒砖,一边安慰说,你不能没有腿,就是豁出命,也要把你救出来。终于救出了刘炎福。就在地震当天,甘一良16个小时没喝一口水,没吃一口饭,没休息一分钟,一直到夜里11点多钟才回到营房。刚吃完饭,又有新的任务,立即返回救灾前线。
为了表彰甘一良的英雄事迹,基建工程兵办公室为他记了一等功。甘一良所在的中队荣立集体一等功。在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事频道、新唐山摄制组专门采访了甘一良同志,唐山《劳动日报》又一次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第18大队9中队,地震发生后不到10分钟,就紧急集合队伍立即出发,中队长谭兴边跑边进行战斗动员,他们以最快的速度,直奔滦县解各庄公社郝家院头大队。通坨线铁路跨公路大桥在余震中不停的晃动,他们毫不犹豫地从桥上跑步通过,刚跑过大桥,眼前一条50多米宽的沙河挡住了去路。面对奔腾的河水,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时间就是生命,救人要紧。全中队干部、战士立即涉水过河,12华里的路程,不到半小时就赶到了救灾现场,迅速展开救人。村里下乡知识青年点上,16名知青全部被埋压在倒塌的屋里,共产*员赵荣国等8名战士,首先抬开压在最上面的屋石板,又将石块搬开,拆掉屋上的椽条,扒开一个洞爬了进去,洞里直不起腰,他们不顾个人的安危,你争我抢的爬了进去,把16名知识青年一一安全地救了出来。被救出的16名知识青年,自觉地投入到抢救其他群众的行列中去。
第18大队9中队连续抢救13个小时,救出群众人,为了表彰该中队抢险救灾中的先进事迹,支队为他们记集体二等功。
第16大队连续在开滦煤矿、古冶唐家庄、林西两个矿区进行抢险救灾。副参谋长王国治带领6中队到唐山市区华北矿建指挥部执行抢救任务时,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带头抢救伤病员。
震后地面裂痕
2千方百计救治受伤群众
在抢救被困群众的同时,医院和各大队卫生队,紧急行动起来,全力救治受伤群众。地震过后不到1个小时,就接收伤员多名。医院*委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把外科医生护士分成3个抢救小组,没有手术台就在木板房内开设了3张临时手术台进行手术;没有医疗器械,冒着生命危险,冲进震裂的门诊大楼,抢出医疗设备和药品。
外科主任石济民、医生杨志杰饭顾不上吃,觉顾不上睡,眼睛熬红了,腿站肿了,不叫苦不喊累,连续手术36个小时,完成手术例。
内科副主任、共产*员曹德本,从7月28日5点到31日,昼夜抢救伤员。他带领一个医疗小组,从一栋病房转到另一栋病房,细心的检查每一个伤员,听心脏,摸脉搏,量血压,查病情,还亲自给伤员打针换药。7月29日上午,迁安铁矿又送来一名危重伤员,嘴角流着绿水,脉搏已经摸不着了,只有心脏还在微弱跳动。曹德本看到病房没有床位,就把伤员抬到一个阴凉处,先给伤员注射三联针,又做心脏按摩,但不见成效,曹德本就跪在地上,对伤员实施口对口的人工呼吸。伤员胃里发酵的食物向外流出,他全然不顾,坚持做了20多分钟的人工呼吸,伤员才慢慢苏醒过来。伤员家属泪流满面,极为感动。为了表彰曹德本同志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的奉献精神,支队*委给他记了二等功。
共青团员、卫生员张丽梅同志,连续48小时为伤员打针换药,由于过度疲劳,两次昏倒在地上,当把她扶起来,输液苏醒后,发现自己躺在床上,便一把拔掉针头,又继续抢救受伤群众。地震当天上午8时,葛各庄一位妇女难产,医院时,处于昏迷状态。因没有产科病房,就以桌当床,围一排女兵当产房。*医王淑君以多年的临床经验,高超的医术,在产妇无力配合的情况下,艰难的保住了母子平安。婴儿的父亲当场给刚降生的婴儿起了个留有纪念的名字——常震生。
在唐山地震30周年的时候,常震生带着一家人,专程看望王医生,唐山电视台做了专题报导。近几年来,常震生经常带着儿子看望救命恩人王淑君,在唐山地区传为佳话。
地震当天上午8时左右,医院报告,反映已接收伤员多人,急需大量人员参加护理工作。支队*委邱文同医院附近的13大队派两个中队临时参加护理。13大队派正在周边农村抢险救灾的10中队和12医院。两个中队,多人,只有两个卫生员,一个女兵也没有。接受这样一项特殊的任务,难度确实太大了。当他们赶到医院的时候,看到满地躺着受伤的群众,还有大量伤员躺在门板上、拖拉机上和汽车上。战士们一齐动手,抬的抬,背的背,医院又接收了多名受伤群众。因医院住院部楼房已经震成危房,只能搭建板房和帐篷安置伤员,可是伤员太多,20多栋板房和帐篷仍然不够用。这时13医院,大队、中队领导共同决定,为了伤员不被日晒雨淋,把中队部和战士的床铺全部让给受伤群众当临时病房,安顿伤员。
在日日夜夜的护理、治疗中,指战员们怀着深厚的感情,把伤员当成自己的亲人,把*中央、毛主席对灾区人民的巨大关怀,送到每个受伤群众的心坎上,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
10中队中队长高翔,指导员赵荣涛像护士长一样,每天深夜都要到病房里查看几遍,千叮咛万嘱咐每一个值班战士,一定要用心照料好每一位受伤群众。在护理的伤员中,有31个重伤员,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家里又没人来陪着。两个中队领导派专人护理,每天给伤员洗脸、洗脚、喂饭、喂药、端屎倒尿,中午热了给他们扇扇子,夜里为他们驱赶蚊虫。
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大娘,腰椎骨被砸伤不能动弹,战士王世雄日夜守在大娘身旁,大娘拉了大便就去收拾,感动得大娘流着眼泪说:孩子,那脏。小王亲切的说:大娘,只要您的伤快点好,我们就放心了。
由于13大队10中队、12中队出色的完成了这项特殊的任务,支队*委给十中队荣记集体二等功,给十二中队荣记集体三等功。
第16大队卫生队只有6名医生,21名卫生员,不到30张床位。平时只能收治一般病人。现在,要接收大批危重伤员,唐山、古冶、滦县等地伤员不断送到卫生队。没有床位,许多同志就主动腾出自己的床铺,他们又临时搭起了几栋帐篷,对所有伤员做了妥善安置。
女社员姚翠英,地震时腹部受伤,肠子多处破裂,引起腹腔感染,处于严重休克状态,急需手术。卫生队想方设法对手术室进行修护和清理。没有照明,他们用5个手电筒绑在一起,给姚翠英做了肠造瘘手术,使伤情有了缓解。一天姚翠英因肺部感染,呼吸道堵塞,如不把痰及时吸出来,就会有生命危险,情况十分危急。助理*医张香顿毅然俯下身子,口对口为姚翠英吸痰,使她渐渐恢复了呼吸。后来姚翠英病情又有恶化,急需输血。*支部立即做出了采血的决定,指导员张照友第一个伸出胳膊,接着10多个胳膊全部伸出来了。正在室外执行消*任务的卫生员陈特楚闻讯赶来,放下器具就问,伤员是什么血型,当大家告诉她是A型血时,小陈说大家别争了,我是A型血,马上抽我的。中队领导只好同意了。陈特楚为了抢救伤员两次献血。随后,共青团员蒋忠和、袁开祥二同志也献了血。
16大队卫生队共救治1多名受伤群众,4名危重伤员,为了表彰他们的模范事迹,支队*委给他们记集体二等功。
在救治受伤群众的过程中,医院、各大队卫生队、各中队卫生员发扬了救死扶伤的革命精神,为唐山抗震救灾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人民日报曾在头版头条以《医院》为题报道了第二医院的先进事迹。
唐山地震救援场面
地震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抢修公路和桥梁
强烈地震发生后,京沈公路唐山段遭到严重破坏,滦河大桥和沙河大桥断塌,不少地段路面裂陷,大量的救灾队伍和车辆受阻。根据上级指示,支队领导带领机关人员察看灾情后,决定组织抢修突击队,连夜冒雨奔赴抢修桥梁和道路的现场。
滦河大桥,是京沈公路的关键工程之一,地震时新桥大部分倒塌,一时难以修复。为了争取时间,部队果断决定修复一座弃置多年的旧铁路桥。这座旧桥由于桥面木板多处坏损腐烂,桥面有多处大小不等的窟窿,经工程技术人员反复鉴定大桥主体结构状况,认为这座桥尚可以利用。决定首先修补窟窿,回填塌陷,尽快保证通车。第12大队12中队接受这项抢险任务后,中队领导立即准备各种工具和材料,组织全中队投入抢修。战士们有的清除朽木板,有的锯料、铺木板、钉钉子,有的抬土回填桥头塌陷路面。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把大大小小多处窟窿全部修好,回填桥头塌陷路面的战士们,抬着多斤重的大筐,穿梭在大桥两端,挥汗如雨,一溜小跑,提前修好了滦河大桥。
与此同时,抢修沙河大桥的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着。这座大桥也是京沈公路上一座重要桥梁,它被地震破坏得更加严重。大桥拦腰塌落两孔,一个桥墩倒塌,3个桥墩严重裂缝倾斜,整个桥面错位拱起。第12大队参谋长曲英会同志带领4中队在这里抢修。曲参谋长的女儿地震时在唐山身受重伤,支队领导和同志们劝他去看看。他说,抢修大桥要紧,比看我女儿更重要,共产*员在任何时候,都应以人民利益为第一生命。在曲参谋长带领下,中队干部、工程技术人员跳到没腰深的河水里,仔细摸清大桥损坏情况,讨论抢修方案,大家几次劝曲参谋长上岸,他硬是不肯,坚持和大家扛枕木,垛桥墩,装沙抬土,固定柱基,穿拉钢丝绳。领导干部的模范行动是无声的命令,战士个个赛过小老虎,扛着多斤重的枕木往上冲。指战员们把多根枕木扛到桥下,垛起3个桥墩,铺上大型工字钢当桥梁,又在工字钢上面垫上枕木,再铺上桥面板,填平桥两端塌陷的路段,经过36小时紧张战斗,提前一天修好了沙河大桥。
为了表彰12大队4中队在抢修沙河大桥的先进事迹,支队为他们荣立集体二等功。
遵照北京*区首长指示,第二支队要尽快把丰润—唐山、滦县—唐山、京沈北线丰润~野鸡坨3条公路修通。支队派18大队3区队、16大队机械中队、机械区队3中队,计多台装载机械和土方车辆,风餐露宿,日夜奋战在公路线上。经过3天3夜艰苦奋战,多公里全线修通,保证了支援唐山抗震救灾的队伍和满载救灾物资的车输畅通无阻,源源不断地运往唐山灾区。
全力抢救国家和群众财产
在抢救被困群众的同时,部队奋力抢救国家财产。滦县九百户公社粮库倒塌,房盖压在面粉上。第12大队11中队共青团员焦万德、吴宝平钻进即将倒塌的库房里,用木料把房盖顶住,大家很快的抢出全部面粉。最后抢救运米时,有3袋压在屋顶下面,他们用肩膀扛住塌下来的大梁,终于把大米全部抢搬出来。
医院楼房倒塌,医疗器械和药品全部压在楼里,第17大队9中队3排同志们奋勇抢救,排长李银海冒着生命危险,从楼的断茬处爬上去,系下一条绳子做软梯,随后8名战士双手抓住绳子,陆续悬空爬上2楼,抢出上千件医疗器械和各种药品,解决了抢救伤员的急需。
第16大队8中队在开滦林西矿发现一个银行代办所震塌,保险柜被埋在楼里。战士刘泽生、龙继荣奋勇爬进预制板下,用手扒开压在保险柜上的碎砖,奋战两个多小时,抢出保险柜4个,现金20多万元,还有枪支、弹药等。
在抢险救灾斗争中,广大指战员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处处维护国家和群众利益。在抢救财产过程中,每天亲手经理了各种财物,从大量的现金钞票、手表、收音机到烟酒等小物品,数不清的贵重财物,大家牢记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做到秋毫无犯。
后勤部修理区队一中队在古冶区,抢出土产门市部大量碗筷,但是战士们在吃饭时,宁肯用树枝、铁丝当筷子,也不动商店的碗筷。
预制区队在古冶区看守所执勤时,拾到许多空投食品。他们把拾到的面包、饼干全部送给伤员吃。
机修区队2中队战士丁宏志帮助受灾群众清理家具时,发现一个打碎的镜框里掉下来块钱,他立即交给这家主人。
战士张福义听说一位老大爷的东西压在房子里,就立即帮助把物品扒出来,正要走时,老大爷说:看你们满头大汗,连口水也没喝。听到这话,战士们发现老大爷家根本就没有水,战士就把自己水壶里的水全部倒给了老大爷。
第18大队4中队在古冶区抢险时,群众看到干部、战士顶着烈日帮助抬东西,就主动送来四筐桃子和一袋饼干,干部战士婉言谢绝。群众一看解放*不收,放下挑子饼干就走,但是他们还是一个桃子也没吃,全部送了回去。在场的群众说,别说不吃桃子,就是一针一线人家也不拿,真是毛主席教育出来的好部队。
随着抢险救灾的进展,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支队派出两辆宣传车,抽调上千人,组成50多个工作队,在两个多月时间里,走访近0多户居民和村民。帮助恢复*组织、街道居委会和村民委员会。支队业余文艺宣传队排练了30多个节目,到灾区巡回慰问演出,宣传*中央、毛主席对灾区人民的亲切关怀,宣传中央慰问电、中央慰问团对灾区人民的亲切慰问。
抢修唐钢,恢复生产,练出“抗震志气钢”
年8月5日晚7时许,冶金部领导来到二支队,传达华国锋总理重要指示,中央要求唐钢在震后一个月内局部恢复生产,年内全面恢复生产。
接下抢修唐钢的任务后,支队*委连夜召开扩大会议,研究贯彻落实华总理的指示和冶金部领导要求的措施。抢修唐钢恢复生产,不仅是一场经济硬仗,而且是一场*治硬仗。支队当即成立了抢修唐钢前线指挥部,副支队长胡志鸿任指挥长,支队机关抽调精兵强将到指挥部工作。并决定金属结构专业12大队、机电专业17大队、土建专业18大队等投入抢修。8月8日,多名指战员迅速开进唐钢,8月9日开始抢修。
在唐钢复产指挥部统一领导下,由冶金部建筑研究院、北京钢铁设计院、唐山钢铁公司和2支队组成“四结合”鉴定组,对震害工程逐一进行现场勘察、鉴定,提出初步拆除和加固方案,拟定分三批陆续恢复生产。第一批抢修的项目以第一炼钢厂为主体,及相应的配套生产车间,要求震后一个月内复产。为确保第一批项目的按期完成,支队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法,把大部分兵力集中到第一批要求投产的项目。同时对任务做了具体分工,第12大队负责全部钢结构制作及安装任务,17大队负责机电设备抢修及调整试车,18大队负责全部土建项目的拆除和修复。第一批复产的主要项目有:第一炼钢厂主厂房,南部变电站,氧气厂等。
地震震毁的原唐山钢铁厂[来源:凤凰网]
第12大队4中队在提前完成南部水泵房配电室抢修任务后,马不停蹄承担一炼钢厂主厂房柱子的加固任务。主厂房26根混凝土柱子全部震出了大小不等的裂缝,需要用钢板加固。复产指挥部要求一周完成,因为主厂房是核心工程,只能提前不能拖期。4中队指战员发挥基建工程兵施工装备和专业技术优势,在现场制作了20多吨钢结构件。因为没有吊车作业,场地又狭窄,战士们把20多吨钢结构件背到加固点上。高空作业的同志,不怕太阳晒、不怕电焊烤,连续作业。8月17日晚,复产指挥部通知有大的余震发生,高空作业一律停止。当时,排长龙洪贵正带着12名战士在高空焊接作业。支队、大队领导叫他们赶快下来,他们一个也不动继续作业。这时,唐钢领导怀着对子弟兵的亲切关怀,立即拉闸断电,他们才被迫下来。等余震过后,他们又爬上柱子继续焊接,提前一天完成了全部柱子加固任务。
第18大队4中队承接了抢修唐钢氧气厂的任务,0立方米氧气厂主厂房,18米高的西山墙,震后向外倾斜10多度,与南墙交界处震开70多公分宽的大裂缝,险墙严重威胁着制氧机和各类仪表、各种管道的安全。为了保护设备的安全,排长甘一良带领3名战士,沿厂房内一台手动天车垂下来的一根链条攀了上去,把安全带挂在天车梁上排险。经过3天3夜的艰苦奋斗,完成了排险和重新砌墙的任务,提前完成氧气厂主厂房的土建任务。
第17大队10中队承担了唐钢南部变电站的机电抢修任务。为了尽快查清设备破坏程度,大家动手清除废墟,分头登上高压柜,爬上配电盘,钻进电缆沟,打着手电筒,细心检查每台设备、每条线路,清理坏件,整修变压器。班长郭长明等3名同志,顺着快要倒塌的墙壁攀上房顶,抬下一组多斤重、已经震变形的线路支架,在没有运输工具的情况下,又把重多斤重的新支架运到现场抬到房顶。为了更换被震坏的3台油压开关,他们决定到北部变电站拆除3台油压开关,以解决当前急需,可是当他们到北部变电站一看,3台油压开关分别设在3间操作室里,这3间操作室,前墙全部倒塌。面对这样的险情,凌排长把牙一咬,说了声:跟我上。迅速登上快要倒塌的房顶,接着魏海文等4名战士跟着冲了上去。他们首先锯断了与油压开关连接的9根高压线,凌排长爬上两米多高的油压开关,剪断一根根电线,接连拆除了两台油压开关。第3台油压开关室后墙整个倾斜,房顶塌了个窟窿,他们5个人毫不犹豫,从险洞钻进开关室,可是地脚螺栓全部锈死,就用钢锯一点一点的锯,开关上面的高压瓷瓶螺丝帽比其它的大一倍多,就用钳子和螺丝刀一点一点往下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这3台油压开关,终于被他们从“虎口”中拆下来,满足了抢修南部变电站的急需。经过3天3夜的奋战,提前29个小时使南部变电站受电,为唐钢炼出“抗震志气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上级为他们记集体一等功。
指战员经过17个昼夜的连续奋战,与唐钢职工和其他援建单位紧密配合于8月25日提前3天炼出了“抗震志气钢”。
紧接着抢修以中型轧钢厂为主体的第二批复产项目和以第二炼钢厂为主体的第三批复产项目。在第二批、第三批抢修项目中,难度最大的是中型轧钢厂主厂房,屋面塌落两跨,如果按正常施工方案,需要半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经“四结合”鉴定小组反复研究,提出了整体复位方案,在冶金建筑研究院指导下,采用搭枕木墩和4个吨千斤顶进行顶升复位。整体顶升风险很大,一是可能砸坏下面的设备,二是万一不成功可能发生人身事故。
经过周密准备,顶升开始了,支队长陈冀一直在现场组织指挥,在顶升过程中,他始终站在被顶升的屋架下面,一方面表示有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给操作的同志壮胆,顶升现场一片寂静。6个小时过去了,下午5时许,整体复位成功了,现场一片欢腾。
在场的唐钢副经理曹明同志紧紧握住陈支队长的手说:你们不愧为是基建工程兵,不愧为是冶金基本建设战线上的突击队。面对在场的广大指战员,曹经理深情的说:“我们唐钢人谢谢你们!”
到年底,我们全部完成了抢修唐钢的艰巨任务,唐钢生产全面达到了震前水平。
在唐山抗震救灾,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和抢修唐钢、恢复生产的过程中,第二支队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第12大队11中队荣获中央*委授予的“唐山抗震救灾先锋中队”荣誉称号;
第12大队11中队、第17大队10中队2排、第18大队4中队荣立集体一等功;
第18大队4中队排长甘一良荣立一等功;
支队司令部警通中队架线班、第12大队4中队、第13大队10中队、第16大队卫生队、第17大队7中队4排、第18大队9中队荣立集体二等功;
支队司令部技术科程正大等20人荣立二等功;
支队司令部工程科尚俊友等人荣立三等功;
第16大队6中队等49个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
长达米的唐山大地震纪念墙
作者简介
任凤森,基建工程兵第二支队司令部工程科科长,唐山铁钢公司原经理助理
图片来源:除图注外,其余来源民生网
续版稍有修改
责任编辑:吕胜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