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肠镜
升结肠肠腔狭窄,粘膜水肿,符合克罗恩病。
病理
粘膜慢性炎,间质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散在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见粘膜内淋巴滤泡。特殊染色结果:抗酸(-)。
06讨论克罗恩病(CrohnDisease)是胃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炎症性疾病,有反复复发-缓解的倾向。该病可以发生于自口腔至肛门的消化道任何部位,常呈不连续多节段分布。小肠是最易受累的部位,其中以回肠末段为著;其次是结肠受累,结肠受累者中有50%病例合并小肠受累。
该病病因不明,通常认为与感染、肠道粘膜免疫系统异常、遗传、肠系膜血管异常、饮食以及精神因素有关。好发于北欧、北美及日本,高发年龄为15-25岁。病理特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早期,该阶段仅肠粘膜受累,表现为轻度粘膜增厚以及口疮样溃疡。第二阶段为透壁阶段,表现为肠壁全层增厚。第三阶段为肠外受累阶段,即病变累及到周围肠系膜以及脏器。CT能够敏感地发现第二、三阶段病变。
克罗恩病的典型CT表现为:多节段性肠壁增厚并明显强化,肠壁增厚的程度通常为1-2cm,肠壁可能为均匀性增厚或分层状增厚(“靶征“),同时出现管腔狭窄。肠周表现为:肠瘘、脓肿、纤维脂肪浸润(受累肠段周围肠系膜呈模糊稍高密度影)、肠系膜血管增多(“梳齿征”)及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鉴别诊断包括:
1)肠癌:可表现为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及明显强化,但多数呈单发病灶,好发于结肠,小肠癌罕见,且除肠周淋巴结肿大外,不具备克罗恩病的其他肠周表现。
2)肠结核:好发生于回盲部,和克罗恩病好发部位一致,亦可表现为肠壁增厚等表现。两者主要的鉴别点仍为上述克罗恩病的各种肠外表现。
3)溃疡型结肠炎:发病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呈连续倒灌性分布,瘘管、肠外脓肿等亦罕见。
作者简介:程瑾,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国医师学会外科医师分会MDT专委会中青年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胃肠道肿瘤影像。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多次主持完成院级科学发展基金项目,并参与完成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
版权说明影享国际本病例讨论为影享国际原创,供广大医师学习交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影享国际”。您的分享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让影享国际这个学术交流平台能为中国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尽一份努力。
专为医学影像人订制的权威、专业、开放的全方位学习交流平台
oJi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