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指南中国卒中肠内营养护理

摘要

肠内营养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是卒中患者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护理人员在卒中营养管理中全程参与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卒中肠内营养的临床护理工作进行规范,制订符合中国临床实践的护理指南具有重大意义。本指南对卒中患者肠内营养临床护理实践中的18个关键问题形成推荐意见,为卒中肠内营养的护理规范管理提供临床标准,以期改善卒中患者的营养管理和疾病预后

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原因,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我国卒中死亡率为/10万[1]。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的特点,卒中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级难题,造成了严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2]。卒中患者因应激高消耗、意识障碍、吞咽功能障碍、胃肠功能紊乱等原因,营养不良发生率达6.1%~62.0%[3]。营养不良是卒中患者疾病不良预后的高危因素之一,卒中患者发生营养不良会增加2.08倍的病死率。早期有效的肠内营养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是卒中患者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

临床实践指南是当前医疗实践中最常用的指导性文件,能帮助医护人员做出全面、科学、高效决策,是降低医疗成本和患者负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效率、价值整体水平的重要手段;护理人员在卒中营养管理中全程参与并发挥重要作用。但我国尚未见针对卒中肠内营养管理的临床护理指南,其他学科的相关指南也大多为共识性指南,缺乏循证医学方法及证据支持,对肠内营养的方式、途径、肠内营养制剂选用等方面也未作针对性说明,无法满足指导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4]。

本指南项目组循证制订了首部《中国卒中肠内营养护理指南》,为卒中肠内营养的护理规范管理提供临床标准,以改善卒中患者的营养管理和疾病预后。

#指南推荐意见和推荐强度

推荐意见1:推荐组建多学科团队进行营养管理,团队应包括神经专科医生、神经专科护士、营养师、康复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等(1B)

推荐意见2:推荐采用“营养风险筛查(NRS)”工具筛查卒中患者的营养风险,老年患者首选“微型营养评估简表”工具(1B)

推荐意见3:推荐采用“Sapienza全球床旁评估”或“床旁临床评估”工具筛查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1A)

推荐意见4:建议根据卒中患者的营养风险、吞咽能力、意识水平、预期持续时间和并发症风险等因素来优选肠内营养的途径(GPS)

推荐意见5:推荐急性期和重症患者采用持续肠内营养(1A)

推荐意见6:推荐肠内营养液进行加温输注(1C)

推荐意见7:推荐通过腹部按摩(1B)、腹部热敷(2D)、早期床上主、被动锻炼方式(2D)改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

推荐意见8:不建议常规监测胃残留量,但存在误吸高风险或喂养不耐受等情况除外(2B)

推荐意见9:当需要评估患者胃残留量时,建议选择注射器回抽法,有条件者可选用超声监测(2D)

推荐意见10:确需监测胃残留量者,不推荐通过设置胃残留量阈值来指导肠内营养(1C)

推荐意见11:推荐采用胃液pH值判断胃管的尖端位置(1A)。

推荐意见12:建议采用具有延展性的粘性胶带结合高举平台法固定鼻饲管(2C)。

推荐意见13:建议胃造瘘患者间歇喂养时,管饲前后冲洗30mL冲洗液;持续喂养时,每4~6h冲洗30mL冲洗液;每种药物喂完后均冲洗15mL冲洗液(GPS)。

推荐意见14:建议采用饮用水冲洗胃造瘘管(2C)

推荐意见15:建议通过健康教育、造口清洁消毒、定期监测、定期松动旋转管道、定时更换管道及早期识别相关症状等措施预防胃造瘘患者发生包埋综合征(GPS)。

推荐意见16:推荐肠内营养时,病情许可者将床头抬高≥30°(1A),并在肠内营养后继续维持原体位30min以上(2D)。

推荐意见17:正在肠内营养的患者需要吸痰时,建议采用立即停止喂养、浅部吸痰、体位管理、减少刺激等措施减少误吸和反流(GPS)。

推荐意见18:建议建立结构、过程、结果三维指标体系管理卒中患者肠内营养质量(GPS)。

原文如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yaoxing.com/cwcr/88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