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大黄牡丹汤治好了自己的阑尾炎

学过方剂学的同学都知道,大黄牡丹汤是《金匮要略》里治疗阑尾炎(肠痈)的专方。很久以前我在学方剂学的时候,就想着将来有机会一定要试一试。然后这不,机会来了。

话说前一阵子时不时就肚子痛,具体讲是脐腹绞痛喜温喜按,然后过一阵子就好了。我以为是最近工作学习压力大导致的,因为我一直有这个毛病,就没有管它。

6月23日那天,我有事要出门。中午吃了以前很喜欢吃的一家店的排骨米饭,但是这次却觉得并不好吃,甚至觉得有点臭,饭后也是很恶心。想了想最近一直都食欲不振,吃啥都觉得特别难吃,叹了口气。最近真是事多。

下午按计划出门。地铁上空调非常冷,大约下午三点左右肚子开始不舒服了,症状同前。过了会越来越难受,于是赶紧去上了个厕所。按以前经验,便后肚子就好了。可是这次便后却不见有明显改善。

四点左右,到了要去的地方,要了两杯热水,不见好转。这时候感觉肚子里都是气,想着针灸下排排气嘛。于是合谷外关会宗足三里各种穴位试,未果。其他穴位不方便扎,也就算了。如厕排气依然未果。

五点左右,准备回程。这时候忽然发现,疼痛的位置似乎从脐周转移到右下腹了。会不会是阑尾炎?记得有个阑尾穴来着,试着揉了揉,果然感觉舒服多了。于是赶紧下车,找了个避风的地方,针右侧阑尾穴。经

紫小苑老师指导加针上巨虚穴。大约20分钟后,竟然觉得肚子不疼了。接着又针了一会足三里,心想没事了呀那继续出去浪好啦。于是晚上就又出去逛了逛。晚饭依旧没食欲,吃了两小块戚风蛋糕,就吃不下了。

大约晚上十点左右回到学校,在回去的公交车上感觉有点发热汗出。回到宿舍赶紧躺下来腹诊,竟然发现右下腹肿胀,压痛剧烈、反跳痛。按脉,略紧略滑,90次/分钟。此外还有头痛,略泛恶,走路时右下腹疼痛加重。这下无疑是阑尾炎了。

医院,说万一穿孔就麻烦了。可是这时我是很开心的,因为终于可以试试大黄牡丹汤了,看看传说中的“非经方无以治大病、急病”到底如何。医院嘛,医院就在隔壁分分钟就到了。

于是开始准备煮药。手头备有生大黄、桃仁和牡丹皮,冬瓜子和芒硝由于不常用也没有。那就先煮这三样吧。抓了生大黄20g,桃仁15g,丹皮15g,冷水泡十几分钟,煮沸30分钟。大约十一点十分,药煮完,一下子喝了2/3,也不难喝。过了二十分钟,依然没啥感觉,把剩下的1/3喝掉了。然后小便了一次,比较通畅。

不敢睡觉,确实不敢睡觉。第一次见到这种病,完全没有经验,而且宿舍只有我一个人,说不担心出问题是假的。就一直在网上搜索案例查经验。

一下子喝了20g大黄,本以为会很快剧烈腹痛腹泻呢,可是等啊等依然没一点反应。大约十二点半,肚子终于有感觉了。赶紧如厕,却只是放了个屁,瞬间好失望。转念一想,一下午肚子终于排气了呀!这是通了呀。果然,过一小会泻下浓冻样大便若干,颜色很暗。由于卫生间灯光太昏暗,也看不清是脓还是血,只能看出貌似是暗红色。此外还发现小便的颜色如染色一般地黄,这应该是大黄的缘故。

如厕归来腹诊,发现肿消了一些,按压虽然仍疼痛但已经不是痛不可忍的程度了,疼痛的感觉也由绞痛变为肿痛。这下终于可以放心去睡了。第二天早上醒来,右下腹仅略微不适,按压稍痛,心想危机应该是过去了,但故事到还没完。

第二天白天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就一直在忙。大约傍晚前后,感觉右下腹不适又来了,有一种暖流在里面流动。走路时会突然加重,于是赶紧跑去药店买了冬瓜子和芒硝。

回来继续煮药。生大黄15g,丹皮5g,桃仁15g,冬瓜子30g。药煮好,我还说加了冬瓜子的药闻起来很香嘛,结果冲入12g芒硝后,药就难喝了……

喝药后,继续等着腹泻。等啊等也不见任何反应。到了十二点多,放弃等了,睡觉吧应该不会有危险了。半夜感觉肚子不适醒了几次,如厕也不见腹泻。到天亮时分,终于泻下水样黄色大便若干,后面一些夹杂一点类似前一天的暗色冻样大便。泻后感觉肚子舒服多了,就回床上补觉去了。醒来右下腹仅剩略微不适。

考虑到已剧烈泻下两天,担心再泻下会伤害脾胃。既然病已痊愈大部,就继续针一针阑尾穴和足三里好了。此后,观察至今已半月,未再复发。只是右下腹略微有点不适,可能需要慢慢调养吧。

这次经历给我带来很多反思。首先就是经方治急症,效果安全迅速有效。虽然听过很多大咖讲案例,但如不是亲自体会真是不会这么深刻。确实好用啊,还很便宜。包括去药店坐地铁的路费,总共花费也不到20块钱。而且我的阑尾保住了呀,也免去了抗生素的摧残。

其次,更多的是困惑。我觉得在药量上我还是不够狠。如果大黄用得更多一些,也可能就不用等那么久不泻下了。《金匮》上原方大黄用四两,也就是近60g,而我只用了15-20g。可是呢,看网上其他案例,大黄也不过10g左右,也是有效果的。当然有的人标注了大黄后下。

《金匮》原方并未标注大黄后下,反而“以水六升,煮取一升”。水蒸发五升,也就是ml,也得近一个小时吧?经方的煎煮时间以及先煎后下,与现代习惯和认识很多都不一样,也不知道如何来解释。再举个例子,茯苓泽泻汤标注“泽泻后下”寓意为何?不知道。我只能认为这是无数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最佳方案吧。

此外,《金匮》原文“其脉沉迟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脓未成可下,用什么下呢?脓已成不可下,用大黄牡丹汤,可是大黄牡丹汤不就是泻下药么?这里不知道怎么理解。方后注解,“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这似乎又是有脓无脓都可以下的意思。从病症名字上来理解,如果不化脓,这个病怎么能叫“肠痈”呢?脓已成,也就是溃烂了,是相当于现代医学讲的“穿孔”吗?如果有穿孔的案例来佐证,这里的争议也应该就终结了。

最后,我最想不通的是,为什么遇到急病,大家(包括我自己也是)医院?哪怕是“医院”。我想了想,觉得可以这样理解。无非就是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诊断、治疗和预后都非常地明确。反观中医,我在吃药之前完全不知道吃了药会怎样。说能治好,心里也是没底的。

灵活性是中医的特点,同时也存在很多的“不明确”。医院,无非就是选择一种让人安心的“确定性”。当然,现在医学搞不定然后病人绝望了再去看中医结果就治好了是另一码事了。我想了很久,最后觉得,要让人们遇到大病急病首先选择中医选择经方,只能靠更多地去需要积累经验吧,无论是医者的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经方的特点之一“方证对应”,换句话说不就是诊断、治疗和预后都十分规范且明确么。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医确实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以上就是我的一段切身经历和一点点愚见,还望诸位批评点拨。

相关精彩文章回顾

舍舌从症:一例胃痛患者的诊治

半夏泻心汤治疗腹泻却致胃痛?怎么回事?

药简效宏:经方四逆半夏泻汤心治胃痛

小儿腹痛怎么办?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论一例急性腹泻患者的“治疗”

经方对付疑难杂症,半夏泻心汤治肢体抽动

要不,您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zyaoxing.com/cwcr/82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