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胃癌大国,胃癌发病率占全世界的42.6%,很遗憾的是我国的胃癌治疗效果并不好,五年生存率远远低于同是胃癌高发国家的韩国和日本。究其原因,在于早期发现率低。
当你出现胃疼、烧心这些症状时,是否担心过胃癌来“敲门”?
或许你听过很多预防胃癌的方法,但离我们最近的、最有效的,可能就是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4个习惯,胃癌风险降47%
近日,《柳叶刀-肿瘤学》上发表的一项涉及10万中国人数据的研究发现,基因谱与发生胃癌的风险显著相关,相比低遗传风险者,中等遗传风险者和高遗传风险者的胃癌风险,分别增加54%和%。
研究还分析了生活方式对胃癌风险的影响。健康生活方式被定义为不吸烟、从不饮酒、较少吃腌制食品,及经常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通过分析发现,相较于生活方式最健康的人群(4种都符合,13.6%),生活方式一般的人群(符合2-3种,68.1%),胃癌发病风险增加34%,生活方式最差的人群(符合0-1种,18.3%),胃癌风险更是翻了一倍多。
简单来说,只要采取2-3项健康生活方式,就能避免大部分非遗传层面的胃癌风险。虽然遗传因素无法改变,但根据研究人员的分析,有希望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降低胃癌风险。
我院胃肠外科一区主任彭俊生教授指出:“规律有序的生活节奏、舒缓愉悦的心情、健康营养的饮食习惯,都是减少疾病的有效措施。特别是情绪,对肠胃疾病的影响非常大,心情不好会直接影响到胃液的分泌和胃的动力,所以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可能对减少胃癌发病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发现胃癌有绝招——胃镜
目前,胃镜检查和黏膜活检,是诊断早期胃癌的金标准,确诊率为95%。胃癌发现越早,5年生存率越高。
彭俊生介绍,胃癌发病有明显地域性差异,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发病率偏高,在广东粤东地区,近端胃癌比其他地区高。长期食用熏烤、腌制食品人群中胃远端癌发病率高,吸烟者的胃癌发病危险较不吸烟者高。
对于普通人群来说,50岁以上的人士建议做一次胃镜检查;如果胃部已出现不舒服、上腹胀痛、食欲下降、消瘦、大便黑色等症状,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早行胃镜检查,如无特殊发现,以后每2~3年再行检查。
四大类高危人群,需提高筛查频率
1、有胃癌家族史。
2、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幽门螺杆菌(Hp)能促使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及亚硝胺而致癌;Hp感染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加上环境致病因素加速黏膜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导致畸变致癌。
3、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患者。胃部分切除术后仅剩残胃的,5年后患胃癌风险明显加大,要提高警惕。
4、饮食喜欢高盐、腌制,吸烟、重度饮酒人群。
胃癌早期一般没有典型的症状,但是如果提高警惕还是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彭俊生教授表示。
比如平日身体无异常的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短期内出闲了乏力、胃口减退、体重减轻、贫血;原来没有胃病的人出现了上腹饱胀、疼痛、嗳气、恶心、呕吐的情况,消化性溃疡病人原来进食后的”定时“疼痛没有了规律性,突然出现没有其他伴随症状的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少者仅有大便隐血阳性、出血量多时表现为黑粪甚至呕血等,这些都有可能是胃癌。
本文指导专家
胃肠外科一区主任彭俊生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护理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名医。
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年取得教授专业技术资格并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30多年来一直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擅长胃癌、食管胃结合部癌、结直肠肿瘤、胃肠间质瘤、胰腺肿瘤、肠瘘、贲门失弛缓症、消化道出血及各种消化道相关的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胃肠胰肿瘤外科治疗结合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增加了患者手术成功率及疗效。在胃癌和临床营养方面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其临床营养研究成果和胃癌系列研究成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
在临床营养界,现为欧洲ESPEN会员,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常务委员,中国外科医师协会临床营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医学营养与健康促进专委会主任委员等。参加《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补充性肠外营养》等专家共识的制定。
在肿瘤界,现任国际胃癌协会委员(IGCA)、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消化道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参加了《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治》、《残胃癌诊治》及《胃肠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等专家共识的制定。
出诊时间:周三上午
责任编辑:郭松青
初审:戴希安
审核:简文杨
审定发布:李冠宏
感谢胃肠外科陈实副主任医师对本文的支持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生命时报
图/图蜗创意,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