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国内收藏的几件带舞蹈纹的彩陶

陶器,是人类智慧的巨大成果,不只单纯地利用现成材料,而是创造出自然界未有之物。

我国最早的陶器,发现于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可以追溯到两万年前。在农业产生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明了陶器。

而彩陶的出现,则是远古先民的精神意识以及审美情趣不断提高的结果。史前时期的彩陶文化从仰韶文化时期进入繁荣时代,在马家窑文化时期达到顶峰。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中,有一种罕见的舞蹈纹。图案中起舞的人,一般手牵手,成组起舞,少的两人一队,多的十几人一队。

关于这种舞蹈的性质,现代人只能去猜测。或许只是普通的娱乐活动,也可能在进行着某种仪式。

这种带有舞蹈纹的彩陶,国内收藏的不到十件。

日本藏

海外也有,目前知道日本藏有一件。

属于马家窑文化的带“舞蹈纹”的彩陶,多是彩陶盆,还有一件彩陶壶。

另外,有一件舞蹈纹彩陶罐,属于四坝文化,四坝文化是马家窑文化的延续。

甘肃省博物馆还展出过一件舞蹈纹彩陶瓶,具体情况不详。

藏于国内博物馆的“舞蹈纹彩陶盆”,它们都属于马家窑文化,舞蹈纹都在器内壁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

年秋,出土于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村。

高14厘米,口径29厘米,底径10厘米。

舞蹈人物分为三组,每组五人手牵手。人物脑后有辫,身后伸出不明物体。每组外侧两人的臂膀处,多出一条粗线,仿佛是重影或者某种装饰品。

每组队伍之间有弯曲的线条和柳叶纹间隔。围成圈跳舞的人们头顶有一圈粗线,脚下有四圈粗线。

这件舞蹈纹彩陶盆,年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文物名单。

武威市博物馆藏有一件

年,在甘肃武威磨嘴子采集到一些彩陶片,上有舞蹈纹,后复原。

口径0厘米,高14厘米,底径11厘米。

舞蹈人物有两组,每一组为手牵手的9人。人物线条简单,头为圆点,四肢和躯干用细线表示,臀部也是圆点。两腿之间,还多出一条细线。

舞蹈人物下面为一条宽带纹,再往下是几条细线。

青海省博物馆藏有一件

年,出土于青海同德县宗日遗址号墓。

高12.5厘米,口径22.8厘米,底径9.9厘米。

两组手拉手的舞蹈人物,一组11人,一组1人。人物臀部装饰为圆球状。两组人物之间的间隔区,由细线、黑圆球和柳叶纹组成。

两组舞蹈人物头顶一个圆圈,脚下有四个圆圈,这一点与国博所藏的彩陶盆相同。

另外,一些文章和书籍中还提到甘肃会宁牛门洞出土过一件舞蹈纹彩陶盆,有手绘图样,具体收藏在哪里,没有人提到。

下面介绍一件舞蹈纹彩陶罐和一件舞蹈纹彩陶壶,舞蹈纹都在器身外壁上。

酒泉市博物馆藏“舞蹈纹彩陶罐”,属于四坝文化

年,出土于甘肃酒泉干骨崖遗址40号墓。

侈口、垂腹,带双耳。高9.1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5厘米。

器腹外壁,有六组翩翩起舞的女子,每组三人。女子身条细长,身穿拖地长裙,双手相叠垂于腰腹部。

干骨崖遗址,被认定为四坝文化,四坝文化继承了马家窑文化晚期的马厂类型。

民间收藏家王新村收藏一件“舞蹈纹彩陶壶”,属于马家窑文化。

据说出土于甘肃永登蒋家坪。

高64厘米,口径2厘米,腹径52厘米。

舞蹈人物为两组,一组两人,一组三人。两组人物都被弦纹围住。人物头部点缀着小白点。外侧的手为三叉状。

曾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的一件“舞蹈纹彩陶瓶”

甘肃省博物馆在8年举办过一次“陇右丝路、寻珍录典——甘肃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

当时展出了一件“三人舞蹈纹双耳彩陶瓶”。其中的舞蹈人物,身体弯向一边。

其具体信息不详。




转载请注明:http://www.zyaoxing.com/cwcr/120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