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神奇色彩的江苏海安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尘封了年之后揭开神秘面纱,考古专家陆续在青墩遗址发掘了大量陶器、玉器、石器、骨器及“中华第一斧”、“江北最古老的干栏式木构民居”、“成团成团的炭化稻谷”、“亚太地区最早的鹿角回旋镖”和“神秘的麋鹿角刻纹”等一大批国宝级文物,并赞誉青墩遗址为“江苏河姆渡”!
青墩遗址博物馆及公园
江苏青墩和浙江河姆渡同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遗址稍早一些,可追溯到年前。更神奇的是,这两处遗址在制陶技术、干栏式木构民居和种植水稻技术等方面,有着高度相似之处,堪称长江下游远古文明两颗璀璨的明珠,同时也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已被考古学界公认为是长江下游远古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陶器极富创造性想象力,陶土中还掺杂蚌壳粉末
青墩遗址目前出土的数百件陶器,造型优美,质地精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陶器纹饰有弦纹、瓦楞纹、划纹、锥刺纹、篮纹、附加堆纹、指窝纹,还有镂孔、红陶衣等工艺。器类齐备、器形多样,有鼎、钵、杯、盆、瓶、壶、豆等,几乎囊括了新石器时代所有的陶制器形。
三足陶鼎
根据质地,这些陶器可分为夹砂陶、泥质陶两种。泥质陶根据陶器色泽又可细分为红陶、灰陶、黑陶。不同颜色的陶器,说明青墩先民已掌握了烧陶的火候。
当年青墩遗址考古队员合影
特别是陶壶、陶罐、陶杯、陶豆、陶钵的制作,用料考究、焙烧精良,极富创造性和想象力。而所有器形浑厚圆润,夹砂陶中还掺杂有蚌壳粉末,可能使烧出的陶瓷更坚固耐用,也体现了水乡地域特点。青墩陶器造型稳重而优美,线条简练但富有古韵和意趣,可见最早的人类在生存之余,对美的欣赏有着天然的追求。
红陶鬶
而面对青墩遗址出土的陶鬶,其极富想象力、艺术审美而又非常科学实用的造型,即使是当代工艺大师也叹为观止。该器皿作红陶,造型下有三足,叉开分布,从而形成更稳定的构建,便于烧煮。整个陶鬶形图加以抽象化,便岀现鬶嘴与鬶足拉线型的形状,极富运动感。鬶把稍大,拿起来不烫手,也恰与上翘的鬶嘴形成平衡性,造型于稳定中体现出流变,堪称上古陶器制作中的“高大上”。
带盖陶罐
青墩遗址出土的带盖陶罐,形似鼎,出现组合性结构,中肥硕,具实用功能,而罐盖与罐体严丝合缝,在图形上构为一个整体。中圆上凸,整个造型极富层次感,既有实用性,又有审美感。
陶豆
带有纹饰的陶杯
青墩遗址出土的陶豆,底足呈喇叭形、镂空形等,说明当时的青墩先民已普遍使用陶豆。根据考证,陶豆主要用来盛放食物。高而稳的陶豆,在使用中既能突出豆器中食物的视觉效果,又与古人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相一致,方便夹取食物,五六千多年前,青墩先民的聪明才智在此可见一斑。
江北最古老的“干栏式”木构民居
“干栏式”建筑是指一种在木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一般多建在临近湖沼、地势低湿、气候炎热且雨水较多的地带。我国的“干栏式”建筑房屋是南方的百越先民首创的。最早的“干栏式”建筑遗迹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
青墩遗址“干栏式”木构民居场景模型
当年参加青墩遗址考古发掘的南京博物院考古部原主任纪仲庆研究员介绍说,令人惊叹的是,在海安青墩遗址中,在下层的9个探方内部发现了不少数量的保存尚好的建筑木构件和柱洞遗迹。其中木构件有木桩、圆木条和木板等。木桩的下部多数从四面砍削成圆锥形,少数从一面砍成陡直的斜面。
青墩先民已圈养猪等动物
这些木桩一般都竖直地插入最下层的青沙生土内……圆木条端部还有砍凿出来的卯榫。考古专家们鉴定,竖立的木桩是当时“干栏式”房屋的下部木架结构部分;圆木条和木板则可能是建筑的屋顶、墙壁和地板的残余……
“干栏式”民居上层住人,防止蛇虫野兽
纪仲庆说,我国长江北岸发现五六千年前的“干栏式”建筑,在我国史前考古上,尚属首见。“干栏式”房屋建筑在木柱架上,一般离地面2米多高,人住在上面既可防潮散热,又能防范毒蛇、野兽;下层还可以圈养家畜。这说明五六千年前长江北岸的青墩古人,已和浙江河姆渡人一样掌握了“干栏式”建筑技术,体现了华夏远古先民的生存智慧。
“炭化稻谷”显现江北古老农业文明
年夏天,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发掘过程中,因发现了“炭化稻谷”而震惊了世界!因为那时人们还不知水稻的栽培最早从何时开始?而朝鲜、韩国、日本乃至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水稻是从哪里传过去的?
河姆渡遗址炭化稻的发现,不仅证明了河姆渡古人在五六千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而且改变了黄河流域是中国远古文明惟一源头的传统定论。
我国种植水稻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河姆渡人是距今约年-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他们过着定居生活,住干栏式房屋,用船、筏载人和物,浮水采集,使用刀、匕、锤、铲、矛、碗、筒、小棍、器柄、纺轮、蝶形器等木器,人工栽培水稻,家养猪、狗和水牛等牲畜,还会挖掘水井。在河姆渡还出土了中国境内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也有相当高的水准。
万分巧合又神奇的是,也正是在年夏天的8月,江苏海安县青墩遗址也在村民挖河道时意外被发现,后经南通博物苑、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考古专业等的局部考古发掘,青墩遗址已成为江淮东部最重大的考古发现,因与浙江河姆渡遗址高度相似,江苏青墩遗址被考古学界誉为“江苏河姆渡”。
令人瞩目的是,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都远不如浙江河姆渡的青墩遗址,在发掘过程中也发现了炭化稻谷,而且是“成团成团的炭化稻谷”,经专家们鉴定还是偏粳型稻。这就使人们非常惊异:五六千年前的青墩古人也早就掌握了水稻栽培技术,从而为长江中下游同样是中华远古文明的源头提供了又一铁证。
青墩遗址发现炭化稻谷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为日本“弥生文化来源于中国沿海的东部地区”找到了理论依据。据日本考古学者发掘研究,日本弥生文化早期遗址的稻作遗存均为偏粳型或粳型稻,这与青墩遗址发现的稻作遗存完全相同。(文/王其银徽京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