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经皮空肠造瘘术(PEJ)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选取本院诊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PEJ肠内喂养组(观察组)和鼻肠管(NIT)肠内喂养组(对照组),每组60例。
观察组:静脉辅助麻醉成功后,胃造瘘定位于左锁骨中线,剑突至脐上1/3处,常规消毒铺巾。患者仰卧位进镜,注气使胃膨胀,挤开肝叶和横结肠,体表按压确定胃壁及腹壁紧密接触后,选择胃体前壁近胃窦无血管区穿刺,穿刺成功后导入双股导线,用活检钳将导线接出体外,造瘘管与导线连接,将胃造瘘管从穿刺点拉出,并固定,用内镜将空肠喂饲管经幽门送入十二指肠屈氏韧带远端,拔出导丝,注造影剂证实在空肠上端后,即完成操作。术后即可经空肠造瘘管进食燕麦米汤,胃造瘘管引流,2~3d逐渐增加肠内营养的质和量,进食前后均用0.9%氯化钠溶液30~50mL冲管,防止堵塞。
对照组:去枕后仰,将鼻肠管沿一侧鼻孔缓慢插入到咽喉部(14~16cm),然后托起患者头部,使下颌靠近胸骨柄,继续将鼻肠管缓慢向前推进至55cm处,静脉辅助麻醉成功后,经口置入胃镜,用内镜将鼻肠喂饲管经幽门送入十二指肠屈氏韧带远端,拔出导丝,注造影剂证实在空肠上端后,即完成操作。术后即可经鼻肠管进食燕麦米汤,2~3d逐渐增加肠内营养的质和量,进食前后均用0.9%氯化钠溶液30~50mL冲管,防止堵塞。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比较
肠内营养2、4周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水平、前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非瘫痪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等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反流性食管炎、鼻窦炎、脱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结论
早期PEJ肠内喂养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原作者:吴正茂,申文娟
原作者单位:医院重症医学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